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维方式看中国为什么落后
作者:菩萨保佑
观点与思维方式
观点与思维方式是不一个概念。
有时候,观点不一样,思维方式是一样的。
比如说,身上被撞肿了一块,中国人会用热毛巾去敷红肿的地方,西方人会用一块冰块放在肿的地方,观点不一样,思维方式是一样的。
就是,要给肿的地方一定的刺激,才能加快它的痊愈。
有时候,观点一样,思维方式不一样。
张衡曾经说过“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古代希腊有“地圆说”,观点有近似之处,可是,思维方式不一样。
张衡看来是根据直觉得到这个结论,而古代希腊临近大海,在海边观察到远航的船是船身先消失,然后才是船上的桅杆,所以认定地球是圆的,他们使用了推理,所以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
观点是对一件事情的是非判断。
思维方式是指一个人如何去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正确。
观点有对错之分。
思维方式有高低之分。
比如有,遇到问题时候就去观察权势人物对同样问题的态度,这就是一种思维方式。
也有些人,会看看这个问题是否可以拆成几个简单的问题,每个简单问题答案是什么,然后再综合起来,看能不能得到一个结论,这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比较起来,后一种思维方式更高级。
改变观点容易,改变思维方式很难。
古代有说客,他们有很高超的劝说本领,而且是立竿建影。
比如,苏秦说六国,成功地让六个国家的国王都拜他为相。
李斯写了《谏逐客书》,顿时让秦王改变对外国人(驻马店蔡国人)的态度。
可是,那只是改变别人的观点,而不是改变别人的思维方式。
能够改变他人思维方式的人,比苏秦、李斯又要高明许多。
对西方文明影响最大的,应该说是牛顿,因为他改变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
牛顿使用了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实验、分析、归纳,这些科学的方法,就是一种高级思维方式。
有人把它用在社会领域,就产生了各种社会科学。
比如说,心理分析,就是把分析的方法用到心理的领域;人口论,就是把科学的方法应用到人口增长上。
马克思是把科学的方法用到研究社会的发展规律上。
一个社会是否能发达兴旺,不是看其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正确与否,而是看其思维方式的高级与否。
很多南美国家,旁边有美国做榜样,可搞市场经济,也在搞选举,观点正确,可是还是发展不上去,就是思维能力没有跟上。
英国、日本都有王室,可见他们对王室的态度是不正确的,可是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不受王室存在的影响,所以他们的社会还是很发达。
我们也可以在中国的近代史上看到这一点。
比如说“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有各种政治派别,为什么是共产党取得了胜利呢?因为他们向马克思学习。
就算马克思的很多结论不一定对,可是马克思毕竟采用的是西方的先进思维方式,它很擅长分析。
共产党把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分开来对待,知道在哪里发展自己的势力,知道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该与国民党合作的时候,他们就合作。
这分析方法,可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思维方式,所以即使共产主义是一个不对的观点,中国共产党也取得了胜利。
分析和逻辑
高级思维方式的标志是分析和逻辑。
分析的方法来自科学。
不管一样东西多小,科学家都认为可以把它分得更小。
所以,任何物质都可以分到分子,分子分到原子核与电子,原子核分到质子和中子。
连这些肉眼都观察不到的东西,他们还想细分成夸克。
正因为把万物划分成小的组成部分,科学家可以研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门捷涅夫发现了元素周期表。
对于成分之间联系的发现,又导致了其他新元素的发现。
可是,后来笛卡尔把这个方法从科学中提炼了出来,总结成四条:第一条,决不把任何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其为真的东西当作真的加以接受,也就是说小心避免仓促的判断和偏见,只把那些十分清楚明白地呈现在我的心智
之前、使我根本无法怀疑的东西,放进我的判断之中。
第二条,把我所考察的每一个难题,都尽可能地分成细小的部分,直到可以而且适于加以圆满地解决程度为止(如何比去年翻一番达到6400万元的现金收入,一是增加总量,二是减少置换,三是降低广告成本。
增加总量就需要开拓市场、提高效率、培养队伍、多做活动等)。
第三条,按照次序引导我的思想,以便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到对复杂的对象的认识,即使是那些彼此之间并没有自然的
先后次序的对象,我也给它们设定一个次序(一定要先增量,把蛋糕做大,二要降低成本,该降的返点要降下来,该省的人员要省下来,三要减少置换,这要有个先后顺序)。
最后一条,把一切情形尽量完全地列举出来,尽量普遍地加以审视,使我确信毫无遗漏。
比如,亚当史密的“国富论”中,把一个富裕的国家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什么因素导致它富裕。
结果发现不是人种、不是宗教信仰,而是社会分工。
自从笛卡尔以后,即使科学底子差的人,也可以使用分析的方法。
这也就解释了,很多美国人数学并不是很好,可是社会科学还很发达的原因。
再说逻辑。
逻辑来自辩论。
人的观点常常不一致,所以经常有辩论。
西方有先哲感觉到,有些人的辩论比另一些人相对有道理些,这是为什么呢?他们领悟到,这是逻辑的关系。
有的人的辩论有逻辑,有的人的辩论没有逻辑。
没有逻辑的辩论,只是在低层次上的重复;有了逻辑后,辩论才能带来真知。
美国对逻辑的重视,可以从标准考试中看出来。
申请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考GRE,其中有一部分是逻辑。
而在中国,没什么考试侧重逻辑的。
缺少分析与逻辑能力,是中国人思维方式一直停留在低级水平的主要原因。
中国人也知道,学习科学是培养分析与逻辑能力的一个方法(每一个科学家的逻辑能力都很强,你看看那些院士的讲话和文章,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可惜的是,科学对大部分人来说太难了。
很多文科生干脆就放弃了,而很多文科出身的人还是国家的管理者。
科学对美国人也很难,可美国人培养人的逻辑能力主要并不是靠科学训练,他们用一些生活和商业中的例子来将分析与逻辑,在GRE中专门考逻辑。
这样大部分人都得到这种训练。
九十年代初,IBM由于工作站的竞争,开始走下坡路,这时Louis Gerstnet担任总裁。
他并不把IBM看成一个整体,而是看每个部门的业绩。
这时他注意到,虽然IBM
整体的表现在下滑,可服务部门的业绩却增长很快,所以他决定在服务部门增加投资。
几年后IBM的服务部门成了最赚钱的部门,而且成为电脑服务业的领斗羊(手机广告在报纸广告中的份额变换)。
美国的企业管理者都受到高级思维的训练,所以他们能够让很多美国企业成为全球品牌。
中国大部分人的分析与逻辑能力比较差。
前不久,ABC电视台要播出一个节目,有人做实验,说中餐其实并不健康,导致很多中餐馆生意萧条。
为表示公正,
也邀请了一个中餐馆老板去做辩解。
这位仁兄带去一个炒锅,当场做了几个菜,然后说这才是真正的中餐,是健康的,给美国人吃得不是真正的中餐。
这种辩解很成问题,这不是等于承认给美国人的中餐不健康吗?他考虑的是中餐
名份问题,而不是大家最关注的中餐是否健康的问题,简直是驴头不对马嘴(郑州的报纸为什么饭店的广告很少,你给我答饭馆都喜欢送优惠券)。
这个节目播出后,美国中餐馆的生意跌了20%。
那么那位中餐馆的老板应如何给自己辩解呢?美国人说你中餐不健康,你就应该找个更不健康的比较,这样才能说明你相对还是健康的。
所以这位老兄应该在电视上,把中餐的营养跟麦当劳这样的垃圾食品去比,怎么反而与中国人吃的更地道的中餐去比呢?这样做,结果只能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