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知识_智力_智育_试论现代知识观下的智力观与智育观(1)

知识_智力_智育_试论现代知识观下的智力观与智育观(1)

第36卷第2期2010年3月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o f Xuzhou N or m a lU n.i (Ph il osophy and So cia l Sciences Editi on)V o.l 36,N o .2M ar .,2010[收稿日期]2008 10 08[基金项目]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点研究基地成果。

[作者简介]郭斯萍,男,汉族,江西万载人,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知识 智力 智育试论现代知识观下的智力观与智育观郭斯萍1孙艳玲2(1.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2.北雅中学,湖南长沙 410008)[关键词] 知识观;智力观;智育观[摘 要] 现代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广义涵义,即知识不仅指陈述性知识,而且包括以陈述性知识为内涵的技能与策略。

这样的知识观决定了人的心理的智慧实质,使智力的先天因素决定观转变为习得性广义知识决定观,为智力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阐述现代知识观的心理学性质基础上,讨论了智力与知识、能力的关系,并从知识的学习与转化、专家-新手的研究及创造性人才培养三个角度探讨了在现代知识观下的智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 B84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6425(2010)03 0133 05知识观是关于知识的本质、存在状态、属性、种类、范围等问题的观点总和,它是伴随着知识积累而发展的。

知识观是隐藏在学习与教学理念后面的基础,制约、影响着人们对学习、教学、智力及培养的看法[1]。

有怎样的知识观,就决定了会有怎样的智力观及智育观。

本文从分析现代知识观的心理学性质着笔,探讨现代知识观下的智力观与智育观。

一、现代知识观的心理学性质(一)知识与心理知识代表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经验,代表着人类对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认识,代表着人类的心理内容与形式的独特状态。

它由物质外壳与意义成分构成,因此知识既是精神又是物质,具有主观与客观的双重性质。

对人类而言,知识构成人类的精神源头与精神世界,这是其主观的、精神的一面;同时知识作为主客观世界的反映与代表,又表现出客观的、物质的一面。

对个人而言,当知识未被理解之前,只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的符号系统;当知识转化成为人的意义与精神内容,便又成为主观的精神的存在了。

知识不仅具有各种形式,如书面符号、声音符号、图像符号等等,知识还具有更重要的内容,即不同范围的人类所共同约定的意义,这也构成心理的内容。

因此,知识是心理的主要内容,是决定人类心理实质的主要因素。

(二)知识决定人的心理实质人的心理实质观是心理学中最核心的理论问题,也是心理学研究中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灵魂说 、 颅相说 、 心脏说 等均是对其艰辛探索的结果。

自1879年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各个学派围绕着它展开激烈的争论,形成了各自的理论与立场。

构造心理学将脱离外部世界、封闭在个体内的意识结构作为人的心理实质;行为主义心理学将人的外部行为及相应的生理机能视为人的心理实质;精神分析心理学则将人的本能作为其心理实质;信息加工心理学将信息作为人的心理实质。

从灵魂、意识到信息,反映了人类对心理实质的不同界定。

知识作为最重要的信息形式,成为对心理实质的最新的理论假设,同时也成为现代心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传统心理学排斥意识,尤其排斥意识的内容,因此也排斥了知识,认为心理要么是生理或心理的机能,要么是客观的刺激反应,就是不正视心理的内容。

行为主义、动物被试、无意义刺激等科学主义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彻底封杀了知识在心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认知心理学借助于人机类比与信息加工原理,揭开了意识的冰山一角。

黑箱逐渐透明,信息日渐取代意识、心理或生理的机能,成为现代心理学的标志,主导着心理学对心理实质的理解。

因此知识已经成为现代认知心理学重要的核心概念与研究对象,成为心理学的新生力量,研究者也开始尝试用知识来解读人类心理的实质。

首先,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来看,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而认知过程有: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知识作为心理的主要内容,不仅有效地影响人们的感觉、知觉速度、内容,记忆的方式,思维的策略等认知过程,而且也有效地影响着人们的情绪情感、态度和意志活动。

可以说,知识影响着人的整个心理活动。

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培养人的能力,影响人的动机、需要、价值观,由此可见,知识确为决定心理实质的重要因素。

此外,行为主义认为心理来源于外在刺激,这也是知识获得的方式。

知识的习得充实了心理的内容,所以知识能决定人的心理实质。

进化论的观点也表明,人的遗传心理机制并不一定是适应现代环境的,人要适应周围的环境,必须学习。

同时,从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看,知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有巨大作用,因此知识能决定人的心理实质。

总之,心理学史上对于人的心理实质的假设在经历了 灵魂论 、 生理机能论 等主要观点之后, 信息加工论 或 知识论 作为现代认知心理学提出的新假设,无疑是极富学习与教学指导意义的心理实质理论。

(三)狭义的知识与广义的知识知识是主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储存于个体内即为个体的知识,储存于个体外即为人类的知识[2]。

它的本质是信息在人脑中的表征。

知识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知识观仅包括知识的贮存和提取,传统的知识观即狭义的知识观。

狭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就是与技能相对的传统的书面的或文字的知识,亦即加涅的言语信息、安德森的陈述性知识以及梅耶的语义知识。

广义的知识观不仅包括知识的贮存与提取,还包括它的应用(如加涅的智慧技能),具体包括加涅的五类知识(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安德森的两类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梅耶的三类知识(语义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波兰尼的显性知识与默会知识,奥苏伯尔的机械知识与有意义知识,等等。

可以发现,这里所说的广义知识均包括技能,因为技能的本质是依照一套操作程序或规则办事的能力,它与程序性知识一样,都需要通过人的行为来表现。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程序性知识概念包含了技能的概念,因此可以将其纳入广义知识的范畴。

认知策略其实也是一套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或程序,起着控制人的学习、记忆和思维活动的作用,因此也可以纳入程序性知识的范畴,作为广义知识的一部分。

基于此,我们可以将广义知识概括为两大类和三亚类,两大类即安德森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划分。

三亚类指除把陈述性知识作为第一类知识之外,在程序性知识之中再划分出一类特殊的、用于支配和调节人们自身的学习、记忆和思维等认知过程的程序性知识,即策略性知识。

二、现代智力观的知识内涵智力与知识发生联系是现代心理学的一件大事,甚至可以说是现代心理学的一个历史性事件。

当然,这是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功劳,尤其是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功劳。

人机类比取代人兽类比,信息加工取代意识黑箱,奠定了知识在现代心理学中的地位,也因此刷新了传统智力的概念。

下面我们将从智力与智商、知识、能力的关系来阐述广义知识观如何创新传统的智力概念。

(一)智力与智商智力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

传统智力理论,以心理测量学为基础,把智力分解成更具体的因素成分,通过因素分析可以探索这些因素,进而认识智力的性能,了解人的智力水平。

许多颇有影响力的智力理论,如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瑟斯顿的群因素论、吉尔福特三维结构论、卡特尔的晶体智力与流体智力理论等,都从属于这一理论阵营。

这些研究者均认为他们所测量到的智商分数(即I Q)能成为智力的代名词。

智商作为一个测量的操作性定义,基本上统134治了传统心理学的智力概念。

但它其实仅是作为心理测量学的智力概念,即一种测量意义上的、排除知识的智力观,一个与遗传密切相关的比较稳定的心理过程。

智商反映个人的先天因素,在人的终身都能保持相对的稳定。

显然,智力不等于智商,智商也不完全代表智力。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智力理论不断发展,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塞西的智力生物生态学模型、雷斯尼克的社会智力均已突破以往对单纯的遗传因素的测量,开始考虑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后习得的智慧能力,这也是适应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由于有了一种可以基于后天努力的智力理论,人们将更愿意投入更多的心力让自己更聪明,更成功。

现在,除了反映先天不变因素的测量学智商概念外,学习心理学有了另一个代表后天学习结果的习得智力概念,即用广义知识来解释同时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加以提高的现代智力观。

(二)智力与知识现代智力观发展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即以知识为内容的习得智力。

习得智力是在后天通过学习与练习而建立发展起来的智力成分,包括广义知识的全部内容,即从陈述性知识到程序性知识的全部意义与结构。

如果将智商比喻为电脑的硬件的话,习得智力就相当于电脑的软件系统。

由此可见,习得智力是现代智力观的重要成分,是现代知识观的重要体现,是决定人的智力水平的重要指标。

当相对稳定的智商达到正常水平后,对人的智力起决定作用的就是由广义知识构成的习得智力。

现代知识观是现代智力观、智育观的基础,广义的知识可以用来解释智力。

以知识解释智力是现代智力理论的一大突破与建树,即突破了传统智力观的不可操作性与神秘性,建立了智力概念的科学内涵:可控、清晰、可测量、可发展等等。

习得智力包含广义知识的全部内容,掌握了广义的知识就是发展了智力,只是不同性质的知识对人完成智慧任务的作用不一样。

策略性知识有利于学习者记忆、思维的发展;规则与高级规则的掌握能加速对熟悉问题的处理,提高效率;一般概念与原理则有利于同化新知识。

在这种新智力观的指导下,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就是让他们有效地掌握各类知识。

这样的结论,对家长、学生、教育者乃至全社会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三)智力与能力知识成为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内容,除了能解释习得智力概念,还与能力发生联系。

传统智力观基本上是强调天生或遗传的智商概念,与之相应,传统的能力概念基本上是后天的,而且主要是在实践中发展形成的,这基本上是中国人的观念。

两者的共同之处是排斥知识。

智力观念的更新,必然影响着人们对能力的理解。

事实上,能力是一个含义广泛的心理学概念,它是遗传与学习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如果将其视为后天习得的,那么,其内涵与外延就与广义的知识相同,不过这里的程序性知识不限于认知领域,还包括动作技能,因为按照安德森的观点,动作技能也是一种程序性知识。

由此可见,能力不再是与知识无关的孤零零的经验性产品。

只要达到一定标准的神经生理水平,能力就可以通过知识的习得而得到提高,这将增强人们学习的自我效能,并提高其自尊水平。

因此现代智力观推动了现代智育观的形成与发展,为提高我国教育的效率与人才的质量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