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沟油出现的原因
艺术设计
蔡绮露2010050192 地沟油的出现,每个人都清楚带来的危害,可是有没有人想过地沟油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成本低,利润高?是工序简单,收成快?还是政府的监督查惩不够严紧?我认为这些都是当中的原因。
一吨地沟油的成本大概在2000元,如按规定可作为化学原料出售即卖到每吨3000元,但如违法加工成色拉油、火锅油等,每吨可卖到1万至2万元。
另一位曾经在西宁市从事过地沟油收运、加工成食用油出售的男子向记者透露,刚开始从事这个行业时,先与餐馆后厨建立联系,给点烟或者现金,便可定期把油汤收走;最初“同行”大多采用自行车、电瓶车这种较灵活的运输工具收油,后来为躲避检查,有的将蹦蹦三轮车换成全封闭式,有的则伪装成酸奶、酒水促销车。
在成都锦江区经营火锅店的于姓老板说,他的火锅店每月用油2000到2500斤,有一半火锅剩油卖给了“油耗子”,他们每月向店里交纳600元钱,便可包揽该店所有火锅剩油。
成本如此之低,稍微有资本的商家就可以做到。
小贩多在四川饭店下水道捞取地沟油。
然后回家自己,用大缸加火。
做最基本得提炼。
然后将半成品拉到山东的一家制造肥皂的企业。
做再次的提炼,这次提炼用到白土。
这个白土可以大量吸附初次提炼中的杂质。
然后再次提炼成的地沟油销售到。
山东、河南、四川的粮油店。
粮油店的人把这些地沟油装到买好金龙鱼等名牌油的纸箱。
最后才销售到均各大酒店、餐馆。
制作方法如此简单快捷,没有任何技术成分,怎么不促使不法分子选择这种发财方式呢?
一是“源头没卡死”?据调查:“在不少城市,餐厨垃圾没有专门的部门回收”。
在笔者参与制定的本市“地沟油”管理规范性文件中,回收职责被赋予了城管建设部门。
说实话,对大型餐饮单位,集中回收尚可实现。
但对为数众多的小饭店、小餐厅和小食堂,集中回收费用高,难度大,实施较为困难,难免存在回收乏力甚至是缺失的问题,这是造成“地沟油”流向社会的主要原因。
二是执法不到位。
按照有关职责分工,食品采料、生产、流通和使用,分属质监、工商、食品与药品监督及卫生等部门分段监管。
仅以本案为例,“地沟油”不但流入河南、山东、河北的粮油批发市场,甚至有制药企业在使用“地沟油”做药物培养基,还有部分非食用油企业已注册食用油品牌,用“地沟油”进行勾
兑生产食用油。
另据非法销售者称,她在市场经营粮油生意两三年,未见相关部门上门抽检。
由此可见,在对“地沟油”“地下产业链”的查处上,相关部门缺乏积极作为甚至是不作为。
反过来说,如果有一个部门能及时发现、彻底查处,“地沟油”也不会如此轻易的“变身上桌”。
这恐怕也是公安机关采取全环节办案的原因。
所以,监管不尽责不到位,是“地沟油”源源流淌的关键原因。
三是末端销路不通。
“地沟油”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可以用作生产生物柴油等化工产品的原料。
但有关企业为什么要涉险用于生产食用油?一是分离容易、加工简单、成本低、利润高,高额暴利吸引了不法分子和企业参与其中。
二是生产出的生物柴油,没人收购使用,产品没销路,市场销售不畅。
这恐怕是“地沟油”不能科学合理利用的重要原因。
四是监测有脱节。
本案中生产“地沟油”的“黑工厂”,打着生物能源高新技术企业的旗号,干着非法炼油的勾当。
但据调查,目前,对“地沟油”进行再加工的生产企业,没有明确的监管单位;对“地沟油”及其危害也没有统一的检测标准;对跨省作案,跨行业违法加工销售案件的查处,缺乏统一的指挥协调机制。
这些都给监督执法、办案定罪带来困难。
这些监测管理上的盲区和滞后,是纵容“地沟油”肆虐不可忽视的原因。
以上诸多种造成地沟油出现在市场的原因中,只有宏观调控能有效控制地沟油在市场上继续散播危害。
一是切断地下网络。
突出源头治理,避免“地沟油”外流。
鼓励社会各界监督举报,坚决取缔“黑作坊”、“黑窝点”、“黑市场”、“黑工厂”,切断非法回收、加工、生产、销售“地沟油”的链条和网络。
二是严打违法行为。
依法从重从快惩处违法犯罪分子;严格落实食用油生产、经营各环节的监管执法责任和措施;进一步加强对餐饮服务单位、粮油批发市场及食用油、食品和其他相关企业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并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三是自觉抵制使用。
采取多种渠道和方式,教育引导消费者掌握辨别“地沟食用油”的常识,打消贪图便宜的心理,不购买不使用“地沟食用油”。
四是启动问责程序。
不断健全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综合协调机制,广泛开展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联合执法行动,实现无缝隙、无盲区、全覆盖、全过程监管。
对监管不力、执法不严、不作为的部门及单位,实施最严厉问责。
五是探索无害化利用。
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实现餐厨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
探索“地沟油”科学利用的方法和途径,开辟生物化工产品销售市场,让“地沟油”华丽转身,造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