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苓桂术甘汤的应用
病案:王某,男, 35岁。
咳嗽反复发作3个月余。
曾遍服西药及中成药而无寸效。
只夜间干咳,无痰,白天无咳嗽,左侧卧咳嗽剧烈,右侧卧稍缓,因咳不能安卧,颇为痛苦。
体瘦,面苍少泽,无恶寒发热,胸闷气短不明显,口干,不欲饮水。
纳食欠佳,大便日1 ~ 2次,质偏稀软,小便正常,舌质淡,边有齿印,苔淡黄薄腻,脉弦细滑。
处方: 苓桂术甘汤加味,用药如下: 茯苓30 g,桂枝15 g,白术15g,炙甘草10 g,党参15g,干姜10g,细辛6g,陈皮10g。
5剂,水煎服,日1 剂。
二诊,咳嗽大减,能安睡5 ~ 6 h。
纳食改善,二便正常。
舌质淡,边有齿印,苔薄白略腻,脉弦细滑。
原方5剂。
三诊,夜间偶咳,睡眠已无大碍。
纳尚可,大便稍软,成形。
小便平,舌淡红,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滑。
原方去细辛,改用茯苓15g,桂枝10 g,5剂。
另以理中丸调理善后【1】
本案例中“患者干咳无痰,左侧卧咳嗽剧烈,右侧卧稍缓”,可以得出此为痰饮内停,阻遏肺气,使得肺气升降失司而至反复咳嗽。
又有“面苍少泽,纳食欠佳,大便稀软”,此乃痰饮滞留于脾胃,使其气机失于和降、运化不利。
“舌淡苔腻,脉滑”,则是体内有痰饮水湿的重要体现,“无痰,口干,”是由于水液停留在脾胃,由于脾气的虚弱不能将水液输布到身体的其他部位,但是体内又不缺少水分故又表现出“不欲饮水”。
因此可知此案例中患者是由于脾虚不运,痰饮阻肺。
仔细分析得此咳嗽的最根本在于脾气虚弱,从而导致水液不化,聚湿为痰,从而化为水饮停留在脾胃影响到肺,使得肺失宣降,从而导致咳嗽。
根据《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的有原则,所以在治疗时应以温化痰饮,健脾利湿为主。
因此选用苓桂术甘汤,该汤药由茯苓、桂枝、白术和甘草组成。
方中以茯苓为君, 健脾渗湿, 祛痰化饮; 以桂枝为臣, 温阳化气, 既可温阳以化饮, 又能化气以利水, 且兼平
冲降逆; 与茯苓相伍, 一利一温, 对于水饮停留而偏寒者, 有
温化渗利之妙用。
湿源于脾, 脾虚则生湿,故佐以白术健脾燥湿, 助脾化运, 俾脾阳健旺, 水湿自除。
使以甘草益气和中, 共收饮去脾和, 湿不复聚之功。
药虽4 味, 配伍严谨, 温而不热, 利而不峻, 确为痰饮之和剂【2】。
其实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还可以推出其他的一些可以用苓桂术甘汤治疗的病症。
本案例中是脾与肺之间的相互影响,还有脾与心,肝,肾,胃等脏腑之间的影响关系。
当脾虚失去健运,化源不足,或统血无权,慢性失血,会导致血虚而使心失去所养;会使得肝失疏泄,导致“土壅木郁”之证,或因脾气虚弱而致“土虚木贼”之证,或由于脾气虚弱,血液生化无源而血虚,或统摄无权出血,从而导致肝血不足;脾虚失运,水湿内生,经久不愈,可导致肾虚水泛,最终导致尿少浮肿,腹胀便溏,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的脾肾两虚,水湿内停证;还可导致胃纳不振,胃失和降,而出现纳少脘痞,腹胀泄泻,呕吐呃逆等。
这些均可用苓桂术甘汤, 振奋脾阳, 理气温中。
使脾气健运,从而使心得到血的滋养,肝疏泄有力,肾阳充足,胃受纳腐熟水谷正常。
例如有患者时常会出现心悸,气短,胸闷,食少,体倦无力,精神萎靡,面色无华等症状,此皆为心阳不足,脾失健运,心脾两虚的表现,治当以益气温阳,故可以用苓桂术甘汤加味来振奋心阳,温阳健脾。
且在西医上也有证明苓桂术甘汤能使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浆心钠素( ANP) 明显下降, 能有效改善心功能,
减缓心衰的病程发展。
归纳苓桂术甘汤可能的作用机理主要有:
1) 增加心肌的供血供氧, 改善心肌缺血状况, 增加冠脉流量。
2) 通过利尿减轻心脏前负荷, 对心脏具有正性肌力作用。
3) 抗心律失常作用。
【3】
综上苓桂术甘汤有通阳化气, 健脾运湿之功,不论病在中焦、上焦或湿邪流注下肢, 都是由脾气虚弱, 中阳不运, 以致痰湿水饮不能正常排泄体外,从而累及影响到其他脏腑所形成的病变。
上焦之胸痹咳嗽、胸闷、短气,中焦之胃痛泄泻、气虚,血瘀,下焦之肿胀, 都可以用之来达到治愈的疗效。
这就显示了我们中医学辨证施治, 异病同治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 吴婷萍,符坤,许嵩 .苓桂术甘汤治疗咳嗽反复发作的病例分析.江西:中医学报, 2012, 27(4).
[2] 宋宗华,戴舒佳,黎辉琴,毕开顺,冯东 .苓桂术甘汤配伍机制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2002, 27(10):760.
[3] 周珩 ,郭金陵.苓桂术甘汤治验举隅.黑龙江中医药. 1996, 3: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