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系统解剖学运动系统骨学-新版.pdf

系统解剖学运动系统骨学-新版.pdf

第一章骨学

【一】总论

1,骨学总论:成人有206块骨(小儿更多)。

按照部位分为:①中轴骨颅骨

躯干骨

②附肢骨(上肢骨和下肢骨)

按照形态可分为:

①长骨(肱骨,指骨):“一体两端”,体为骨干,端为骨骺。骨干与骨骺融合处

为干骺端。这部分是幼年时软骨骨化与骨干融合,遗留的痕迹成为骺线。②短骨(腕骨,跗骨)

③扁骨(肋骨)

④不规则骨

骨的形态描述——

①突起:棘,结节,粗隆,髁等。②凹陷:窝,压迹,切迹。

③空腔:管,窦,孔,裂,小房

2,骨的构造:骨质,骨膜和骨髓。

①骨质:骨松质和骨密质。骨松质由交织的骨小梁排列而成,位于骨的内部和长

骨的干。骨密质分布于骨的表面和长骨的两端,质地致密。

②骨膜:除关节面,骨表面都附有骨膜,对骨的再生和感觉有重要作用。

③骨髓:骨髓分布于骨髓腔和骨松质的空隙中。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幼年时均

为红骨髓,五岁以后,红骨髓渐渐被脂肪组织(黄骨髓)取代。在受伤后,黄骨

髓可以部分转化为红骨髓恢复部分造血功能。

【二】躯干骨

1,椎骨总述:共有24块椎骨。分别是颈椎7,胸椎12,腰椎5。外加骶骨(5

块骶椎),尾骨(3~4块尾椎)共计26块。

椎骨的一般形态:

①椎体:椎骨负重的主要部分。寰椎没有椎体。

②椎弓:是弓形骨板。椎弓和椎体围成的孔称为锥孔。

③椎弓根:椎体与椎弓的连接部分,其上下缘分别称椎上、椎下切迹。

④椎弓板:椎弓根向后扩展变宽形成。

⑤椎弓发出的7个突起:(1)棘突:一个,椎弓后面伸向后下方的突起。

(2)横突:一对,在棘突两侧。

(3)关节突:两对,在椎弓根和椎弓板结合处分别形成上、下方突起(一侧),

共两对。

2,胸椎

胸椎特点:①有肋凹以及横突肋凹(形成肋椎关节)②棘突长,斜向后下方。

在椎体两侧面后份的上缘和下缘有半圆形浅凹,称为上、下肋凹(合称为椎体肋

凹)。

椎体肋凹与肋头相关节形成肋头关节。

横突肋凹与肋骨结节关节面相关节形成横突关节。

横突关节和肋头关节并称为肋椎关节。肋椎关节是一种联合关节。

3,颈椎

(1)寰椎:第一颈椎,呈环状,没有椎体、棘突和关节突(它有横突,还有横突孔)。由前弓、后弓以及侧块组成。

前弓较短,后面正中有齿突凹,与枢椎的齿突相关节。

侧块连接前弓、后弓,上面各有一个椭圆形关节面,与枕髁相关节。

后弓较长,上有椎动脉沟。

(2)枢椎:第二颈椎,椎体向上伸出齿突(齿突原为寰椎椎体)。寰椎和枢椎可以使头部进行转动。

(3)隆椎(第七颈椎):椎体粗壮,是唯一棘突没有分叉的颈椎。活体易于触及,

作为临床上重要的体表标志,用来计数椎骨序数的标志。

颈椎特点:①有横突孔(通颈动脉,横突孔在第七椎也有,但是颈动脉并不从这

里第七椎横突孔通过。)

②棘突分叉(2~6颈椎的棘突分叉。一椎无棘突,七椎不分叉。)

4,腰椎

腰椎特点:①椎体粗壮,横断面肾形。

②棘突呈板状,水平向后。③腰椎上关节突后缘的卵圆形隆起称为乳突。

5,骶骨

骶骨由五块骶椎融合而成,下端的裂口称为骶管裂孔,裂孔两侧有向下突出的骶

角。骶骨上连第五腰椎,下接尾骨。

骶骨的上缘部分向前隆凸,称为岬。

骶骨外侧部分耳状面和髂骨耳状面构成骶髂关节。耳状面后方骨面凹凸不平,称

为骶粗隆。

6,尾骨由3~4块尾椎融合而成,接在骶骨下方。

7,胸骨

①胸骨柄:胸骨柄上缘中份为颈静脉切迹。两侧有锁切迹(与锁骨相连)。

柄外侧缘上份接第一肋(与之形成一种特殊的不动关节或称直接连接)。

柄与体相连部分微向前突称为胸骨角(是计数肋的标志)。

胸骨角可在体表扪到,两侧平对第二肋,向后平对第四胸椎体下缘。②胸骨体:外侧缘接2~7肋软骨。

③剑突

8,肋

成人有十二对肋,第1肋与胸骨形成一种不动关节(原版书为直接连接)。

第2至第7对肋骨分别由肋软骨与胸骨相连。

第8至第10对不直接与胸骨连接,依次形成与上位软骨形成软骨连接,称为肋

弓。

第11至12肋前段游离于腹壁肌肉之中。

【三】颅骨

(一)脑颅骨

脑颅骨由八块骨组成,成对的有:顶骨,颞骨。

不成对的有:额骨,蝶骨,筛骨,枕骨。

1,额骨:

①额鳞:贝壳状的扁骨部分。

②眶部:构成眶上壁。

③鼻部:位于眶部之间,呈马蹄形,与鼻骨和筛骨相连,相连处称为筛切迹。

2,筛骨:

①筛板:多孔的水平骨板,向上伸出的骨嵴称为鸡冠,鸡冠两侧分布着许多筛孔。

②垂直板:自筛板中线下垂,居正中矢状位,构成骨性中鼻隔的上部。

③筛骨迷路:位于垂直板两侧,有许多小腔称筛窦。筛骨迷路内侧有两个卷曲的

小骨片,称为上鼻甲和中鼻甲。迷路外侧构成眶侧壁,称眶板。

3,蝶骨:

①蝶骨体:中间部有立方体骨块。内含蝶窦。蝶窦分隔为左右两半,分别向前开

口于蝶筛隐窝。

体上面呈马蹄形,称为蝶鞍,中央凹陷为垂体窝,可容纳垂体。

体两侧有由后向前走行的浅沟,称为颈动脉沟。颈动脉管入颅后行于此沟。

②大翼:自蝶骨体两侧伸出,向上方扩展。与颅侧面的顶,颞,额骨相接。(翼

点)

大翼根部自前向后依次有圆孔,卵圆孔,棘孔。

圆孔:三叉神经第一支(眼神经)、圆孔动脉、导静脉

卵圆孔:三叉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副脑膜动脉、导静脉。棘孔:下颌神经的脑膜返支、脑膜中动脉。

③小翼:三角形薄板,从体的前上份发出。其上面为颅前窝的后部。

小翼与蝶骨体的交接处可见视神经管。视神经管内口之间有交叉前沟连通。小翼

和大翼的裂隙为眶上裂。

④翼突:自体和大翼连接处下垂,向后敞开形成内侧板和外侧板。翼突根部呈矢

状贯通的细管,称为翼管。向前通入蝶腭窝。

4,颞骨:

①鳞部:内有脑回的压迹个脑膜中动脉。前下部有前申的颧突,与颧骨的颞突共

同组成颧弓。

颧突根部的深窝称为下颌窝,窝前缘的横行突起,称为关节结节(与下颌骨的下

颌头,颞骨的下颌窝,构成颞下颌关节)。

②鼓部:位于下颌窝后方,为弯曲的骨片。从前下后围绕外耳道。

③岩部(锥部):岩部前面前面朝向颅中窝,中间有弓状隆起称为鼓室盖。

近侧尖端处有三叉神经压迹。后面中央部可见内耳门。

其下面凹凸不平,中央有颈动脉外口,向前通入颈动脉管。颈动脉管先垂直上行,继而折向前内,开口于岩尖,称为颈动脉内口。

颈动脉外口后方的深窝为颈静脉窝,后外侧细长的骨突称为茎突。

岩部后方肥厚的突起,位于外耳门后方,称为乳突,其内含气小腔隙称为乳突小

房。茎突根部后方的孔为乳突孔。

颞骨因含有多个孔隙、管道和气房,因为三分之一的颅底骨折发生于此。

5,枕骨:

枕骨位于颅的后下部,呈勺状。前下部有枕骨大孔。枕骨大孔通过延髓到达脊髓

上端。

侧部下方有椭圆形的关节面,称为枕髁。

枕骨大孔后方有枕外嵴延伸至枕外隆凸。

6,顶骨:

顶骨居颅顶中部,左右各一。前方通过冠状缝与额骨相连,后方通过人字缝与枕

骨相连。两个顶骨之间连接称为矢状缝。

(二)面颅骨面颅共有15块,成对的有上颌骨,鼻骨,泪骨,下鼻甲,颧骨,腭骨。

不成对的有下颌骨,舌骨,犁骨。

1,鼻骨:

成对的长条形小板,上窄下宽,构成鼻背的基础。

2,泪骨:

长条形小片,位于眶内侧壁的前份。上接上颌骨额突,后连筛骨眶板。

3,下鼻甲:为薄而卷的小骨片,附于上颌体的腭骨垂直板的鼻面。

4,腭骨:

成对,呈L型。分为水平板和垂直板两部分。水平板组成骨腭的后份,垂直板构

成鼻腔外侧壁的后份。

5,犁骨:斜方形古板,组成骨性鼻中隔后下份。

6,舌骨:

居下颌骨下后方,呈马蹄铁型。中间部分称为体,向后的长突为大角,向上的短

突为小角。大角和小角在体表可以扪到。

7,颧骨:

位于眶的外下方,呈菱形,形成骨性突起。

颧骨的颞突和颞骨的颧突构成了颧弓。

8,下颌骨:

最大的面颅骨,分为一体两支。

①下颌体:为弓状板,上下两缘及内外两面。下缘圆钝,为下颌底。体外面正中

前凸形,形成颏隆凸,其前外侧有颏孔。

内面正中有两个小棘,称为颏棘,其下方的椭圆形浅窝称为二腹肌窝。

②下颌支:为体后方上耸的骨板。其后面下分粗糙,称咬肌粗隆。后方的称为髁突,两凸之间凹陷为下颌切迹。

髁突上端膨大,称为下颌头,与下颌窝相关节(颞下颌关节)。

头下方较细称为下颌颈。

下颌支后缘与下颌底相交处称为下颌角。

下颌支内面中央用下颌孔,孔的前缘有伸向上后的骨突,称为下颌小舌。

9,上颌骨

成对,构成颜面的中央部,分为一体四突。

①上颌体:分前面,颞下面,眶面及鼻面。

前面上份有眶下孔,孔下方凹陷,称为尖牙窝。

眶面构成眶下壁,有矢状位的眶下沟,向前连于眶下管。前份有纵行的泪沟(内部可见)。

②“四突”:

额突:突向上方,接额骨,鼻骨和泪骨。

颧突:伸向外侧,接颧骨。

腭突:向内水平伸出,于中线与对侧腭突结合,组成骨腭的前份。

牙槽突:下缘有压槽,容纳上颌牙根。

(三)颅骨的整体观

1,颅的顶面观&颅的后面观

顶面观可见额顶冠状缝,顶顶矢状缝,顶枕人字缝。

后面观可见枕骨隆突。

2,颅的内面观

①颅前窝:

前界为额磷,后界为蝶骨小翼的后缘。

窝的中部凹陷处为蝶骨和筛板。从前至后依次有额嵴,盲孔,鸡冠等结构。筛板上有许多筛孔,构成鼻腔顶。

前外侧部形成额窦(位于筛窦前上方,额骨内外板之间)和眶的顶部。

②颅中窝:

蝶骨体及大翼、颞骨岩部等构成。

中央是蝶骨体,上面有垂体窝,窝前外侧有视神经管;

垂体窝前外侧有视神经管,其后方隆起,称为鞍背。鞍背和垂体窝共同构成蝶鞍。

蝶鞍两侧的浅沟称为颈动脉沟,向前通入眶上裂,后端有孔称为破裂孔(蝶骨,

枕骨基底部和颞骨岩部会和,围成的不规则裂孔,是营养通入大脑的关键结构)。

蝶鞍两侧从前到后依次为圆孔,卵圆孔和棘孔(详见蝶骨)。弓状隆起与颞鳞之间的薄骨板称为鼓室盖,岩部尖端有一浅窝,称三叉神经压迹。

③颅后窝:

主要由枕骨和颞骨岩部后面构成。

窝中央有枕骨大孔。

大孔两侧有椭圆形关节面,称枕髁(与寰椎上关节面形成寰枕关节)。枕髁外侧枕骨和颞骨岩部交接处有不规则的颈静脉孔,其前方的圆形孔为颈动脉

管外口。

3,颅的侧面观

①颞窝:颞窝部分比较薄,在此有翼点。

翼点:在额顶颞蝶骨汇合处构成“H”形缝的小环形区域。

翼点处骨质薄弱,内有脑膜中动脉,损伤后极易致命。

②颞下窝:位于颧弓平面以下。

向上——借卵圆孔和棘孔与颅中窝相通。

向前——借眶下裂通眶。向内——借翼上颌裂(上颌骨与蝶骨翼突之间的裂孔)通翼腭窝。

③翼腭窝:上颌骨体,蝶骨翼突和腭骨之间的窄间隙,藏于颞下窝内侧。

向外——通颞下窝。

向前——借眶下裂通眶。

向内——借腭骨和蝶骨围成的蝶腭孔通鼻腔。

翼腭窝有重要的血管神经通过,众多口鼻腔,框内,颅中窝,颞下窝和鼻旁窦的

病变均可累及此窝。

3,颅的前面观①额区:眶以上的部分,由额鳞组成。

此处有眉弓(其内侧份深面有额窦),是重要的体表标志。

②眶:

(1)底:即眶口。眶上缘中内分1/3交界处有眶上孔和眶上切迹(二者均在额

骨),眶下缘中份下方有眶下孔(上颌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