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及调适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及调适【摘要】:压力是个体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压力。
面对压力时大学生会产生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种种反应,他们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双重的。
面对压力大学生心理调适要采取科学方法,积极应对。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压力;影响;调适【Abstract】:Individual physical and mental stress is a tension in the process of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will face many pressures. Students will have the face of stress physiology, the various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reactions; their impact on students is twofol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of the face of pressure should take the scientific method, a positive response.Key words:Students ;psychological stress ;Influence ;Accommodate一、心理压力的含义压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加拿大著名内分泌专家汉斯·薛利提出的,他被称为压力之父。
薛利认为压力就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应对刺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的。
国内将压力译为应激,通常有三种解释:第一种是指环境中存在的导致个体产生紧张反应的刺激;第二种是指个体对刺激的紧张性反应;第三种是指由于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失衡而产生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
目前心理学上对压力的解释多数指第三种,即压力是指由刺激引起的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通常压力也被称为心理压力。
二、大学生产生理压力的原因和类型当代大学生大都是在非常优越的生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特别是近几年来,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据调查,有些高校的学生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已达90%之多,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说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已越来越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也给高校的学生思想工作和学生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大学生恰好处在心理、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样一批青年学生聚集在一起会产生许多问题,尤其是大学一年级的新生,远离自己所熟悉的环境,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难免会出现心理不适应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容易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深入了解和仔细分析大学新生的心理现状,恰如其分地做好疏导工作,是摆在我们每一位高校教师和管理工作人员面前的头等大事。
(一)大学新生心理问题分析1、原有优越感消失,表现欲受挫大学新生在高中时都是比较优秀的学生,普遍受到老师的器重,在班集体里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同时,他们在家中也是父母倍加呵护的骄子,基本上是过着我行我素的生活,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愿望,使之成为家庭成员中众人关注的焦点。
特别是能考上大学的这一部分青年学生更是有自身无以言表的优越感。
而在大学里,人才济济、竞争激烈,大学新生突然又远离父母的呵护,所有的生活问题要有自己来解决,自我优越感消失了,善于表现的欲望受到抑制。
2、不适应大学的教学方式在中学阶段,由于“素质教育”体系还未成功建立,“应试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很有市场。
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习过程是被动的。
到了大学,教师主要是传授知识,课堂信息容量大,进度快,基本上“满堂灌”,大部分课程不再安排辅导,教师也很少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过程是主动的。
因此,为数不少的大学新生对大学的学习生活迟迟不能适应,不知道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这就导致他们学习效果不佳,从而压力感、危机感、失落感油然而生。
3、现实与理想大学的反差使之茫然经过十二年的寒窗苦读,刚入学的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充满了许多幻想。
大学是他们心目中的理想殿堂,是他们奋斗的驿站,应该充满诗情画意。
可是,当他们步入大学校园后,闻目睹,发现自己所身处的大学并非自己所想像的那般好,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因此感到迷茫、苦闷,有一种失感。
4、贫富差别对自尊心的伤害目前我国城乡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边远山区和一些老区的孩子考入大后,很多家庭难以承担学生的高等教育费用,就是在城市,下岗的父母负担求学的儿女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些学生,跟其他人在生活习惯、作风、爱好、卫生状况、穿戴、花销等方面各不相同。
有的城市来的学生瞧不起来自农村的学生,冷嘲热讽,甚至孤立他们,有的学生可能因为贫穷而被剥夺正常学习的权利。
这样,他们不仅没有感受到天之骄子的荣耀,更多的是贫穷带来的沉重压力,从而导致一部分贫困大学新生自卑心理严重。
(二)大学生心理压力类型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承受压力是不可避免的。
并且,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
研究发现,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学习压力学习是大学生面临的最主要压力之一。
由于大学生普遍都是中学时的优等生,大多具有自信、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国内目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因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希望保持良好的学习成绩,为未来的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但是,大学里,强手如林,尖子荟萃,再加上大学里的学习方法明显不同于中学,因此,较多的大学生对大学的学习方法迟迟不能适应,这就导致他们学习效果不佳,从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2、就业压力由于高校扩招,并且社会上下岗职工的大量存在,给高校学生带来了就业的心理压力,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长,这种压力会与日俱增。
可以说,许多大学生对目前的市场调节、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分配方式还远未适应,他们普遍担心毕业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也有的学生担心自己不能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从而使大学几年的学习时间白白浪费。
尤其是冷门专业的学生,社会需求量相对较小,因此,他们的压力就更大一些。
目前,相当多的大学生选择报考研究生,他们因为一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所以只好继续求学,以暂时回避现状。
与男生相比,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普遍更重。
虽然,她们中的大多数在学习上与男生同样刻苦努力,成绩优秀,但由于社会上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女大学生就业时常常遭到用人单位冷遇的现状,许多女大学生从进入大学就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3、人际交往压力由于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活习惯、性格特征、个人爱好、家庭背景等等使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变得很复杂。
同时,一些大学生成绩虽然优异,但因为从小缺乏人际交往教育,在交往认知、交往知识和技能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以至于不能妥善地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
另外,随着市场经济文化对大学校园的冲击,大学生方方面面竞争的加剧,原本单纯的同学关系变得非常微妙,因此,不少大学生为人际关系而苦恼。
4、生活适应压力在生活上,有些大学生从小娇生惯养,从未离开过父母的照顾,对于诸如打扫卫生、洗衣服等一类的日常小事往往都无法适应。
另外一些学校的生活条件不能满足大学生的生活要求,譬如:食堂饭菜质量太差,学生宿舍拥挤、吵闹,这些方面,也常常导致远离父母过完全独立生活的大学生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其正常发展。
5、经济压力大学生的经济压力主要表现在:十年寒窗苦,一朝进入大学,但高额的学费常常使一些条件不太好的家庭不堪重负,加上不断增多的日常生活费用,一些家庭甚至负债累累。
对此,大部分学生虽然已经步入了大学校门,但会时时感到内心不安。
也有这样一种情况:有的学生自身经济条件不好,又不能正确对待,面对大学里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就会产生自卑,这使他们的内心充满矛盾,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
6、身心因素压力大学生身体方面的压力主要有:一些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缺乏维持正常学习的旺盛精力;一些学生对自己的相貌、身高、体型不满意,感到忧心忡忡等等。
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压力表现为:过分争强好胜的人格因素使一些大学生常感到身心疲惫;有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太差,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其在困难面前产生较大的压力反应;也有一些大学生是由于自我概念不良,导致自卑、行为退缩;更多的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源于时时出现的心理冲突。
譬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闭锁与开放的冲突。
冲突越复杂,心理压力就越大。
另外,近年来,大学生谈恋爱已经很普遍。
失恋、单相思也会给大学生造成难以承受的精神打击,造成心理危机。
三、心理压力对大学生的影响当大学生面临心理压力时会产生一系列心理、生理、行为上的反应。
这些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机体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它能够唤起和激发个体的潜能,增强心理承受和抵御压力的能力。
但是如果压力引起的身心反应过于强烈和持久,超过了个体自身的调节和控制能力,就会大大消耗体内的能量,使个体的免疫机能下降,从而影响机体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并由此可能导致大学生生理、心理功能紊乱而致病。
具体地说,大学生面对压力时会有以下三方面的压力反应:1、心理反应——心理上的紧张在压力状态中,大学生会产生心理上的紧张。
一般情况下,心理上的紧张又具体表现为:警觉、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情绪适度唤起等,这些都是适度的反应,有助于个体适应环境。
但是当压力超过一定限度时,由于持续的心理紧张,大学生也会表现出过度的心理反应。
如:急躁、情绪不稳、抑郁、焦虑、多疑、愤怒不安、恐惧、沮丧、失望、消沉、空虚、无聊、感到生活没有意义、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混乱、自我防御心里增强等。
2、生理反应——生理上的紧张在压力状态下,大学生不仅会表现出心理上的紧张,同时会产生生理上的紧张,且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一般情况下,心理上的紧张具有隐蔽性,是别人感觉不到的。
但是,生理上的紧张则表现得较为直观,很容易被他人体验到。
在压力状态下,大学生生理上的紧张主要表现在中枢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三方面的变化。
比如: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加强、血压升高、呼吸急促、各种激素分泌增加、消化道蠕动减少。
这些生理反应在短期内调动了机体的潜在能量,提高了大学生对外界刺激的感受和适应性,从而有效地应付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但过度的压力会使人肌肉高度紧张、头痛等。
3、行为反应——行为上的紊乱在心理压力状态下,大学生的行为反应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的行为反应,指面临紧张刺激时,为了消除刺激源而做出的反应,如因学业成绩失败而发奋图强或自暴自弃;间接行为反应是指为了减少或暂时消除与压力有关的苦恼,而采取的使自己暂时缓解紧张状态的行为。
随着压力的持续,个体在上述两种行为反应中均会有过度的表现。
如行为退缩、消极、被动,行动减少、无所适从,失去对生活目的和意义的追求,行为失控、不断发脾气、与人冲突不断、自我防御行为增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