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六年级上6怀念母亲

人教版六年级上6怀念母亲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 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 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 一日。
体会对“祖国母 亲” 的感情
1、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 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 意思是祖国母亲经常到 梦中来。作者身居异国他乡,心中无限思 念祖国,心中不断涌现祖国的身影,不断 回想起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句子中 一个“也”字很巧妙地将祖国与母亲联系 起来,可见在作者心目中两者的确有着同 样重要的地位。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 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 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
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 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 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 。
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 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 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 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 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 放他走的!
这篇课文中间部分都用当年的日 记来叙述,也就是“引用说明法”, 你觉得这种写法的好处在哪里?
引用说明法是指写作时引用一些相关资料, 如权威人士的言论、俗语、谚语、格言、诗 句等来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本文作者为了 真切地说明自己在留学期间怀念母亲、思念 祖国的浓浓情怀,恰当地引用了自己日记和 散文中的几段语言,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 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 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
•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 怀念母亲 •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字词正音
zhì 真挚 pín qī piān
频来入梦 凄凉
篇目
qǐn
méng lóng 胧
bān 可见一斑
寝不安席 朦
在下列词语中,你认为哪些字容易写错,哪 些词义较难理解:
崇高 真挚 爱慕 奔丧bēnsāng 弃养 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 终天之恨 泪流不止 频来入 梦 朦胧 薄bó暗 沮丧 忍耐 可见一斑 心潮腾涌 怅望灰天 思潮起伏
2、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 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 头。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作者身在异国 小城,一方面感到自己与母亲的距离远了,与祖 国的距离远了,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中有忧愁、 有思念;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怀念 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 到他们无处不在,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 些宽心、一点甜蜜,他们是那样牢固地烙印在自 己的记忆深处,在作者孤寂时陪伴着他。
到事物的一少部分就能推知事物 的整体。
• 怅望灰天:惆怅地望着暗淡的天空。
1、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哪两位母亲?
2、作者对这两位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
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 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季羡 林先生对生身母亲的怀念?
朗读课文第2 自然的,思考问题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 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 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 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 数十年如一日。
为什么作者对母亲的离世“抱终天之恨”?
1、作者六岁就离开了母亲,而且平时也很少回家, 母亲去世后,作者感到没有很好地帮助母亲分担生活 压力,感到很内疚。 2、母亲清苦一生,操劳一生,如今儿子长大成人之 后,却没能享受到儿子的一点回报,这是终生都难以 补救的。 这里写出了“我”失去母亲之后的伤心、痛苦 和悔恨,文章通过这些描写写出了“我”对母亲的 深情。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 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这是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家庭了。因此, 幼年时我大部分时间是和母亲形影不离。母 亲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母亲到地里摘 绿豆荚,我便跟到地里,在母亲身后跑来跑 去,不停地问这问那。捉到一只蚱蜢,我一 定要拿给母亲看一看。棒子上长了乌霉,我 一定要问母亲这是为什么。母亲总是一边摘 着豆荚一边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脸上露出 慈祥的笑容。
季羡林
国学大师 学界泰斗
国学大师——季羡林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科 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 家,梵文、巴利文专家。山东清平 (今临清)县人。1930年考入 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5年 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 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 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19 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 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 语言文学系教授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倾吐心声,表达 了自己失去母亲的巨大痛苦。
第三段
(3—12自然段)
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 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把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 意、同样的爱慕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四段
(13自然段)
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作者对两位母亲有着同样的 情怀,那就是崇敬、爱慕、怀念,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学习写作方法,灵活应用
1、这篇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开门见山 2、多次的合分、分合中自然流露自己的情感
3、文章开头与结尾对母亲的怀念却是永远不 变的,从而前呼后应
课外知识补充 你知道母亲节是哪天吗?
母亲节(Mother's Day),作为一个感 谢母亲的节日,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时 间是每年的一月八日,而在中国、美国、 加拿大和一些其他国家,则是每年5月的 第二个星期天,其他一些国家的日期也 并不一样。母亲们在这一天通常会收到 礼物。康乃馨被视为献给母亲的花。而 我国的母亲花是萱草花,又叫忘忧草。

1935年11月16日 •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 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 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 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 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 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 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 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 地糊在心头。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在六岁时就 离开了生母,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 母亲弃养,这给作者留下了终天之 恨。后来作者到德国留学,祖国母 亲又成了他梦中的牵挂,这种感情 异常强烈,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一 直伴随着他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时光。
第一段
(1自然段)
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 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
2、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怅望灰天”,指惆怅地望着天空。由于作 者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身边的时候不多, 必然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不深,对母亲的怀 念更多的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因此尽管作者想 努力回想母亲的样子和容颜,但无奈模糊不清, 只能尽力地怀念,不断地回想。 在我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慈祥的,她那饱 经沧桑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眼睛里写满了对 儿子的爱。
• • • • • •
(感情)真诚恳切。 真挚: 弃养: 婉辞,指父母死亡。 寝不安席: 无法安然入睡。 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恨。 薄暗: 昏暗。 沮丧: 灰心失望。
理 解 词 语
• • • •
频来入梦: 频:屡次,连续几次。屡次到梦中来。 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 思潮起伏: 心潮腾涌: 心情跳跃、涌动。 可见一斑: 斑:杂色的花纹或斑点。比喻见
我的课讲完了,同学们,想想能给自 己的母亲表达些什么呢?
一起来阅读
阅读链接
黄沾,原名黄湛森,香港著名音 乐人。
中国心:华夏儿女爱国的情怀, 梦萦:梦中萦绕。 中国印:炎黄子孙的印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