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什么?(P8)①德国古典哲学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③英法空想社会主义2、怎样理解世界本原问题上的一元论和二元论?(参考辅学读本P60-61)①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源只有一个,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唯心主义的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精神。
②二元论认为物质和精神都世界的本源。
Ps.判断:一元论是正确的,二元论是错误的。
(x)3、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主要内容。
(P29)①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②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实际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4、简述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P31)起源: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本质: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②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5、怎样理解事物的量变、质变及其辩证关系?(P51)①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②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③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6、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P51-5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7、什么是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简述二者的辩证关系。
(P69-70)①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直觉和表象三种形式,②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实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8、简述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正确态度。
(P74-76)①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向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②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真理的相对性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③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中,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
另一方面,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总而言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从“静态”上看,即从它们的相互渗透上看,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动态”上看,即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一个过程。
④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是绝对主义的表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的表现。
二者都是错误的。
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正确态度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9、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有何方法论意义?(P99-100)①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②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任何社会意识都不会凭空出现,只能是适应一定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因而它必然具有满足这些需求的功能和价值,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历史的发展。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④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的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先进文化是有效的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
10、简述人民群众的科学内涵。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P131-132)内涵: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原因: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1、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
(P101-104)①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②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与反作用于生产力。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12、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P106-109)①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②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和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13、简述商品的二因素及其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
(P145-146)①商品时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②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③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商品的价值和实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
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即使人类为它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也没有价值。
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14、什么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P159-160)①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②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③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④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15、简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及其三个构成部分。
(P155)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它包括三个部分:(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16、怎样理解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参考辅学读本P171、173)①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②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17、社会主义社会有哪些主要特征?(P233-234)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②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③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④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并巩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⑥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18、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P259-264)①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②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③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19、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什么?什么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P159-161)①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