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部分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2、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3、自愿性失业摩擦性失业4、静态平衡动态平衡5、菲利普斯曲线6、统筹兼顾相机抉择政策搭配7、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8、保持货币的对内价值的稳定保持货币的对外价值的稳定9、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10、存款准备金政策11、公开市场业务12、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13、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14、窗口指导道义劝告15、凯恩斯16、货币17、流动性陷阱18、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二、单项选择题1、B 2、D 3、A 4、A 5、B 6、A 7、D 8、C 9、C 10、B 11、B 12、A13、B 14、C三、是非判断题1、错2、对3、错4、错5、错6、对7、对 8、错 9、错 10、对11、对四、名词解释1、货币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主要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预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对货币供给、银行信用及市场利率实施调节和控制的具体措施。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对整个经济运行实行宏观调控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2、货币政策目标:指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某项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特定的经济目的。
这种目标实际上是指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3、充分就业:一般是指消除一国经济中的非自愿失业,即由于工人们不愿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而造成的失业。
它的实现并不意味着失业率降为零,仍存在着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
4、菲利普斯曲线:它是用于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此校比肩的交替关系的一种曲线。
根据这一曲线,在物价稳定(即通货膨胀率较低)时,失业率较高;而当失业率较低时,通货膨胀率较高。
5、自愿失业:指由于工人们不愿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而造成的失业。
6、非自愿失业:指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但仍找不到工作,从而造成的失业。
7、摩擦性失业:由于短期内劳动力供求的暂时失调而造成的失业。
8、相机抉择:指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在不同时期,应根据不同的经济形势,灵活机动地选择不同的货币政策,以达到当时最需要达到的政策目标。
具体而言,在通货膨胀时期应当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而在经济萧条时期,应当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以刺激投资,促进经济复苏。
9、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在实施某种货币政策时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或具体的操作方式。
10、存款准备金政策: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
它是一种威力强大不易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11、再贴现政策: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手段。
他对异国经济的影响是比较缓和的,有利于一国经济的相对稳定,但中央银行处于被动的地位。
12、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来投放或回笼基础货币,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并影响市场利率的一种行为。
它使中央银行可以主动、灵活、及时地调节和控制基础货币总量。
13、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指货币当局从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到达到其预期的最终目标所经过的途径或具体的过程。
14、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到最终目标的达到,必须经过许多中间环节,中央银行实际上不可能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而直接达到其最终的目标,而只能通过观测和控制它所能控制的一些具体的指标来影响实际的经济活动,从而间接地达到其最终目标。
这些能为中央银行所直接控制和观测的指标就是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五、简答题1、答案要点:中央银行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主要标准有以下三个:一是可测性,央行能对这些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加以比较精确的统计。
二是可控性,央行可以较有把握地将选定的中介目标控制在确定的或预期的范围内。
三是相关性,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着紧密的关联性。
2、答案要点:所谓货币政策目标是指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某相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特定的经济目标。
实际上就是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有四大目标,即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1)稳定物价一般是指通过实行适当的货币政策,保持一般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以避免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2)充分就业一般是指消除一国经济中的非自愿失业,即由于工人们不愿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而造成的失业。
它的实现并不意味着失业率降为零,仍存在着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
(3)经济增长即促进经济的增长。
一般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指标。
(4)国际收支平衡指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与全部或支出保持基本平衡。
3、答案要点: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指各国中央银行普遍运用的、对整体宏观经济产生影响的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
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个别部门、个别企业或某些特定用途的信贷所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等。
除了上述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和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外,中央银行还可根据本国的情况和不同时期的具体需要,运用一些其他的货币政策工具。
这其中,既有直接的信用控制,也有间接的信用控制。
直接的信用控制具包括信贷配给、流动性比率、利率上限等;间接的信用控制包括窗口指导、道义劝告等。
4、答案要点:金融调节阶段金融作用于经济阶段图13-1 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货币政策对实际经济活动的作用是间接的,央行通过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往往不能直接达到其预期的最终目标,而只能通过控制某一中介目标,并通过这一中介目标的传导来间接地作用于实际经济活动,从而达到最终目标。
一般地说,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将对商业银行的基础货币和短期利率等经济变量产生比较直接的影响,而这些经济变量的变动将影响到货币供应量和长期利率。
由于货币供应量和长期利率将对实际的经济活动产生比较直接的影响,因此,如货币政策操作得当,则其最终结果将是达到其预定的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六、论述题1、答案要点:西方国家主要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同一时间实行同一种货币政策是无法同时达到这些政策目标,因为这四大目标之间任何两个目标之间都有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较明显的如:(1)稳定物价于充分就业之间,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此增彼减的交替关系。
(2)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之间,经济增长率较高时通货膨胀率往往也较高。
(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也常常发生矛盾。
2、答案要点:(一)存款准备金政策(1)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2)如何调控: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超额准备金增加可贷资金增加应量增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超额准备金减少可贷资金减少应量降低(3)效果:它是一种威力强大不易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就其效果而言,它往往能迅速达到预定的中介目标,甚至预期的最终目标,但它将对实际经济活动产生强有力的冲击,往往引起经济的剧烈动荡,如频繁调整也将使商业银行很难进行适当的流动性管理,因此它的运用往往产生较大的副作用。
因此,不适合微调,也不能经常使用。
(二)再贴现政策(1)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2)如何调控再贴现率降低市场利率降低商业银行向中央信贷规模扩张货币供应增加银行融资成本降低再贴现率提高市场利率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信贷规模收缩货币供应减少银行融资成本增加(3)效果再贴现政策的运用具有一定的“告示效果”,它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是比较缓和的,有利于一国经济的相对稳定,但中央银行处于被动的地位,这种决策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将决定于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对该决策的反应。
(三)公开市场业务(1)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特别是政府证券),以投放或回笼基础货币,控制货币供应量,并影响市场利率的一种行为。
(2)如何调控:中央银行买入证券基础货币投放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应成倍扩张中央银行出售证券基础货币回笼信贷规模收缩货币供应成倍紧缩(3)效果:在公开市场业务中a、中央银行处于主动地位;b、具有很大的灵活性;c、可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随时作逆向操作。
d、通过整个银行系统基础货币总量调控,使这一政策工具的运用符合政策目标的需要。
3、答案要点:凯恩斯学派认为货币政策必须通过利率来加以传导,因此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应是利率,即M i I Y。
其次,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来看,货币政策的作用指间接的,它必须经过两个中间环节,如其中一个出问题,则货币政策将无效,强调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认为货币政策是不可靠的。
货币学派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无需通过利率加以传导,而可直接引起名义收入的变动,即M Y。
央行通过货币政策的操作只能控制货币供应量,而不能控制利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将直接导致名义收入的变动。
4、答案要点:在通货紧缩时期,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发展经济,抑制通货紧缩。
相对宽松的一般性货币政策包括: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降低再贴现率和放宽再贴现条件,在公开市场上买入有价证券。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超额准备金增加可贷资金增加应量增加再贴现率降低市场利率降低商业银行向中央信贷规模扩张货币供应增加银行融资成本降低中央银行买入证券基础货币投放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应成倍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