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发酵菌种选育
2、发酵工业菌种的分离筛选
工业生产对菌种的要求
(1)能在廉价原料制成的培养基上生长,且生成的目的产 物产量高、易于回收; (2)生长较快,发酵周期短; (3)培养条件易于控制; (4)抗噬菌体及杂菌污染的能力强; (5)菌种不易变异退化,以保证发酵生产和产品质量的稳 定; (6)对放大设备的适应性强; (7)菌种为非病原菌,不产生任何有害的生物物质和毒素。
问题?
1、如何控制营养成分,分离自养型微生物、固氮菌、纤 维素酶菌、几丁质酶菌? 2、如何控制培养基pH 分离产柠檬酸的黑曲霉? 3、分离放线菌、细菌、霉菌时,选择哪些抑制剂? 4、在培养基中添加去氧胆酸钠的作用是什么?厌氧培养 中加入焦性没食子酸与NaOH的作用是什么? 5、如何分离芽孢菌?
2.2.5 筛 选(生产能力的考察)
从自然界获得菌种的基本过程
采样
(P15)
预处理
富集培养
菌种分离
初筛和复筛
性能鉴定
菌种保藏
2.2.1 样品采集
总原则是:
(1) 样品来源越广,获得新菌种的可能性越大;
(2)要了解目标产物的性质和可能产目标产物的
微生物种类及其生理特征。
①了解微生物的代谢规律。如初级代谢基本相同,但通常丝 状菌及产芽孢细菌才能进行次级代谢。
②考虑微生物的生理特征。如营养类型、生长环境等。
1 ) 土样选择 酵母菌 果园 产蛋白酶菌 鱼、肉加工厂 高温酶产生菌 火山或温泉 耐压菌 油井或海洋深处 纤维素酶 森林
2)采土方式:在选好适当地点后,用小萨子除去 表土,取离地面5-25cm处的土约10-25g,盛入无 菌的牛皮纸袋或塑料袋中,扎好,标记,记录采 样时间、地点、环境条件等,以备查考。
(2)酶合成的阻遏
①末端产物阻遏: 常普遍存在与氨基酸、核苷酸生物合成途径中。 ②分解代谢物阻遏: 如:“葡萄糖效应”。其代谢物阻遏“缓慢利 用能源”酶的合成。例如:葡萄糖对乳糖诱导酶的阻遏作 用。
2、酶活性的调节
回本章目录
生产目的:高浓度地积累人们所期望的产物。
平衡→ 打破→ 建新平衡→高浓度地积
诱变育种包括诱变和筛选两个部分。
诱变成功的关键包括出发菌株的选择、诱变剂种类和剂量 的选择。
(1)诱变剂和诱变处理
物理诱变剂:射线如紫外线、X—射线、γ—射线,快 中子; 紫外线的作用机制主要是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以改变 DNA生物活性,造成菌体死亡和变异。
化学诱变剂: 化学因子如碱基类似物、5—氟尿嘧啶、烷化剂等。
6.取中间培养液稀释分离、培养。
7.挑取菌落进行筛选。
亚硝基胍诱变曲霉菌
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NGN,MNNG或TG)对真
核或原核微生物都有强烈的诱变作用。
其精确的作用机制尚不很清楚,据认为是伴随着重氮甲烷 的生成及在酸性条件下生成亚硝酸,直接作用于细胞内的
DNA复制系统,从而诱发了变异。
变色圈法:如果胶酶产生菌、谷氨酸生产菌等; 透明圈法:如淀粉酶生产菌、纤维素酶生产菌等; 生长圈法:工具菌是营养缺陷型菌株。 抑菌圈法:工具菌一般是抗生素敏感菌。
拮抗菌对白绢小菌核菌的抑制 酪素培养基和淀粉培养基 拮抗菌对青枯病菌的抑制
培养条件控制
营养成分控制、控制培养基的pH、添加抑制剂、热处理、 控制培养温度、控制通气量
化学诱变剂中使用最多、最有效的是烷化剂。
使用化学诱变剂的优缺点: 就突变数量而言,要比电离辐射更有效。 选用最适剂量,充分利用复合处理的协同效应。
Mutation
Via chemical or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means
(2)诱变剂的选择
1)碱基类似物和羟胺具有很高的特异性,但很少使用,回 复突变率高,效果不大。 2)亚硝酸和烷化剂应用的范围较广,造成的遗传损伤较多。 其中亚硝基胍和甲基磺酸乙酯常被称为“超诱变剂”,甲 基磺酸乙酯是毒性最小的诱变剂之一。 3)吖啶类诱变剂可以造成生化代谢途径的完全中断。 4)紫外线仍十分有效。电离辐射是造成染色体巨大损伤的 最好诱变剂,它能造成不可回复的缺突变。但它可能影响 邻近基因的性能。
2.4 发酵工业菌种改良
菌种改良目的:
1 提高产物产量
2 提高产物纯度,减少副产物
3 改良菌种性能,改善发酵过程 4 改变生物合成途径,获得高新产品
2.4.1 微生物代谢生理与分子生物学
2.4.1.1初级代谢和次级代谢
初级代谢:与生物生存有关的,涉及能量产生和能量消 耗的代谢类型。 生存必需;始终产;不同种,相同;环境敏感性
2.2.2 样品的预处理
目的:提高菌种的分离效率。 (1) 物理方法: 热处理:常用来减少样品中的细菌数。 ①膜过滤和离心法:用来浓缩水中的微生 物细胞。 (2) 化学方法: ② 在培养基中添加某些化学成分来增加特定微 生物数量。 (3)诱饵法: 将一些固体物质加到待分离的土壤或水中做 成诱饵富集目的菌。
2.2.3 富集培养
富集培养:人为地增加分离概率,增加该菌种的数量,使 目的微生物在种群中占优势。 方法:控制一定的养分(碳源或氮源);控制一定的培养 条件(温度、pH、底物等)。
2.2.4 培养分离
纯种分离的方法有平板划线分离法、稀释分离 法、涂布分离法、毛细管分离法 、小滴分离法。
常用的平板快速检测法有:
华根霉能产生酒精、芳香脂类、乳酸及
青霉菌
产黄青霉:是青霉素的最重要生产菌,并能产 生葡萄糖氧化酶及葡萄糖酸、柠檬酸、抗坏血 酸等。 展开青霉:主要用于生产抗真菌的抗生素-灰 黄霉素。
4)放线菌
常用的有链霉菌属、小单孢属等,如龟裂链霉菌、金霉 素链霉菌、灰色链霉菌、红霉素链霉菌 应用:土霉素、四环素、链霉素、红霉素。从微生物中 发现的抗生素有60%以上的是来自于放线菌。
§2
发酵工业菌种
1、工业上常用的微生物
微生物在工业上的用途很广,包括化工、医药、 食品、水产、国防、纺织、石油勘探及石油化工 等方面。 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多,已超过1300多种,而用于 大规模工业生产的不足100多种;微生物酶有近 千种,而工业上用的不过40-50种。微生物具有 巨大的潜力可挖掘。 工业上常用菌种: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
(3) 诱变育种步骤
•出发菌株的选择 •处理菌悬液的制备 •诱变处理 •中间培养 •分离和筛选 出发菌株→纯化→斜面→同步培养→离心洗涤→振荡打散→ 过滤→菌悬液→诱变处理→平板分离→筛选→保藏/扩大试验
(活菌计数) (计数)
(4)例子 紫外线的诱变育种
紫外线诱变一般采用 15W紫外线杀菌灯 ,波长为250-
2)酵母菌
种类:酒精酵母、啤酒酵母、假丝酵母 红酵母、面 包酵母、毕赤氏酵母 应用:生产酒精、啤酒、石油发酵脱蜡和制取蛋白 质、生产脂肪
面包酵母
啤酒酵 母
红酵 母
3)霉菌
是一群在营养基质上形成绒毛状、网状、絮 状菌丝真菌的通称。常用的有曲霉、根霉、 毛霉、青霉等.
曲霉属
黑曲霉:生产有机酸、生产淀粉 酶、果胶酶、葡萄糖氧化酶
操作步骤
1)将细菌培养液以3000r/min离心5min,倾去上清液,将菌体打散 加入无菌生理盐水再离心洗涤。 2)将菌悬液放入一巳灭菌的,装有玻璃珠的三角瓶内用手摇动,以打 散菌体。将菌液倒入有定性滤纸的漏斗内过滤,单细胞滤液装入试 管内,一般处于浑浊态的细胞液含细胞数可达108个/ml左右,作 为待处理菌悬液。 3)取2~4m1制备的菌液加到直径9cm培养皿内,放入一无菌磁力搅拌子, 然后置磁力搅拌器上、15W紫外线下30cm处。在正式照射前,应先开 紫外线10min,让紫外灯预热,然后开启皿盖正式在搅拌下照射10~ 50s。操作均应在红灯下进行,或用黑纸包住,避免白炽光。 4.取未照射的制备菌液和照射菌液各o.5ml进行稀释分离,计数活菌 细胞数。 5.取照射菌液2ml于液体培养基中(300ml三角瓶内装30ml培养液), 120r/min振荡培养4~6h。
菌 气 丝 生
孢 子 丝
孢子
培养基
基内菌丝
5)其它
担子菌:灵芝、茯苓程菌:如酶制剂、胰岛素、干扰素、生 长激素、乙型肝炎病苗等的生产。
6)未培养微生物:利用分子生物学检测到,但还 不能获得纯培养的微生物,约占99%。 分析方法:模拟自然培养法、宏基组分析法
1)细菌(bacteria )
发酵工业常用的细菌有枯草芽孢杆菌、醋酸杆菌、 乳酸菌、棒状杆菌、短杆菌等。用于生产酶制剂、醋酸 、乳酸、氨基酸、肌苷酸等 。用作基因工程载体的宿主 细胞.
大肠杆菌 应用:对谷氨酸定量 分析,生产天冬氨 酸、苏氨酸、缬氨 酸。
乳酸杆菌 应用:乳酸、干 酪、奶子酒、发 枯草芽孢杆菌 应用:生产淀粉酶、 面、泡菜、酸奶 等的制作 蛋白酶等
2 发酵工业菌种的分离筛选
菌种分离:将混杂着各种微生物的样品按照实际需 要和菌株特性采取迅速、准确、有效的方法对它们进 行分离、筛选,进而得到所需的微生物的过程。
符合发酵工业要求的菌种可从如下途径获得: 1 从菌种保存机构直接购买所需的菌株 2 从自然界分离筛选 3 从生产过程中发酵水平高的批号中重新进行分筛
1、酶合成的调节
酶量调节:粗,慢。
(1)酶合成的诱导作用
组成酶:细胞内总是适量存在的,不依赖于酶
底物或底物结构类似物的存在而合成的酶。 诱导酶:依赖于酶底物或底物结构类似物的存 在而合成的酶。
如:大肠杆菌在加入乳糖前β-半乳糖苷酶的分子数 为5个;加入后的1-2分钟内就增加到5000个。(诱 导作用,非激活作用)
初筛:平板筛选法和摇瓶发酵筛选法。 复筛:采用与生产相近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