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放血疗法

放血疗法

中医认为,火热内扰,可致多种病证,常表现为心烦不安、口舌生疮、肢体疼痛肿胀、急躁易怒,甚至发热、神昏、谵语等症状。放血疗法可以直接使火热之邪随血而泻,适用于多种热证。
消肿作用
肿痛多由于气滞血涩,使经络瘀滞而造成的。放血能直接排除局部经脉中瘀滞的气血与病邪,促使经脉畅通无阻,从而达到消肿的目的。
止痒作用
高血压、重感冒、发高烧、发冷、突然间引起之头晕、头痛、高血压引起之手足麻痹、半身不遂、阴霍乱、阳霍乱、呕吐及各种痧证、血管硬化之腰痛、干霍乱、阴阳霍乱、急性胃痛。
10、xx穴:
从大椎骨以下第二与第三脊柱骨间,向左右横开一寸五分之火凤穴起,每下一寸为一穴,其顺序为火主、火妙、火巢、火重、火花、火蜜七穴(左右共十四穴)。主治:
6、肩峰:
相当于肩髃穴附近部位;主治:
出黄水治肾炎,出黑血治手腕及手背痛;肩凝、五十肩、荨麻疹、乳腺炎等。
7、腰背:
全部腰背xx穴均属放血范围;主治:
各脏腑病变及其有关经络之病,刺其俞穴出血。
8、七星穴:
包括在项部入发际八分之总枢穴及其下一寸;主治:
呕吐(五脏不安)、感冒头痛、小儿高烧、小儿各种风证说明:
牙痛、坐骨神经痛8侧额部相当于颔压穴部位,俗称太阳穴主治:
头痛、头晕、结膜炎、眼底出血、中风、气喘、食道病变等9舌下部相当于奇穴金津、玉液,即舌下紫脉。主治:
喉炎、言语障碍、中风、休克、恶性感冒等二、其它常见刺络部位除上述几大常用较大静脉部位外,尚有耳背、十二井、十宣、背后、肩峰、颜面等部位,由于这些部位较不易发现青筋或无较大静脉,因此治疗时不是寻找青筋放血,由于经验之累计,只要在固定穴位刺针,使出些微红血,即达治病目的,这些部位亦有称之细络者。下面略予说明:
12、三金穴:
xx、xx、xx主治:
膝盖痛;说明:
金斗、金吉、金陵三穴分别位于第三四五椎外开三寸处,相当于膀胱经之魄户、膏肓、神堂穴,点刺出血少许,治疗膝盖疼痛,确有立竿见影之效,数年大疾亦往往愈于霍然。
13、精枝穴:
包括xx、金枝两穴主治:,分别位于第二椎及第三椎旁开六寸,点滴刺出血,治疗小腿酸胀疼痛,效果极为迅速而突出。
眉心放血法:
术者端坐患者对侧,用左右两拇指由眉心(印堂穴)由内向外按捋三次,再用拇指食指揪起眉心,针刺放血(所用工具为一般缝衣针,下同)。此法适用于风寒感冒、头痛、身痛、前额痛、畏寒等证。太阳穴放血法:
术者用拇指由前额向外捋三次,然后用拇指同食指揪起太阳穴处皮肤,用针刺出血少许。此法适用于感冒头痛、寒热往来、血瘀头痛、高血压头痛等。
1、十二井穴:
即十二经络之井穴部位;主治:
卒中、急性炎症、退热等
2、十宣:
位于十指之尖端;主治:
卒中
3、耳北:
有细小之紫筋数条,对准放血;主治:
头痛、三叉神经痛、结膜炎、角膜炎、皮肤病、颞颔关节炎
4、颜面:
颊、颧、鼻头、鼻翼部位;主治:
头痛、三叉神经痛、鼻炎、颜面神经麻痹
5、口腔:
口腔粘膜;主治:
颜面神经麻痹
面疔、痈、结膜炎、牙痛、湿疹、荨麻疹等。4下腿部阳阴部位相当于足三里、条口附近部位。视青筋放血。主治:
胃炎、肠胃炎、久年胃病、胸痛胸闷、慢性气管炎、丹毒、多发性神经根炎。少阳部位相当于阳陵泉至阳辅附近视青筋放血主治:
急性肠胃炎、肋膜炎、心脏疾病、胸部发胀、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坐骨神经痛、肩臂痛、偏头痛、高血压等。太阳部位相当于承山穴部位,视青筋放血。主治:
镇吐作用
急性呕吐多属胃热炽盛或肝气横逆犯胃或食滞停留,放血能泻热平肝逆,并有疏导肠胃积滞下行的作用,故能镇吐止呕。
止泻作用
放血治疗泄泻的范围,一般是指肠胃积滞化热而成的热泻,或者感触流行时疫,造成清浊不分的泄泻等。其机制是泻火降热而达到升清降浊的作用。
急救作用
所谓急救作用,是指卒然昏倒,惊厥不省人事的闭证而言。放血能改善血液循环的状况,是一种很好的有效的抢救方法。
中指放血法:
用一根红线紧束患者中指。术者在中指指甲上一韭叶处或指端放血。此法主治风寒感冒、小儿客忤惊风、妇人癔病。
外耳廓放血法:
病人背术者坐位,将耳廓外侧暴露。术者用手固定耳廓,暴露耳廓小静脉,取其上三分之一处,用砭石(或瓷器钝片),轻刺小静脉血,视其病情轻重以定其放血量。此法主治咽部红肿充血、扁桃体炎、口疮及皮肤疥癣、神经性皮炎等。
本人研究刺血系随董师而起,现今临床应用者亦率多以董师之穴位及刺法为主。董师之刺血穴位及主治见于本书各章。现附录此文,可使各位读者对全书之刺血有一较全面之了解,并进一步研究及应用。刺络治疗是中国医学精彩的内容之一,尤其是在针灸医学中,应用极为广泛,且效果极为惊人,几千年来,我国各科医学文献里,虽然散见着不少此种疗法治病的记录,但能做全面整理,应用于临床,并著为专书者,从未得见,余从董师景昌学习针灸多年,常见董师应用三棱针治疗,数年大病往往霍然而愈,剧烈疼痛亦可止于顷刻。其效果真是令人不可思议,此种疗法适用于任何疾病,却疗效不逊于毫针,有过之而无不及,当年随侍老师之侧,每见董师应用棱针,尝叹此种针法之神奇,遍访名医,除董师外,中国针灸家之精于此道者,可谓旁无二人,董师直可称之此中泰斗而无愧。余临床二十余万人次,以此治愈重病顽病甚多,益觉刺血疗法之实际及可贵。近年曾赴安徽拜防大陆刺血权威王秀珍老医师,刺血另有特色,亦颇值得研究。刺血俗称“放血”,又称“刺血”,或称“点刺”就是用锋利的器械(一般指三棱针而言),在患者体表上某一部位刺破血管,使之流出一些血液,以期达到治病目的。刺络为人类各种医疗方法中,具有最长久历史的一种,从砭石与九针之形成及《内经》之记载来看,刺络疗法在中国古代医术中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的。《灵枢。小针解篇》曾说“宛陈则除之”,意思就是说久病应以放血刺而除去。《甲乙经》也说:
止痛作用
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意思是内有疼痛症状的疾病,在其经脉中必有闭塞不通的地方。放血疗法可以直接带出经脉中的瘀滞的病邪,调整闭塞的壅阻的局面,经脉畅通了,疼痛立时可止。
临床许多急性病,例如咽喉痛及偏头痛等,应用放血疗法,能迅速收到很好的效果。
解毒作用
中医所说的解毒作用,是指机体在病理的状况下,由于自身机能障碍不能抵抗毒邪而出现的证候,如因毒火亢盛而致的“红丝疔”,以及毒邪浸淫而生的疮疡痈疽。放血不仅能使侵及机体的毒邪随血排出,而更重要的是通过“理血调气”的作用,使人体机能恢复正常,以抑制病邪扩展与再生。泻火作用
掴窝放血法:
患者背向医者直立,暴露掴窝部。术者先用手掌击其(月国)窝。暴露(月国)窝表浅静脉。在(月国)窝中线外(相当委中穴),用针刺出血少许。此法主治风寒感冒、身痛、腰痛及腹痛等症。
肘窝放血法:
暴露肘部后,术者由上臂向下捋三次,然后用一物紧束上臂,待肘部血管怒张。在肘部静脉处(相当曲池穴)放血。此法主治风寒感冒、肢体疼痛、身痛等症。
放血疗法的种类
缓刺:
适用于静脉放血。如曲泽、委中、太阳等穴,先用橡皮带在应刺的位上束扎,术者用右手持三棱针对准穴位或静脉胬起处,徐徐刺入
0.5~1分,然后将针缓缓退出,待黑色血出尽变为红赤色,可将橡皮带解开,用消毒棉球揉按针孔片刻。
速刺:
适用于咽痛、目赤肿痛、中暑、中风等病症。咽痛刺少商;中暑刺十宣;中风刺十二井等穴。刺时先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紧应刺的穴位。右手持三棱针或毫针迅速刺入0。5~1分,立即退针,然后用手挤压局部,使之出血。
放血疗法的注意事项
放血前应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最好采取卧位,随时观察病人的反应和面色。
由于三棱针刺后针孔较大,必须严密消毒、防止感染。
针锋要锐利,针刺时不要用力过猛,不要刺中动脉。
气血虚弱、妇女产后及有自发出血倾向,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宜使用此法。
刺络疗法之运用——
xxxx
刺络疗法之运用(上)
xxxx
痒是风邪存在于血脉之中的表现,故此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疗原则。放血就是理血调气,使血脉流畅迫而风邪无所留存,达到祛风止痒的作用。
缓解xx作用
气虚不能帅血达于四末,或者血虚失于濡养,则往往出现麻木的症状。用毫针点刺患侧肢体的穴位,使其出少量血,治疗麻木之症,是以血行气至的理论为指导的,效果较好。
xx放血法:
取一锐利竹签,放入病人鼻翼内
0.5公分处,紧贴鼻翼。术者用食指猛弹鼻翼使其出血少许。此法主治急性眼炎、红眼、咽炎、咽部充血等证。
关节扭伤血肿放血法:
如关节扭伤跌打局部血肿,回族民间常用局部放血,配合拔火罐,拔除瘀血,也有用小儿童尿洗之以活其血.放血疗法的作用和适应范围
退热作用
中医认为发热主要有两种,一为阳盛发热,一为阴虚发热。放血的退热作用,则适用于前一种。因为阳气盛必然会血盛,放血可以减少血盛,从而减少了血脉中的邪热,使机体的气血趋于正常。
总枢穴即督脉之风府穴,分枢穴即督脉之哑门穴,虽然因为有七个穴道,故称七星,但并不需要每个穴都针,一般只要针总枢穴(风府)、分枢(哑门)即能达到疗效,点刺出血效果更加。
9、五岭穴:
包括五道穴线:
①从大椎骨下第二节江口穴开始,每下一节为一穴,其顺序为火曲、火套、火长、火明、火校、火门、土月、土泄,直至第十椎下土克为止,共十穴;②(左右共两条)从江口穴向左右平开四指,金北穴起下一寸为一穴,其顺序为金斗、金吉、金陵、火金、木东、木杜,直至木梅穴为止;③(左右共两条)从第二条线向外横开四指,共有金枝、金精、金神、木原、木太、木菊、木松七穴,每穴间隔一寸。主治:
“经脉者盛,竖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刺而泻之万全”,这说明了刺络的应用及重要。放血的范围,一般可指三大类,即经脉、络脉和孙络。络脉是小静脉,孙络是末梢毛细脉管,这些血管在没有病变时不甚显著。因为病变才会出现,形如小红虫状或成红丝状,或成白条状,隐在皮里或露在皮外,也有的成细小红点,漫散全身各处。经脉则指较大的静脉,形状特别明显,颜色特别紫蓝,常呈怒张状态,俗称“青筋”,此种情况多发生在委中、尺泽、四肢外侧,更有发生在肩胛与腹壁的。刺络中最重要亦最常用者即为静脉刺络,在下节中我们将详细说明。一、静脉刺络之常用部位及适应症静脉刺络常用之部位:1肘窝部为自古常用之部位,相当尺泽、曲泽穴位视鼓起之青筋放血。主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