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教学设计精编版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教学设计精编版

2020年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教学设计精编版《怀念母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会写8个生字,学会“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积累语言,学习穿插日记的写法, 揣摩重点语句。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借助词语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难点:感受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母亲”这是多么熟悉的字眼呀,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伟大诗人孟郊曾经写的一首经典佳作----《游子吟》。

师:《游子吟》这首诗,道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季羡林老先生去深深感悟,人世间最为感动人的情感吧!师:、我们再来深入了解季羡林老先生,出示资料:季羡林(1911.8.2~2009.7.11),山东聊城市临清人。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

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被人们称作: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分析题目文章中的母亲指谁?对这两个母亲我有怎么样感情?(齐读第一自然段)板书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自由默读课文,读通句子,理解不懂的词义,想一想:母亲指的是谁?作者对母亲怀着怎样的情感?1、自学课文(对学生讲清自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2、自学反馈:引用教师“考考大家”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看看谁能把课文的生字宝宝,读准,记牢。

主要侧重于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谈谈都读懂了什么?三、研读重点段,感悟爱母之情作者六岁就离开母亲去济南的叔父家求学,和母亲在一起的时间很短,母子间却有很深的感情,季老先生曾经在文章中这样写道:1、片段一: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

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

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

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

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

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

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读完这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吗?过渡语:家境贫寒,但是在这种环境有这样的母亲也是一种幸福,可怜天下父母心。

2、想象说话:六岁之后的作者就没有和母亲长时间的生活在一起,自从离开只有两次因为奔丧回过家,作为母亲应该对儿子有种什么样的感情?如果母亲知道儿子一去不回头的话她会怎么办?过渡语:没想到这次与母亲的离别竟是永久的别离。

出示: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 ’”“我拼了命也不放孩子走。

”3、作为儿子听到这句话的心情应该是怎么样?如果我知道母亲竟是对我这样的不舍,我还会离开吗?我还会一去不回头吗?出示: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 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 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指导朗读)4、过渡语:早知道我的离开给母亲带来如此的牵挂与不舍,我还会因求学而弃母而去吗?早知道我们的离别竟是永远的别离我还会弃母而去吗?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板书:悔恨在文章中也有这样的句子,请同学们找出来,抓住关键词语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感受。

5、交流句子,指导朗读(1)“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指导有感情朗读。

(2)“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有感情朗读。

(3)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在作者脑海里,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有感情朗读。

6、“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人世间最让人悔恨的事情了,作者在《永远的悔》中是这样写道的: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

到上了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

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

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

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

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热泪盈眶。

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过渡语:求学的路上有太多的无奈与不由自主。

四、品读怀念“祖国母亲”之情1、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

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对祖国母亲的怀念)2、小组讨论交流: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重点研读以下句子:(1)“ ……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

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

)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旅居在外,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我的梦中,我热爱祖国。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

强烈的思国情。

)有感情朗读。

(2)“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

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

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

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

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

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该部分,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设计想象说话:如,因为季老(),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 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学生交流。

设计想象说话:如,他想到(),仿佛觉得(),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有感情朗读。

三、体会表达特点,拓展。

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哪些不同?(如摘录日记,摘录文章来表达思想感情等)2、呼应文章首尾,适度拓展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

因为──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

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课下请写一写。

板书设计:6 怀念母亲生身母亲遗憾悔恨自责愧疚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祖国母亲热爱1、让学生自由朗读文章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看看这一段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2、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一段,这次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3、同学们自己读了,相信同学们一定从内心走近了季羡林老先生,现在你们能不能把这长长的一段文字读成一个字?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可以是“悔”,可以是“痛”,课文中为一“恨”字,这是怎样的恨?悔恨,他恨什么?4、请你再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你看到了这个“恨”字?学生任意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重点理解:A、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B、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师:不仅吃不下饭,还“寝不安席”,你知道“寝不安席”是什么意思吗?师:是呀!最亲最爱的母亲的离去,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如此痛苦不堪?师:在这悲痛的日子里,在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会回想起啥?5、出示资料师:这是存留在作者脑海中最深的记忆,因此,当母亲突然去世,作者内心深处又怎能接受呢?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师:的确,这是一个很值得认真品味的句子,请大家认真读读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师:可见母亲的离去,带给作者是多大的伤痛。

母亲的去世,更是作者的终生遗憾。

过渡语:为什么是终生遗憾呢?因为作者暗暗下个决心。

6、幻灯片出示补充资料深入理解。

资料一: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读了这则资料,你又明白了什么?师:是呀,当作者即将大学毕业,即将有能力赡养母亲的时候,母亲却离开了自己,这怎么不让作者难过、悔恨?带着这种感受一起读这段话。

7、此刻,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懂这一段更为痛苦的文字:课件出示《赋得永久的悔》片段:“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过渡: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作者离开了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两个“不知道为什么”,作者所不知道的,一定是同学们想知道的,请你读读下面的几则日记,相信你一定能从其中找到一些答案。

下节课,在把你读明白的跟同学们交流交流!四、总结、拓展1945年,持续了6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闭幕,归心似箭的他头也没回,登上了回国的吉普,并写下了一首诗(课件,音乐)留学德国已十霜,归心日夜忆旧邦。

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

生齐读后欣赏《我的中国心》。

板书设计:6 怀念母亲生身母亲遗憾悔恨自责愧疚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祖国母亲热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