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七年文学时期的戏剧

十七年文学时期的戏剧

第一节 戏剧创作概况
• 戏剧(话剧、戏曲、歌剧、电影)兴起的 两个原因: • 1.戏剧拥有大量观众,是大众乐于接受的艺 术样式。 • 2.戏剧本身是一种交流工具,具有政治教诲 作用。
三类作品
• 1.工业建设和工人斗争题材:在《新事物面 前》(杜印)《考验》(夏衍)《刘莲英》 (崔德志) • 2.革命历史和朝鲜战争题材:《战斗里成长》 (胡可)《万水千山》(陈其通) • 3.第四种剧本(揭露阴暗面和矛盾冲突) 《洞箫横吹》(海默)《布谷鸟又叫了》 (杨履方)
《茶馆》的艺术特色
• 1.以茶馆为人物活动背景,舍弃了中外戏剧 传统一人一事的方法,采用人像展览式的 手法,结构全剧。 • 2.为人物立戏,塑造了众多具有鲜明性格特 征的人物形象。(王利发、常四爷、秦仲 义) • 3.语言诙谐、幽默,富于个性化,充满北京 地方色彩。
历史剧创作及其争论
• 田汉《文成公主》《关汉卿》《谢瑶环》 • 郭沫若《蔡文姬》(翻案之作,政治家、 军事家,诗人的曹操形象)《武则天》 • 曹禺《胆剑篇》(1961)(吴越交战的故 事)《王昭君》(1978) • 争论焦点:“历史”为现实服务还是按照 历史本来面目来写
话剧创作高潮
• 1963年到文革前夕出现话剧创作高潮。 • 《杜鹃山》(王树元)《霓虹灯下的哨兵》 (沈西蒙)《千万不要忘记》(丛深) 《年青的一代》(陈耘) • 主题:社会主义生活中,阶级斗争的无所 不在。 • 实质:对于革命传统在社会主义时期如何 延续的焦虑。
第二节 老舍的剧作
• 解放后共写作23部剧作,以《龙须沟》 (1951)和《茶馆》(1957)最为成功。 • 思想内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对于新时代、新社会的歌颂。 • a.通过新旧对比,描绘人物命运的变化。 (《方珍珠》《龙须沟》) • b.新人新事新生活。(《女店员》) • c.揭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 (《神拳》《茶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