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
时间飞速,一晃又是一个学期过去了。
在这个学期我就读了《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这门课,我真的是受益匪浅。
在这门课当中我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什么是文化?或则是什么叫做中国传统文化?懂的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的人生有什么样的关系?任课老师是从四个伟大人物(孔子、庄子、老子还有张三丰)给我们讲述这个课题的。
下面我就讲讲我在学习过程当中的心得。
先来讲讲孔子吧。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从任课老师给我们放的《孔子》电影当中我们知道了孔子的路途的坎坷。
在讲课过称中让我影响最深刻就是孔子离开鲁国前往卫国最后还是离开卫国的片段。
孔子先是,知道无法继续在鲁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就率领弟子离开鲁国,前往卫国。
根本目的并不是为自己谋取物质利益,而是想在卫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既然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然而在卫国就失去了意义,于是,孔子便带领弟子离开了卫国。
在孔子的心中,政治理想是其人生价值中的核心价值。
物质利益与政治理想相比,根本无足轻重。
因此,当孔子判断出在卫国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时,对卫灵公提供给他的物质条件绝无半点贪恋,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卫国。
孔子对政治理想的痴心追求,体现了他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也体现了他非凡的人生智慧。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然而针对《庄子》,亿万读者就有亿万个庄子。
二千多年来,庄子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人性格,我喜欢庄子,因为我从《庄子》思想中汲取智慧,提升眼界。
老子是智者化身,读约七万字的《庄子》,不仅可以享受庄子思想,还可以看到其可爱的形象和作为人的情感。
从课堂中我学到了一下几点庄子的人生智慧:第一,庄子很穷,但很有自己尊严,非常有性格,喜欢用寓言故事来说事,得不到善待时会毫不犹豫地反击。
第二,庄子处于乱世,在乱世的官场上洁身自好很难,也很危险,但是庄子选择放弃,第三,庄子认为世界万物是可以沟通的,它不仅是物理构成还有情感因素,故通过逻辑来阐述世界是不够的,有时逻辑是不能把这个世界讲清楚。
第四,生命与知识、道德、欲望、名利相比,庄子认为这一切都可以放弃,生命是最珍贵的。
第五,庄子生于乱世,为了保全自我和生命,他选择机变态度对待世事,“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
”第六,庄子看轻一切身外之物,超然对待荣辱,“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这就是庄子的人生智慧—超脱与机变。
如果说孔子的思想是根,那么老子的思想就是根的内在。
通过在课堂的视频放映和在课后学习5000字《道德经》的过程中我读懂了老子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人生智慧归纳为一个精神、四项原则、一种理想。
一个精神就是自然精神。
这个自然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大自然,更不是具体的事物。
老子所谓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的一种状
态,你就依从这种自然的状态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
事物各有自己的本性,你不要强迫去改变它、改造它。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活法,你也不要强求人家整齐划一,不要以你自己想法和行为方式去规范、改造别人。
四项原则是批判原则、变易原则、适度原则、柔弱原则。
道家、儒家都讲和,传统文化里的和谐是我们今天建设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重要资源。
但我觉得道家比儒家还要高明。
道家讲三个和:天人之和、人际之和、个人的身心之和。
老子的道德经包含着实现完美人生的理念。
还有一个道家人物便是张三丰。
张三丰一生的事迹,如神龙见首不见尾,在所有后世人的心中,越来越觉得神秘难测。
张三丰留下的文化比如说诗歌方面的都是关于修道方面的,像《无根树》。
张三丰给我们留下的另外一个宝贵财富就是那奇妙通玄的太极拳法,但是我却觉得像太极拳这样融合了道家的“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等思想,体会道家的至理,并能克敌制胜,以弱胜强,确实是道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光辉范例。
从以上四个传统人物中,我知道了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这门课的意义。
我觉得中国文化与人生智慧是一个人生思想的宝库,我们应当拿出自信来,从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的人文精神和生存体验寻找魁宝,寻找生命力。
为当下的生存,现实的关怀,生命的定位,处事的方法,价值的实现,精神的寄托,理想的达成,实现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