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外甲醇市场

国内外甲醇市场

国内外甲醇市场分析2008-03-26 12:36甲醇是重要的化工产品、化工原料,又是清洁能源之一,在世界范围内的化工产品中,其产量仅次于乙烯、丙烯和苯,居第4位。

目前,甲醇主要下游产品有甲基叔丁基醚(MTBE)、甲醛、乙酸、甲酸甲酯、甲胺、碳酸二甲酯、丙烯酸甲酯、二甲醚等。

近年来石油资源短缺和石油价格的暴涨,甲醇作为燃料和制烯烃原料尤受人们关注。

甲醇作为车用替代燃料在国内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在较大范围内推广,甲醇汽油(如M5甲醇汽油,即汽油中掺甲醇5%)作为汽车燃料的推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原油短缺,大量进口的压力。

另外,由甲醇生产的二甲醚作为民用燃料和车用燃料的研究、应用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1 世界甲醇市场分析1.1 生产现状及预测1.1.1 现状1923年BASF公司在德国Leuna建成首套高压法装置,1966年ICI公司建成300t/d低压装置。

1973年Lurgi公司建成以渣油为原料的20万t/a低压法装置。

甲醇生产技术一直在不断改进之中。

目前,高新技术向甲醇工业的渗透又使甲醇单系列装置向大型化方向发展,许多新工艺层出不穷,并成为当前甲醇工业最重要发展趋势。

近几年,全球甲醇供需基本平衡。

2004年,世界甲醇产能达到4060万t/a,产量为3300万t,装置平均开工率为81.3%。

北美洲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甲醇生产地区,200旧年产能占世界总产能的20%,2004年则下降为8%,拉美则上升至20.3%;中东和亚太地区产能增长迅速,2004年分别占全球总产能的19.2%和25%;欧洲占总产能的18.6%(东欧占9.6%、西欧占9.0%);大洋洲占6.4%;非洲占2.5%。

2005年全球甲醇总产能为4117.5万t/a,其中北美364.6万t/a,南美1062.9万t/a,欧洲768.5万t/a,中东和北非890.9万t/a,亚太地区1030.6万t/a。

目前,30万t/a以上的装置合计产能达3051.2万t/a,占世界甲醇总产能的74.1%。

2006年世界甲醇总生产能力为4695万t/a。

1.1.2 预测世界甲醇装置新建和扩建速度明显加快,并继续向大型化方向发展。

尽管有业内人士发出了产能已接近过剩的警告,但高利润仍促使一些天然气资源丰富的国家积极建设年产量百万吨级的甲醇装置,甲醇生产进入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产能扩张期。

2007-2010年全球甲醇主要在建和拟建项目见表1。

据SRI咨询公司分析,今后5年世界甲醇产能将以年均5.7%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07年产能将出现过剩;2009年产能将达5357万t/a,2015年产能可达6517万t/a。

随着世界甲醇生产重心向中东、南美和非洲等天然气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转移,美国、西欧和日本已由过去的甲醇自产自给转变为甲醇的主要进口国,而加拿大、拉美、东欧(俄罗斯)、中东及非洲则成为甲醇的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

未来几年世界甲醇产量将稳步增加,一批大型甲醇装置的建设将给原料成本较高的非经济规模企业带来巨大压力,从而推动甲醇行业重组和资源合理配置,实现供需平衡。

随着新增装置的陆续投产,甲醇市场价格将由高位回落。

1.2 消费现状及预测1.2.1 现状据Nexant Chem Systems公司的最新统计,2003年世界甲醇的消费量为3235.2万t。

亚太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甲醇消费地区,消费量占世界总量的33.45%,2004年世界甲醇消费量为3180万t。

2005年,世界甲醇消费量约为3560万t,世界甲醇消费的主要地区是亚太、北美和西欧地区,消费比例分别为34.81%、27.41%和19.96%,在世界范围内甲醇的消费结构中,甲醛是最大的消费领域,占总消费量的36%;其次是MTBE,占14%;第三是醋酸,占11%,其它消费领域所占份额较小,2001年至2005年全球主要地区甲醇消费构成见表2。

2006年全球甲醇需求量约为3800万t左右。

近年来全球甲醇需求年均增长率约4%,相当于新建一座世界规模甲醇厂的年产量。

预计2010年世界甲醇需求量将达到4226万t。

世界甲醇生产格局的变化将导致消费格局的重大变化,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甲醇消费已由自给转变为逐步依靠进口,而加拿大、拉丁美洲、俄罗斯、中东及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已成为甲醇出口基地。

甲醇产品世界贸易量迅速增长,2000年世界甲醇贸易量为1020万t,2005年达到1309万t,年均增长5.1%。

美国2000年进口甲醇222万t,2005年达286万t,年均增长5.2%;欧洲2000年进口甲醇324万t,2005年达411万t,年均增长4.9%;日本2000年进口甲醇244万t,2005年达306万t,年均增长4.6%;东亚(不含日本)2000年进口甲醇229万t,2005年达305万t,年均增长5.9%。

东亚各国,尤其是日本,将是今后几年甲醇进口增长最快的国家。

1.2.2 预测据预测,未来5年全球甲醇需求将以年均2%的速度继续增长,其中甲醛需求增速将达到3.8%,醋酸需求增速可达5.2%。

由于美国加州等部分州区禁止在汽油中加入MTBE,预计同期世界甲醇在MTBE方面需求每年将减少5.7%。

甲醇在许多潜在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美国甲醇协会预计,燃料电池将在2010年增加甲醇需求70万t,2015年增加850万t,2020年增加6000万t。

亚洲甲醇市场研究机构(MMSA)称,目前甲醇用于汽油调和组分需求每年仅为15万-40万t,生物柴油仅消耗甲醇20万-25万t,二甲醚消费甲醇量也仅为5万-8万t。

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些潜在的新用途将改变甲醇需求结构,特别是用于生物柴油和二甲醚的需求将快速成长。

2 我国甲醇市场分析2.1 生产现状我国甲醇生产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

20世纪60年代,我国发展了有中国特色的合成氨联产甲醇的生产技术,它依附于中、小型氨厂,规模小。

20世纪60年代末,我国的甲醇年产量仅10万t。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甲醇工业发展很快。

20世纪末,我国甲醇产能、年产量分别为330万t/a和199万t。

2004年,我国甲醇产量达440万t,有产量统计的企业117家中,产量低于100kt/a有109家,甲醇总产量达2845.4kt/a,占总产量的64.6%;联醇装置是我国现阶段甲醇生产的主要力量,因低于100kt/a的甲醇装置大多为氨醇联产装置;装置规模在200kt/a的仅两套,分别在上海焦化有限公司和陕西榆林天然气公司,另外,内蒙古苏里格天然气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建有一套180kt/a装置。

2006年我国有甲醇生产企业200家左右,产能为1117万t/a,产量为762.3万t,同比增长34%。

2003-2006年我国甲醇主要生产企业产量统计如表3所示。

近年来,因甲醇利润高,投资者对大型甲醇项目十分关注,特别是煤产地和天然气产地,都在积极研究建设大型甲醇项目的可能,有的已经开工建设。

2005年底至2006年初,国内新投产的装置主要有四川泸天化40万t/a、内蒙古天野20万t/a、陕西神木20万t/a、山东兖矿国泰24万t/a、河北建滔邢台10万t/a、山西丹峰10万t/a、山西丰喜10万t/a、新疆东辰9万t/a、刘家峡化肥厂7万t/a等装置。

这些新装置的总体开工率在60%左右。

2005年新投产的甲醇装置产能大约为300万t/a,其中以华中(河南、山东省)地区增幅较为明显,占年投产量的32%。

表4是2006年公布的甲醇项目。

2006年拟投产能约344万t/a,较2005年约增加14.7%。

2006年新增厂家多分布在西北、华南地区;国内生产格局面临重新洗牌,除个别厂家在原有基础上扩建外,多数甲醇装置年产量在10万t以上,而且单醇装置数量有所增加,这也将逐步改变国内前期以联产甲醇为主的生产局面;天然气制甲醇装置猛增,占2006年新增产量的68.6%;而焦炉煤气制甲醇装置也有所增加,为8.72%。

2.2 供需情况表5是近年国内甲醇供需情况。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能源(石油、煤炭、天然气)价格的上涨,造成了化工产品价格大幅飙升,甲醇价格也达到近年来的高峰,而且一直维持在高位。

甲醇的高价格刺激了企业的生产,使得国内甲醇产量大幅增加。

2000-2005年,年均增长率为23.5%。

2006年我国甲醇产量突破700万t,为762.3万t。

虽然国内甲醇产量增长很快,但装置开工率一直较低,尤其是在2000--2002年,开工率一直在55%左右。

国内甲醇装置开工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我国联醇装置产能约占总产能的50%左右,多数联醇装置规模小、产品成本高、缺乏竞争力,造成开工严重不足。

我国甲醇表观消费量由2000年的329.2万t,增长到2005年的699A万t,增加了一倍多,2000--2005年年均增长率为15.6%。

2005年在甲醇衍生物消费结构中,甲醛是第一消费大户,占38.9%;MTBE占第二位,为7.1%;醋酸占第三位,为6.6%。

2006年我国甲醇表观消费量达到856万t,较2005年增长22.4%。

近两年国内甲醇产能的大幅增长,使得甲醇的国内自给率大幅上升,2006年国内自给率达89.1%。

2.3 甲醇进出口统计虽然我国甲醇生产能力已不算低,但是由于规模小、竞争力差,每年还是要进口大量的甲醇。

表6是近年国内甲醇进出口统计情况。

2002年,我国甲醇进口量达到近年最高水平,为179.96万t,较上年增长18.3%。

2002年以后,国内甲醇新建及扩建装置较多,使得国内甲醇进口量有所下降,国内甲醇进口依存度也随之下降。

2004年我国甲醇进口主要来源地为亚太和中东地区。

我国甲醇也有少量出口,2005年出口量为5.45万。

表7是2006年国内甲醇进出口统计情况。

2006年我国甲醇进口量为112.7万[,其中智利、沙特阿拉伯、伊朗、卡塔尔和新西兰是我国甲醇进口的主要来源地,1月,3月,5月,6月,7月,8月六个月每月进口量均超过10万t;前三季度我国甲醇进口均价为249-277美元/t,第四季度我国甲醇进口均价大幅上涨为321~398美元/t,2006年甲醇进口量仍呈下降的趋势,预计今后相当一段时期进口甲醇对国内市场不会造成太大的冲击。

国内甲醇大多为煤头产品,与气头甲醇相比,乙醇含量较高,达不到出口标准,因此我国历年来甲醇出口量很少。

但由于东南亚地区甲醇供货紧张,甲醇价格居高不下,我国对东南亚的甲醇出口一直在增加,2006年我国甲醇出口量为19万t,同比增长248.6%。

2.4 甲醇市场行情分析受能源价格与运输成本增加,新装置大量投产,下游产品发展多样化等多方面影响,国内甲醇市场面临新一轮的调整,市场动向更加引人关注。

继2004年甲醇行情的良好走势,2005年甲醇价格也较为坚挺,下游需求稳步增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