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取穴现状

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取穴现状

2012年1月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第36卷第1期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根治疗法。

研究表明,针灸能明显改善肺的通气功能,增加肺通气量,改善微循环,降低哮喘患者的气道高反应性。

另外,针灸还可以减少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减少其在气道内的聚集,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1]。

为了解针灸治疗哮喘的取穴现状及规律,我们对近20年相关研究报道进行了统计分析。

1研究对象与方法1.1文献来源1989~2009年公开发表并收录于维普期刊数据库的关于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文献,以针灸或针刺、哮喘为关键词进行检索。

1.2纳入标准一般临床报道,病例数≥30例;随机对照研究,观察组病例数≥20例。

1.3排除标准个案报道,综述性文献,实验研究,文献类研究。

2统计结果2.1各穴位的使用频次分析共检索出126篇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文献,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有51篇,涉及4353例患者。

51篇文献中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体穴多达51个,见表1。

其中26个穴位在出现的总穴位中不足0.6%,超过5%的穴位只有6个。

排在前十位的依次是肺俞(11.0%)、定喘(7.8%)、膻中(7.5%)、肾俞(6.9%)、足三里(6.6%)、大椎(5.1%)、天突(4.8%)、丰隆(4.2%)、风门(3.9%)、尺泽(3.6%)。

2.2各穴位的经脉归属分析上述51个体穴中,有7个奇穴,剩余的44个穴位涉及了除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以外的十一条正经(注:共有十四条正经)。

经统计,膀胱经的穴位占总穴位数的16.9%,肺经的穴位占11.9%(见表2)。

使用频次居前10位的穴位中,膀胱经有3个、胃经有2个、任脉有2个、督脉有1个、肺经有1个、经外奇穴有1个。

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取穴现状分析曲岩1,陈少宗2(1.青岛亚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山东青岛260000;2.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14)[摘要]目的:统计分析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取穴现状及规律。

方法:对相关穴位的使用频次、归经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主要穴位与支气管的解剖生理学关系进行探讨。

结果:纳入的51篇文献中,针灸治疗哮喘涉及11条经脉、51个穴位,其中26个穴位在出现的总穴位中不足0.6%,超过5%的穴位只有6个。

所取穴位经脉归属排前两位的依次为膀胱经、肺经。

结论:目前针灸治疗哮喘的取穴组方较为混乱,但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关键词]针灸;哮喘;取穴现状;规律[中图分类号]R259.6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59X(2012)01-0018-03[收稿日期]2011-07-25表1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51个穴位的使用频次统计出现频次(次)穴位名称穴位数量(个)20~38肺俞、定喘、膻中、肾俞、足三里5 10~19大椎、天突、丰隆、风门、尺泽、列缺6 5~9脾俞、孔最、鱼际、曲池、太渊、合谷、关元、心俞、内关、三阴交10 3~4膈俞、中脘、膏肓、太溪41~2厥阴俞、命门、血海、风池、大肠俞、少商、太冲、大陵、百劳、太白、百会、上星、印堂、通天、迎香、中府、灵台、下关、阴陵泉、气海、大杼、听会、清喘、宁喘、喘息、华佗夹脊262.3使用频次较高的前10个穴位的局部解剖特征见表3。

3讨论由表1~2可知,目前针灸治疗哮喘取穴组方十分混乱,涉及11条经脉、51个穴位,表明依据临床经验取穴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主要方法。

但混乱第36卷第1期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Vol.36,No.1 2012年1月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CM Jan.2012 182012年1月第36卷第1期中也存在一定规律,由表3可以看出,使用频次前10位的穴位中有一组(定喘、尺泽、大椎、天突)分布在C2~T1神经节段区,一组(风门、膻中、肺俞)分布在T2~4节段区,另有一组(肾俞、丰隆、足三里)分布在L2~S2节段区。

大量的研究证实,相同或相近的神经节段支配区内的穴位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治疗作用,并且针刺穴位与调节对象处于相同或相关的神经节段支配区时能够获得更好的疗效[2-3]。

根据这一研究结论,治疗哮喘的穴位均应分布在T2~4神经节段支配区内,表3显示前两组穴位与支气管处于相同或相近的神经节段支配区内,而第三组穴位的神经节段与支配肺及支气管系统的神经节段并不一致,并且相距较远。

这可能与针刺这些穴位可调节免疫功能及稳定细胞膜作用等有关。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这些炎症细胞能够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黏液分泌增加,血浆渗出和黏膜水肿;慢性炎症又会导致气道高反应性。

另外,神经因素也是哮喘发病的重要环节,β-肾上腺素能可使神经兴奋性降低、胆碱能可使神经兴奋性升高,并释放大量M-胆碱能受体,使三磷酸鸟苷转化为环磷酸鸟苷,在后者介导下,肥大细胞脱颗粒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多而引发哮喘。

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可稳定支气管平滑肌膜电位,阻止生物活性物质释放,使支气管扩张,预防哮喘发作。

一般认为升高cAMP或降低环磷酸鸟苷(cGMP),使cAMP/cGMP比值增高有利于支气管的扩张[4-5]。

还有,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NANC)神经系统功能异常也是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的重要原因。

研究发现,足三里针后即刻及针后2周,患者血浆cAMP、皮质醇含量和cAMP/ cGMP比值均显著升高,血浆cGMP含量则明显降低[6]。

大量临床及动物实验发现,针灸足三里可提高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增加凝集素、溶血素中和抗体及补体的水平等。

针灸足三里等穴能使支气管哮喘患者过高的IgE和IL-4显著降低,使其恢复和接近正常水平;而采用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穴位注射足三里等穴可使患者血清中异常升高的表2各穴位的经脉归属经脉归属膀胱经肺经任脉督脉脾经大肠经胃经心包经胆脉肾经肝经穴数107554332222表3使用频次较高的前10个穴位局部解剖特征穴位部位神经节段局部解剖特征肺俞上背T3~4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最长肌;有第3动、静脉的分支;布有第3、4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第3胸神经后支的肌支。

定喘上背C2~8在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头夹肌、头半棘肌中。

浅层有颈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深层有颈神经后支的肌支、副神经和颈横动脉、颈深动脉分布。

膻中胸部T4在胸骨体上;有胸廓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4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肾俞腰部L2~3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2腰动、静脉的分支;布有第2、3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深层为第2、3腰神经后支的肌支。

足三里小腿L4~S2有胫前动、静脉,分布着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分支,深层为腓深神经。

大椎颈部C8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颈横动脉分支和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8颈神经后支的内侧支。

天突项部C3左右胸锁乳突肌之间,深层为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皮下有颈静脉弓、甲状腺下动脉分支,向下胸骨柄后方为无名静脉及主动脉弓;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

丰隆小腿L4~S1在趾长伸肌外侧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动脉分支;当腓浅神经处。

风门上背T2~3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深层为最长肌;有第2肋间动、静脉的分支;布有2、3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第2、3胸神经后支的肌支。

尺泽前臂C5~T1在肘关节,当肱二头肌腱之外方,肱桡肌起始部;有桡侧返动、静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直下为桡神经。

曲岩等: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取穴现状分析192012年1月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第36卷第1期金元医家李东垣以重视培补脾胃见长,他在治疗脾胃病过程中大量使用了补气药和解表药,许多学者对此已进行了深入研究。

东垣对于瘀血理论及活血化瘀法的应用亦颇有心得,尤其是他在脾胃方中对当归的高频率使用,就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笔者采用统计学方法,对东垣脾胃方当归运用特点探讨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数据的收集与规范处理从东垣代表作《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著作中收集脾胃方317首,纳入标准采用蒋永光等[1]界定脾胃方的标准。

所建的脾胃方信息库包括方名、药物组成、功效、剂量、性味、归经、主治证候、病机等信息。

中东垣脾胃方当归运用特点统计研究丁刚(湖南省岳阳市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岳阳414000)[摘要]目的:探讨东垣脾胃方中活血化瘀法及当归的运用特点。

方法:建立东垣脾胃方信息数据库,采用中药使用频次方法统计分析当归的运用特点。

结果:东垣脾胃方中应用活血化瘀法的方子有85首,所用活血药共12味,频次为222次,占脾胃方132味药用药总频次的10.82%。

其中当归使用频次列第一,为115次。

结论:脾胃方中广泛运用活血化瘀法,其核心药物是当归,东垣将当归与其他药配伍,且能巧妙地使用当归的不同药用部位,治疗不同病证。

[关键词]李东垣;脾胃方;当归;统计分析[中图分类号]R2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59X (2012)01-0020-03[收稿日期]2011-03-18[基金项目]湖南省科学技术厅计划一般项目(编号:2011FJ3256)。

[作者简介]丁刚(1978-),男,湖南岳阳人,医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方剂配伍规律研究。

IgE 明显下降,补体C 3明显升高,疗效优于常规肌内注射,表明穴位注射不是直接作用于致病因子和病变组织,而是通过针、药、穴以及经络的协同作用达到调整免疫功能的目的[7]。

丰隆、肾俞与足三里处于相近的神经节段,其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可能也与这些穴位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功能有关。

4小结4.1虽然针灸治疗哮喘的取穴与归经较为混乱(多达51个穴位,11条经脉),但仍然存在一定的规律,即使用频次前10位的穴位均与肺系具有密切的神经解剖及生理学联系,其中7个更是与肺系处于相同或相近的神经节段,支持了“针刺穴位与调节对象处于相同或相关的神经节段支配区时能够获得更好疗效”的研究结论。

4.2今后现代针灸学研究需要迫切解决两大问题:穴位作用规律、穴位组方规律。

这直接关系到针灸临床选穴处方的科学性、规范性,直接关系到针灸临床疗效的可靠性、稳定性问题[8-9]。

[参考文献][1]吴兆利,刘自力.培土生金法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35例观察[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2):4-5.[2]陈少宗.论腧穴特异性研究中的思维方法问题[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4,25(9):53.[3]陈少宗.现代针灸学理论与临床应用[M ].济南:黄河出版社,1990:4.[4]阮桂英,阮莉妮.针灸治疗哮喘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2001,20(6):21.[5]李霁,董竞成.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机理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5):392.[6]冯建国.针刺以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J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7):27.[7]沈利华,吴萍玲,邱潮林,等.穴位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对支气管哮喘免疫调节效应的观察与机理探讨[J ].河北中医,2000,22(12):888.[8]陈少宗,郭振丽,郭珊珊.现代针灸学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12):62.[9]陈少宗.现代针灸学[M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1:83-84.2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