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无言,真情无声忻州师院政史系学生这是去年发生在原平支教点的事,曾经感动了不少人。
我听了以后也备受感动。
今天我想请大家一起来分享他们的故事,一起体会支教,一起感受支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支教给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尽相同,但都离不开一个“苦”字。
对王智慧来说,支教又有着另外一层涵义,那就是真情与感动。
请大家随我的节奏一起走进他的那段不为人知、真情感人的故事,一起了解支教,一起揭开支教这层神秘的面纱。
让我们带着期待的目光,再现那一幕幕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场面,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经历,分享他们的成功和喜悦,体验他们的每一个幸福瞬间。
王智慧,政史系0702班学生。
作为一名学生,他平时就特别注重锻炼自身的教师技能。
在校期间,他还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曾任我系社会实践部部长等,丰富的社会阅历为他成为一名优秀的实习教师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009年下半年,王智慧被分到了原平市崞阳镇璜珥村。
支教期间,他向世人传递着一个响亮的声音——什么是奉献,什么是真正的人生价值。
他用信念和意志支撑着他的人生理想;用真爱无言诠释着人民教师的真实内涵;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当代大学生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但凡和他有过交往的人都对他评价甚高,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小王”或“王老师”。
他勤劳能干、热情洋溢、乐于奉献、积极进取,他对生活要求很低,艰苦朴素,从不贪图享乐;他对工作总是那么的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他对学生很友善,耐心细致,学生们都愿意跟在一起,都想和他玩。
王智慧不仅有着较高的素质,而且还有着硬朗的作风。
他任凭那股不怕吃苦、勇于拼搏冲劲儿,取得了了骄人的成绩。
在崞阳联校组织的期末考试中,他所带的三四年级英语成绩双双夺魁,位列各小学之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要知道在上半学年的时候,这些学生的成绩在全联校的排名还是倒数的。
王智慧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佼佼者,他用用从容和淡然改变着自己,用真情和微笑感化着他人,用勤劳和汗水创造着生活,用意志和信念抒写着人生。
半年来,他无时无刻无不坚守着工作岗位,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他的诺言,用大爱无私诠释着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用真情和关爱温暖着孩子们的心灵;用性格感染着学生和家长。
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不论是教学还是实践,无不伴随着一份真情和感动。
对工作的精益求精,使他几乎放下了一切,投身于教学中来;不论是严寒还是酷暑,不论是周六日还是节假日,他都不分昼夜、不辞辛劳地奔走于教学一线。
曾经在那漫长的时间里,他一直怀着一颗无私的爱心,默默无闻地奉献着。
他与儿童为伴,同时间赛跑:用辛勤和智慧创造着生活;用人格和毅力捍卫着当代大学生的荣誉和尊严;用歌声和笑声陪伴着孩子们的快乐成长;用大爱无私撑起了璜珥校园的一片蓝天。
总有一些事情让我们感动!总有一种情愫令我们难以割舍!总有一段经历值得我们用心呵护一辈子!王智慧在谈起支教感受时说:“支教是值得我用心呵护一辈子的经历,是我一生的财富;支教,让我获得了大量的教学和管理经验,也增长了不少知识;支教磨练了我的意志,也实现了我的人生价值。
”王智慧与该校的另一位支教老师住在一间办公室内,房间大概20多平方米,靠着一个电饭锅自己烧水,自己做饭;房屋门窗是铝合金材质,门窗和窗框之间留着很宽的缝隙,冬天走风漏气,加之窗口朝北门朝南的设计走向,夜间冷风可以直灌屋内。
每天,他们都要在屋子里做饭,所以室内经常充斥着潮湿的水蒸气。
虽然屋子里也通着暖气,但夜间总是温度上不来。
他们早晨起来,屋子的门窗经常结着厚厚的冰,冻的连门都开不了。
屋内的设施也特别简单,除了两张木床和几张桌子外,什么都没有了。
木床用了好多年了,十分陈旧。
木床薄而且破乱,有的床板上还开着漏洞,床卯结构也特别松散,睡上去摇的吱吱直响,极不结实。
虽然校长办公室也有电脑,但却不能联网。
所以手机是他们与外界联系的唯一方式。
生活设施虽然有些简陋,但他们没有抱怨,也没有消极,他们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用青春和热情为璜珥教育默默地奉献着,乐此不疲地工作着。
王智慧常说:“谁言支教苦,却得乐逍遥。
”他积极上进的乐观主义精神鼓舞着他的学生和身边的每一个人,让他们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幸福并快乐地过着生活的每一天。
爱生如子,是王智慧始终改变不了的生活习惯,或许是他的天性吧。
他说:“我还在学业期,没有成家的经历,所以看见别人的孩子很喜欢,对待孩子们如同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亲。
”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多么有爱心的支教生。
他对每个学生都特别关照,像慈母一样呵护着他们,温暖着他们。
他把学生的事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每天给学生补完课,都要把他们亲自送回家。
他的真情付出感动了璜珥的每一位村民,多数老师、学生和家长都对他满怀敬意。
他对学生的爱表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给学生辅导作业;替家长照看孩子;送孩子回家;给学生修理作业本;给学生穿衣戴帽;给学生烧水倒水;安顿学生按时吃药......这些幕后故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但却一样饱含着他对孩子们的一片真情和爱心。
王智慧善于思考,勇于创新。
他在支教期间,提出了一整套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思想。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他总结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将课堂和实践相结合,把课堂与课外结合起来,进行实践教学,进行辅导教学。
除了课堂,王智慧还要忙于课外。
每天他都要帮助落后的同学追赶课程。
他把学生请到自己的屋子里,给他们辅导作业,给他们讲解疑难。
每天补课,他除了照顾自己饮食起居外,还要照看孩子们。
王智慧真的是很辛劳,每天上完课,他就亲自主厨。
饭熟了,他也不急着先吃,总是让孩子们先吃,然后才自己吃。
每次都有同事和学生家长提醒他要注意身体,不要太过操劳,他总是微笑着对大家说:“没事的,我会照顾好自己的。
”在他的辛勤耕耘下,孩子们的学习面貌不断更新,学习氛围也焕然一新,校园风气为之一新。
王智慧对人对己都要求特别严格,从不容忍自己犯错,更不娇惯学生犯错。
对工作更是耐心细致,热情负责。
有家长这样形容他:“课上严父,课下慈母。
”的确,他也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有责任心、有爱心、有同情心的支教老师。
璜珥村信息闭塞,孩子们增长知识的视界也特别有限。
为了让村里的孩子们了解更多的社会常识,接受更多的课外知识,王智慧在手机上搜集了大量的课外知识,通过整合和制作,为同学们裁剪了一幅又一幅的知识清单,几乎贴满了整个后墙。
他在完善学习园地的同时,也给孩子们带来了全新的视觉盛宴,不仅丰富着孩子们的课外知识,也增加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王智慧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还影响着他的学生。
他经常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改造自己。
日常生活中,他经常教导学生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孝敬父母。
后来他又教育学生诚实守信、坦诚做人、礼貌待人。
多数日子里,王智慧会精心设计一些活动,通过活动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一些重要节日里,他还会组织学生集体活动。
如在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节日里,他要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组织学生学习历史,铭记国耻;组织学生举行唱国歌、升国旗仪式;组织学生学习伟人的先进事迹,然后再让他们写读后感。
王智慧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教学生唱歌,学习音乐常识,培养他们的音乐情趣。
学生们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渐渐地喜欢上了唱歌,也渐渐地爱上了歌声。
为了增强大家的体质,他还带领学生一同进行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
教大家做广播体操,练习中长跑、跳绳等。
体育锻炼,促进了孩子们的成长,也增进了他和孩子们的友谊。
每天的坚持使孩子们渐渐地养成了习惯,学习激情也更加高涨。
他们的体育锻炼整整持续了三个月,直到他离开时,有的学生仍然坚持着体育锻炼。
每个周末,王智慧都会放弃休息时间,陪大家一起到户外游玩。
即便是寒冷的下雪天,也难挡他们一起直奔户外的激情。
有时候,他们走远了,就去了邻村。
他和孩子们去参观和访问邻村的学校,了解当地的教学情况,向邻村的老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并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教学成果。
每次野游活动后,王智慧都会安排他的学生写游记,让他们记录当天的活动过程,并且写出心得和体会。
这样,他既让学生放松了心情,又锻炼了学生的笔杆,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璜珥村村民外出务工的比较多,留守儿童也就多些,王智慧经常利用休息时间挨家挨户家访、补课,无一例外。
几乎每天下午,他都会走访每个学生家庭,向家长了解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情况,督促和辅导孩子们按时完成作业。
即使是下雪天,他都会冒着严寒登门给学生辅导作业。
有时候孩子们生病不能到校,他也亲自上门给学生补课。
王智慧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他经常对身边的同学和朋友说:“支教需要放得下面子,放得下架子,耐得住性子,不光做家访要这样,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要这样做。
”家访拉近了他和村民的距离,他们在一起谈笑风生,不分你我、和为一家。
岁月无情人有情,永远隔不断的他和孩子们的感情。
半年多的时间里,王智慧和他的学生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他们都无所不有,无不体会,无不感受。
孩子们希望他能留下来,可他却因学业未满而未能如愿。
每逢过节,家长就让孩子给支教老师带好吃的,平时,从集市买回来的新鲜水果和蔬菜,村民首先想到的也是他们的王老师。
就在他临走时,仍然还有没吃完的米面和蔬菜。
离开时,孩子们更是与老师难舍难分,就在支教大学生完成任务返校时,他们总是送出一程又一程,甚至是哭得一塌糊涂,场面感人至深。
支教结束了,王智慧也离开了璜珥村。
他在年前整理衣物时,意外地发现了许多信件。
那是学生们写给他的留言和感谢信,一直深藏在他的衣兜里,直到他回了家他才发现。
这些信写的很朴实,读了使人很感动。
其中有一封是这样写的:“王老师您的走,我们非常的不愿意。
老师,您在这几届支教中是最好的,不是我在专门夸您。
王老师,您已经在我们心中扎下了根......老师,我希望您是星期五走,我希望您能给我们一个吻。
”还有一封是信封上的留言,是这样写的:“王老师,我想对您说,您留下来吧,我们需要您。
”这些信虽然是极简单又普通,但都寄托着孩子们对这位支教老师的感激之情和良好祝愿。
除了孩子们的留言和书信外,王智慧还收到了家长和同事的一些留言和祝福。
一位姓肖的女老师在给他的一条短信里写到:“你的走,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我们的那群孩子会永远记住你的。
我会用你的榜样去教导我们的孩子们的。
我就不送你了,肖老师是女人,会哭的,愿你一路顺风,学业有成。
”这些祝福都很感人,让他更加怀念璜珥,更加想念那里的人。
作为一名实习教师,王智慧肩负着神圣的使命,他用自己的青春谱写着一曲曲优美的支教赞歌;用自己的辛勤劳动给璜珥的教育事业送去了温暖;用大爱和真情给正需接受教育的孩子们送去了希望。
这半年,他把他的全部精力都给了璜珥,是他拯救了璜珥,是他促成了璜珥教育的不断前进。
2010年3月12 日,学生家长给王智慧以及他的母校忻州师院去了一封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