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秦汉时期的建筑艺术

秦汉时期的建筑艺术


实例 1·茂陵 · 汉武帝的陵墓 · 地面存方上
·四面周垣,设门阙陵区植树
2·沂南汉代石墓 · 位于山东沂南县 · 东汉晚期,墓主无考 · 沿南北轴线,分 前、
中、后 3个 墓室 · 东侧附室3间,后为厕
所;西侧附室2间
·前、后、中室各有一 8 角中心柱,上部斗拱硕大 ·墓门和墓室有画像石
黄 帝 时 代 明 堂 - - 神 社
阿房宫
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渭南 上林苑中,开始兴建朝宫。阿房宫即朝宫的前殿。 计划以阿房宫为中心,建造许多离宫别馆。据 《史记》记载:
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 丈, 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 殿下直抵南山。表 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 阿房渡渭,属之咸阳。
的俑坑中有砖墙,砖质坚硬。 西汉中后期至东汉砖石拱券结构日益发达,
用于墓室、下水道,除并列纵联的砖砌筒壳 外,还有穹窿顶和双曲扁壳。
·秦瓦当在使用的广泛性与艺术性方面均发 展至极盛。秦以云纹、葵纹、网纹等为母题 的瓦当在全国流行。
汉代出现了文字瓦当和四神瓦当。 战国秦汉瓦当常直接扣挡于椽头有保护椽 子的实用功能。
3·汉长安明堂辟雍遗址 ·建于西汉元始四年 ·位于长安南门外大道东侧,符合周礼明堂位于国 之阳的规定。
·有方形围墙,墙正中辟阙门各3间,墙内四隅各有 曲尺形配房1座 · 围墙外绕圆形水沟,一说为辟雍 · 明堂建在一个圆形夯土基上,推测为十字轴线对 称的3层台榭式建筑。上层有5室,呈井字形构图; 中层四“堂”。八“室 ”;底层是附属用房
阿房宫留下的夯土台东西约1公里,南北约0.5 公里,后部残高约8米
2·汉长安(p43,p50) ·汉长安是在秦兴乐宫的基础上增扩而成。由 军将出生的杨城主持工程 90 年间随经济发展逐步建成,建造过程:
兴乐宫
长乐宫
北宫
(秦)

又称东宫 → 未央宫

明光宫 →
建章宫
桂宫
·北墙依渭水而建,墙体曲折多变;有“南象 南斗,北象北斗”之说,故称“斗城” · 城内的主要建筑是宫殿,
4·太室阙 、少室阙、启母阙
·三阙都位于河南登封,均建于东汉帝安帝年间(公 元lO7年至l25年)并称汉三阙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庙阙
·太室阙是太室山庙前的神道阙。阙上有篆隶铭文和 雕刻画像,内容为车马出行、马戏、倒立、斗鸡、 羊头、玄武、犬逐兔等,艺术风格浑朴古拙,气 势深沉
太室阙 (1940年摄)
· 启母阙 启母庙前的神道阙。启母庙因启母 石而建,阙身的画像保存较完整的有6O余幅
· 少室阙 少室山庙前的神道阙
蹴(cu)鞠图
四 ·园林、住宅 1· 建章宫 汉武帝刘彻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建造的宫苑 《三辅黄图》载:
周二十余里,千门万户,在未央宫西、长安城外。 汉武帝为了往来方便,跨城筑有阁道,可从未央宫直
秦云纹瓦当 秦鹿纹瓦当 汉玄武
汉白虎
汉青龙
汉朱雀
汉並天下
5·城市建设方面 ,建成了严谨规划的汉长安城。
6·有能力建造长城、骊山陵、都江堰等大型工程。
甘肃汉长城
二·建筑详部(细部)特征 参阅教材185页 1·屋顶
坡度平缓、线形平直 脊饰简朴 出檐深远
檐部 1·成都画像砖住宅 3·渠县沈府君阙
子阙的重檐四阿式仿木结构。其中上下檐之间相距 十分紧密
·阙顶部为瓦当状,脊正中雕 刻一只口含组绶(古代玉佩上 系玉用的丝带 ) 的雄鹰
2·平阳府君阙 ·位于绵阳市芙蓉桥西岸 ·双阙,一南一北,相距26米 ·用巨石、板石堆砌而成 ·阙高3.5米
3·冯焕阙 ·位于四川渠县北赵家坪 ·冯焕是东汉安帝时人,曾任幽 州刺史 ,东汉延光元年(121年) 被陷害下狱 ·双阙,东西各一,现仅存东阙 ·高 4.38米,仿木结构 ·阙身由青砂石做成,由三层大石 叠成顶部 ·庑殿式屋顶
2·成都画像砖阙
2 斗栱 ·构造 —— 栌斗 —— 栱 —— 升
·类型
实拍拱
一斗二升斗拱
– 一斗三升斗拱
多层斗拱
曲拱及其转角做法
3·柱 ·种类较多
·古朴凝重
4 天花、门窗 藻井 一种装饰于局部(重点部位)的天花 类型 覆斗形、圆形、斗四、斗八 等
·窗 ① 天窗
② 直棂窗 ③ 花窗 ④ 直棂窗 ⑤花窗(柳叶)
《史记·孝武本纪》载: 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 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 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
作业
1·抄绘 P54 2-3; P121 4-18; P30 1-33 P31 1-34、1-35
·门 ① 木门 ② 板门 ③ 石墓门
汉长安下水道铁闸门 秦代铜铺首
5·台基
6·栏杆 ①卧棂栏杆 汉明器 ②卧棂栏杆 两城山石刻
③ 斗子蜀柱栏杆 两城山石刻 ④栏杆 汉明器
§4·2 秦汉建筑遗迹
一·城市、宫殿
1· 秦咸阳 ·秦咸阳城是战国时期秦国的都城,也是秦统一六 国、建立秦王朝后的都城 ·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定都到秦二世三年(前 207)秦朝灭亡 ··秦1咸95阳9年城陕遗西址省位考于古陕研西究省所咸等阳对市咸东阳15城公遗里址的进咸行阳 考塬古上调、查渭和河发的掘北岸。 1974 ~1975 年发现了咸阳宫遗址
14、神明堂 15、鸣銮殿 16、承华殿 17、承光宫 18、兮指宫 19、建章前殿 20、奇华殿 21、涵德殿 22、承华殿 23、婆娑宫 24、天梁宫 25、饴荡宫 26、飞阁相属 27、凉风台 28、复道 29、鼓簧台 30、蓬莱山 31、太液池 32、瀛洲山 33、渐台 34、方壶山 35、曝衣阁 36、唐中庭 37、承露盘 38、唐中池
二· 陵墓、坛庙
1·骊山陵(秦始皇陵)
· 三层方形夯土台累叠而成(封土)现存陵体为方锥 形夯土台
· 下层台东西345米,南北350米 · 每层台壁都向内斜收,高43米 · 内垣周长2·5公里,外垣周长6·3公里 ——中国历史
上最大的陵墓
· 陪葬:兵马俑
2·汉陵 制式
·沿用了秦代的封土陵台(汉称“方上”) ·坟丘上建寝殿供祭祀 ·陵城周以城垣,驻兵 · 迁富豪成陵邑,设苑囿 ·金(银)缕玉衣 ·黄肠题凑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建筑
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期 秦 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西 汉:公元前202年-公元 8年 王莽时期:公元9年 - 公元23年 东 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4·1 概况
一·建筑成就与特征
1·从建筑结构看,秦汉是中国木构技术的成熟期 结构方式 — 梁柱式、 穿斗式、井干式 能建造各种复杂的建筑物 大量使用成组斗拱
阙的用途表示大门。古代“缺”字和“阙” 字通用,两阙之间空缺作为道路。
1·高颐墓阙
·位于四川雅安市城东 ·建于东汉,是东汉益
州太守高颐及其弟高 实的双墓阙的一部分。 为现存30多座汉代石 阙中较为完整的一座 ·东西两阙相距13.6 米, 东阙现仅存阙身,西 阙即高颐阙保存完 好
高颐阙由红色硬质长石英砂岩石堆砌而成,为有
黄肠题凑 古代帝王和诸侯王墓葬的一种葬式。“黄肠题凑”
是用柏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木 构地宫。作为一种葬式,“黄肠题凑”始于上古, 多见于汉代,汉以后很少再用。
黄肠,即柏木黄心,为去皮后的柏木。 题凑,即木头的头部按一定方向聚集在一起。
·
西汉第一代广陵王 刘胥的寝陵
·东汉· 东汉时废陵邑,但坟前立碑、神道、墓阙、墓 表、使纪念性增强
未央宫
从西汉开始到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 北周等七个朝代的皇帝都在此处理朝政,成为中 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宫殿
主要建筑物有前殿、宣室殿、温室殿、清 凉殿、 麒麟殿、金华殿、承明殿等40多座宫殿。
· 经过勘测,前殿位居全宫的正中央,基址南北 长 350米,东西宽200米,最高处约15米,是利用 龙首山的丘陵造成的
· 明堂“上圆下方”之说,据现有结构,有可能 上层中央太室顶上为圆形屋顶,也可能另
有所指
·中心建筑的尺度,如不计算四面敞廊,每面 约合28步,恰与《考工记》所记夏后氏世室 理想方案相同
三·阙、石祠
阙是中国古代一种标志性建筑。建于在城 门、宫殿、祠庙、陵墓、府第前(内)。
用木或石雕砌而成。一般是两旁各一;也 有在一大阙旁再建一小阙的,称“子母阙”。
·礼制格局:近似方形、城墙的每面各辟有三个门 (旁3门),每门有三个门洞,与史书记载“方轨十 二”、“三涂洞开”的建城制度相符合。
城南郊设礼制建筑群、8街9陌(陌,东西向道路) · 附设7座陵城,强制迁徙富豪来此居住,用以削
弱地方势力 ·城墙全部由黄土夯筑而成,高12米,宽12~16米
。墙外有宽8米深3米的壕沟 · 建章宫位于上林苑内
至建章宫
布局:从正门圆阙、玉堂、建章前殿和天梁宫形成一 条中轴线,其他宫室分布在左右,全部围以阁道
一池三山的布局
宫城内北部为太液池,筑有三神山
建章宫
1、壁门 2、神明台 3、凤阙 4、九室 5、井干 楼 6、圆阙 7、别凤阙 8、鼓簧宫 9、娇娆阙 10、玉堂 11、奇宝宫 12、 铜柱殿 13、疏囿殿
城址北部的阶地上,约相当于城中轴线附近的 地方,有一组高台宫殿建筑遗址,它坐落在秦时 的上原谷道的东西两侧,分为跨沟对峙的两部分: 西侧为 1号遗址,东侧为2号遗址 1号 遗址址是一组东西对称的高台宫殿,由 跨越 谷道的阁把二者连成一体 六国宫殿
秦始皇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在咸阳塬上仿建了六 国的宫室扩建的皇宫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檩 椽
抬梁式(叠梁式、梁柱式)
额 阑额
穿斗式(穿鬬式)
井干式
2··从建筑类型看,除了继续营建宫室,此时高台建 筑减少,多层建筑增加。广建楼、阁、阙、栈道, 开创了山水花木配合房屋而造园的方法(苑)。
3·从艺术风格看, 秦汉建筑古朴凝重 —— 秦汉古风 中国建筑的古风时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