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微观经济学:经济学的分支,主要研究个体经济单位——消费者、厂商、工人和投资者的行为,以及由这些个体组成的市场本身的行为。

宏观经济学:经济学的分支,主要研究总量经济指标,如国民产出水平和增长率、利率、失业和通货膨胀。

实证分析:描述因果关系的分析。

规范分析:描述“应该如何”的分析。

市场:买方和卖方的集合,通过他们实际、潜在的相互作用来决定一种或多种商品的价格。

市场界定:确定一个具体的市场应该包括哪些买者、卖者和产品范围。

套利:在一个地方低价买进,然后在另一个地方高价卖出的行为。

完全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和卖者的市场,没有任何买者或卖者可以影响价格。

市场价格:竞争市场中通行的价格。

市场范围:市场的边界,包括地理边界和产品边界。

名义价格:未经通货膨胀调整的绝对价格。

实际价格:经过通货膨胀调整、按照总体价格指标衡量的价格。

消费者价格指数:衡量总体价格水平的指标,反映了经济中的通货膨胀率。

生产者价格指数:衡量半成品和批发品的总体价格水平的指标,反映了成本的通货膨胀率。

第二章供给曲线:描绘生产者愿意出售的商品数量与该商品价格之间关系的曲线。

需求曲线:描绘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与该商品价格之间关系的曲线。

替代品: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导致另一种商品需求量增加的两种商品。

互补品: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导致另一种商品需求量减少的两种商品。

均衡价格/市场出清价格:供给和需求相等时的价格。

市场机制:自由市场中价格不断变动直到市场出清的机制。

短缺:需求量大于供给量的情形。

过剩:需求量小于供给量的情形。

弹性:某一变量变动1%所引起的另一变量变动的百分比。

需求的价格弹性:商品价格上升1%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供给的价格弹性:商品价格上升1%所引起的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

需求的收入弹性:收入上升1%所引起的对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某种商品价格上升1%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需求的点弹性:需求曲线上某个特定点的价格弹性。

需求的弧弹性:需求曲线某个价格区间上的价格弹性。

线性需求曲线:图形为一条直线的需求曲线。

完全弾性的需求:图形为一条水平的需求曲线。

在某个价格水平下,消费者将会购买无穷多的某种商品,但只要价格稍高一点,需求量马上降为零;只要价格稍低一点,需求量马上趋于无穷大。

完全无弹性的需求:图形为一条竖直的需求曲线。

不管商品的价格是多少,消费者都将购买固定数量的商品。

周期性行业:销售量波动会放大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的周期性变化的行业,例如制造耐用品的行业。

第三章市场篮子/商品束:一种商品或多种商品组成的一系列组合。

无差异曲线:代表效用相同(能提供相同满足程度)的所有市场篮子的曲线。

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为获得额外1单位某商品而愿意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最大数量。

完全替代品:边际替代率为常数的两种商品。

完全互补品:边际替代率为零或无穷大,并且无差异曲线形状为直角形的两种商品。

效用:对消费者从一个给定市场篮子中获得的满足程度的数值表示。

效用函数:赋予每个市场篮子以一定效用的方程。

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如同长度、重量等概念一样,可以具体衡量,衡量单位为“效用单位”,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来分析消费者行为,继而推出需求曲线。

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类似香、臭、美、丑那样的概念,其大小无法衡量,只能通过排序或分等级来比较。

用无差异曲线来研究消费者行为,继而推出需求曲线。

预算约束:消费者由于购买力有限而面临的购买力约束。

预算线:代表了消费者花在两种商品上的总支出等于收入情况下,所购买商品的所有组合。

边际收益:产出额外增加一单位时收入的变化。

边际成本:产出额外增加一单位时成本的增加。

边际效用:额外消费一单位某种商品所获得的额外的效用。

角点解:被选择的市场篮子中某件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不等于预算线的斜率的情形。

边际效用递减:随着对某种商品的消费量的增加,多消费一单位商品所获得的额外效用递减。

边际相等原则:为了使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应该使花在每一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单位货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

第四章个人需求曲线:描述单个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数量与该商品价格的关系的曲线。

市场需求曲线:描述市场中所有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数量与该商品价格的关系的曲线。

收入——消费曲线:与每一收入水平相关的效用最大化的商品组合曲线。

价格——消费曲线:与某一商品价格相关的效用最大化的商品组合曲线。

恩格尔曲线:描述某一商品的消费量与收入之间的关系的曲线。

替代效应:当商品价格下降时,消费者倾向于购买更多相对便宜的商品,减少购买相对较贵的商品。

收入效应:当商品价格下降时,消费者实际购买力提高。

能以较少的钱买到同样数量的商品,有余钱进行额外的购买。

劣等品/低档品:收入效应为负的商品。

吉芬商品:由于负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使得需求曲线向上倾斜的商品。

不变弹性需求曲线:需求价格弹性不变的需求曲线。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为某一商品意愿支付的最大货币量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衡量了消费者购买商品后境况的总体改善程度。

生产者剩余:供给曲线以上、市场价格以下那部分的面积。

网络外部性:个人的需求受其他人购买量影响的情况。

攀比效应:一个人对某商品需求的数量会随其他人对该商品购买量的增加而增加,从而使得市场需求曲线相对更富有弹性。

虚荣效应:一个人对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随着其他人对该商品购买量的增加而减少,使得市场需求变得缺乏弹性。

厂商理论:有关厂商如何做出成本最小化的生产决策,以及成本如何随产出而变化的理论。

生产要素: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

生产函数:在每一特定投入组合下,一个厂商能够生产的最大产出的函数。

短期:一种或多种投入的数量不可变的时期。

长期:所有投入均可便的时期。

固定投入:不可变的生产要素。

平均产出:每一单位某投入的产出,平均产出=总产出/某投入品投入量边际产出:额外增加一单位某投入所带来的额外产出。

边际报酬递减:对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来说,边际产量表现出先上升而最终下降的规律。

劳动生产率:某行业或整个经济的劳动的平均产出。

资本存量:可用于生产的资本总量。

技术进步:新技术的出现使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更高。

等产量线: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的曲线。

等产量线簇:一些等产量线的集合。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产出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要素投入量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固定比例生产函数:具有L形等产量线的生产函数,每一产出水平对应唯一的劳动和资本的组合。

规模报酬: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的变化。

规模报酬不变/递增/递减:当所有投入品增加一倍时,产量增加一倍/增加大于一倍/增加小于一倍。

第七章会计成本/显性成本:反映在会计账簿上的成本,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实际发生的费用加上固定资产的折旧。

经济成本:企业在生产中使用资源的所有成本,包括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隐性成本:当企业用有限的资源生产某一产品时,这些经济资源就不能同时被使用在其他生产用途上,被放弃的其他产品生产的最大价值就是该项资源生产这种产品的成本,也即机会成本。

沉没成本:已经发生且无法收回的成本。

固定成本:不随产量变化的成本,只有企业退出,才会消失。

可变成本;随产出不同而变化的成本。

边际成本:增加额外一单位产出引起的额外成本。

平均成本:总成本除以总产出。

等成本线:给定总成本条件下购买劳动力和资本的所有可能组合。

扩张路径:经过所有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切点的曲线。

规模经济:产量变为原来的两倍所需的成本小于原来的两倍。

范围经济:投入要素相同时,单个企业的联合生产超过了两个各自生产一种产品的企业所能达到的产量之和。

价格接受者:对市场价格没有影响,只能接受给定价格的厂商。

利润:总收入减去总成本的差额。

边际收益:产出额外增加一单位所引起的收益的增加。

边际成本:产出额外增加一单位所引起的成本的增加。

产出法则:如果一个厂商可以在任何产出水平上生产,那么它应当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产出水平上产出。

生产成本:所有产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和商品市场价格之间差额的总额。

零经济利润:厂商的投资获得了正常的回报。

长期竞争性均衡:当有一个行业中所有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时,没有任何厂商希望进入或退出该行业,此时的价格使得市场上的供给等于需求。

经济租:指厂商对某一生产要素愿意支付的价格与获得这一生产要素所需的最低价格之间的差额。

成本不变/递增/递减行业:具有水平/向上倾斜/向下倾斜的长期供给曲线的行业。

无谓损失:价格控制导致总剩余的净损失。

它反映了价格控制的低效率。

经济效率: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之和最大化。

市场失灵:市场价格无法向消费者和生产者传达正确的信号,从而导致资源配置效率降低或无效率。

外部性:人们的行为对其他人的福利的影响。

价格支持:政府制定高于自由市场价格水平的价格,同时政府通过购买过量供给来维持这一价格。

进口配额:对某种进口商品的数量限制。

从量税:对每销售一单位商品征收一定的货币额。

从价税:根据交易价格或贸易金额征税。

补贴:使得买者付出的价格低于卖者得到的价格的一笔支付,即负的税收。

第十章垄断:只有一个卖方的市场。

买方垄断:只有一个买房的市场。

买方寡占:只有几个买方的市场。

市场势力:买方或卖方影响商品价格的能力。

买方垄断势力:买方影响商品价格的能力。

垄断势力的勒纳指数:垄断势力的一种度量,L = (P - MC)/P L的值越大(在0和1之间),垄断势力就越强。

进入壁垒:阻止新竞争者进入某一市场的条件。

寻租:花费大量金钱在社会非生产性努力上以获取、维持或运用其垄断势力。

收益率管制:管理机构基于厂商获得的(期望)收益率而允许该厂商制定的最高价格。

边际支出:购买额外一单位商品带来的额外成本。

平均支出:买方所付的单位价格。

双边垄断:只有一个买方和一个卖方的市场。

反托拉斯法:禁止那些限制竞争或可能会限制竞争的行为的法律、规则,例如《谢尔曼法案》、《克莱顿法案》、《联邦贸易委员会法案》。

平行行动:一种隐形共谋的形式,其中一个厂商会跟随其他厂商行动而达成一致。

掠夺性定价:迫使当前竞争者退出经营并制止潜在竞争者进入市场以获得未来高额利润的行第十一章价格歧视:对相同商品向不同的消费者索取不同价格的行为。

保留价格:消费者愿意为商品支付的最高价格。

一级价格歧视:向每个顾客都索取其保留价格的行为。

二级价格歧视:对同一商品和服务的不同购买量索取不同价格的行为。

三级价格歧视:根据不同的消费曲线将消费者分成两个或更多个群体并对每个群体索取不同价格的行为。

跨期价格歧视:将消费者划分为具有高需求和低需求两组不同需求函数的组别,在不同时点对消费者索取不同价格的行为。

高峰负荷定价:在某一特定时间,一些商品的需求会出现高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