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孟思想之比较(异同点)

孔孟思想之比较(异同点)

孔孟思想的比较与继承“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建立了以“仁”为中心,“仁”“义”“礼”三者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一个道德学说整体。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道德思想,他倡导持志养气,重视立志,反求诸己,改过迁善,意志锻炼。

孔子首开私学,创立儒家学派。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对儒家学派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孟子的学术思想一部分继承于孔子的思想,另一部分则是孟子自己的创造,而这后一部分内容已经大大地超越了孔子。

一、孔孟思想主张的共同点在“仁”方面,孔孟都主张“仁者爱人,人恒爱之”。

也就是说,他们二人不约而同的认为“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身的“仁”,才能靠这种魅力影响和感化他人的,也才能又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的,否则“为人者难成君子”,“为王者难得天下矣。

”1、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2、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4、仲弓问仁。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在轻名利重节操、反战争求和平、兴学堂去愚昧等诸多方面孔孟都有相同理念。

继承孔子这种将心比心、由己及人的思想在孟子的思想中得到继承与发展。

1、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之。

爱人者,人常爱之。

敬人者,人常敬之。

(《孟子·离娄下》)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孟子“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对孔子思想的超越。

二、孔孟思想主张的不同点:1. 人性问题。

孔子主张“仁”为根本,而孟子主张“义”为首要。

孔子要求人们尊奉“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天下之民莫非王臣”的愚忠思想,他因此也就要求人们忍辱负重,无怨无悔,要“温良恭俭让”。

孟子主张“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不听,则易位”,“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

”也就是说,孟子更主张一个人要有个性,不能畏首畏尾,惟命是从。

2. 人格培养。

孔子:克己复礼。

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告子下》)孟子主张一个人只有经历了磨砺才能真正具备“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德才,也才能奉献于社会造福于他人。

3. 君臣关系。

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对于不称职的君王,孟子以大无畏的精神提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孟子·万章下》)在君臣关系上,孟子也坚持人格的尊严与平等,他曾当面对齐宣王说:“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孟子·离娄下》)4. 仁义理智。

孔子侧重强调“克己复礼”。

孟子主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成,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尽心上》)(对自己:反省自己,在己真诚;迫使自己推行推己及人的恕道)5. 对待学问。

孔子以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孟子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6. 道德修养。

(一)孔子认为,最理想的人格境界是“圣人”,其次是“君子”。

1、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论语·述而》)2、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宪问》)①欲仁得仁: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②善学知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学、思统一)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论语·述而》)(多闻、多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见贤思齐)③克己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④内省思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论语·公冶长》)(反省称为“自讼”)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论语·卫灵公》)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⑤力行近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⑥磨炼成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论语·泰伯》)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住也。

(《论语·子罕》)(二)孟子认为,圣人之境并非高不可攀,每一个凡夫俗子都具有成为圣人的资质,关键在于愿不愿意去追求,去实践。

1、圣人之于民,亦类也。

(《孟子·公孙丑上》)2、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告子下》)①存心保善: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孟子·公孙丑上》)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孟子·离娄下》)②寡欲养心:养心莫善于寡欲。

(《孟子·尽心下》)③反求诸己: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孟子·尽心上》)④尽心知性: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也,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尽心上》)⑤动心忍性: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⑥以义求仁: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异同首先,从两人的人格来看。

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

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则,要别人大气,自己就得是个敦厚的儒者长者。

这与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关,孔子早年家贫,作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他是自学成才,因而他自然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总是恭恭敬敬。

成材后,他也将这种恭敬的习惯一以贯之,所以才有“有教无类”的思想,他要让年轻人少走弯路,对年轻人的教诲总是不厌其烦。

他是老师,也是长者,所以,脾气暴躁的子路都会受他的影响,并拜他为师。

宽恕始终是他的人生信条,如在陈国,被别人形容为“丧家之犬”,他都不生气。

但在原则上则义正词严,毫不妥协。

当他发现鲁国国君的臣子享受了不该他享受的音乐时,他也会说“是可忍,孰不可忍”。

所以,孔子的敦厚中是蕴藏着凛凛正气的。

孟子则不同,孟子更偏向愤世疾俗。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在那个时期内诸侯们交相攻伐,仁义早被抛诸脑后,“兴灭继绝”的传统也烟消云散,然而,神仙打仗,凡人遭殃,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

孟子把个人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以解民倒悬为己任,自然是看不惯诸侯们的那一套的,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号回荡在他的心中,这更激起他的愤世疾俗。

孔子也愤世疾俗,只不过他最大的愤怒也就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孟子则不同,他是“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孔子的愤怒是出世,孟子的愤怒是入世,是一股豪迈之情,自信之气,他越愤怒越要入世,正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所以,从对后世文人的人格的影响来看,孟子的影响超过了孔子。

第二,从他们对“仁”的看法来看,孔子是大厦的奠基者,孟子是大厦的建立者和完善者。

孔子针对“春秋无义战”提出了“仁”思想,他并没有将“仁”的思想形象化具体化,“仁”还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

孟子则在“仁”的基础上将其形象为“不忍之心”,并建立“性善论”来对其进行论述,进而提出“仁政”的概念。

由“仁”到“仁政”是一种从社会道德到社会政治的一个飞跃,这种飞跃将能更好的巩固“仁”的观念,并能更好地施行“仁政”。

第三,从具体的施政来看,孔子的施政纲领比较简单原始,孟子的施政纲领则详细具体的多。

孔子治理天下,不外“礼乐”二端,他的礼就是不僭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的乐就是“浴乎沂,风乎舞雩,沐而归”,简单说来就是简政施仁。

孔子也赞同发展经济,他很赞同管仲,他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他也赞同用适当的刑罚来惩戒,不过,他不赞成滥施刑罚。

孟子则不同,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可诛杀“独夫”,虽多了点杀伐之气,却表现出其朗朗正气;他认为乐也当用来治理国家,“古之乐犹今之乐”,为君者当“与民同乐”,以此来教化百姓。

孟子不赞同刑罚,只因战国时期各国刑罚太甚,他认为施刑是“网民”,他倒赞同教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而他最赞同的是发展经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无夺其时,十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的经济就是“教养”二大端,毕竟“仓廪实而后知礼节”。

第四,孟子的政治思想比孔子更具有人民性。

孟子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的,是为群众着想的。

孟子的政治管理学是建立在“民”的基础之上的。

他说:“民为贵,社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提出“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政治行为观。

这体现了“圣人无常心,以百姓的心为心”的科学的政治思想。

孟子对齐宣王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