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的阶段和特点:1、1949年以前的兴起阶段,一些欧美留学生仿照西方成立了中国地学会,同时也以单个城市研究为主。
2、1949--1966相对萧条阶段,受苏联的影响,发展不平衡。
3、1967-1977停滞阶段,于与世界水平进一步拉大。
4、1976-1990振兴阶段,中外交流加强,研究领域的方法和手段不断更新,注重实践意义和研究意义的应用价值。
5、1990年至今,快速发展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城市地理学显得更加专业化多元化。
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的区别: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
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主要任务和作用。
由此可知,一个城市往往有多个职能,但不是所有职能都可作为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应是城市主要职能的体现和反映。
或者说,城市的一个或几个主要职能就是城市的性质。
科学正确地确定城市性质对城市规划和建设非常重要。
因为,它能为城市发展指明方向,为合理选择建设项目和规划布局提供依据,有利于合理地控制城市规模,突出总体规划特点,经济合理地组织城市用地和功能结构。
城市职能与城市经济活动活动的关系:城市对城市本身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城市职能应包括为城市本身服务的活动,即城市中进行的各种生产、服务活动均属于城市职能范畴。
城市规划工作中通常说的城市性质,就是通过各个城市所起的作用来体现的。
而城市经济活动指三大产业之间相互联系中心地理论的评价:1、尽管假设在建立中心地理论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某些假设和条件不符合客观情况,从而损害了给理论的现实性。
2、中心地理论仅适用于单纯农业区,而不适用于城市密集区,3、忽视了制造业的发展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大城市本身就是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4、中心地理论强掉了城市间的等级联系,忽视了那些并非子系统中的二级系统后更低中心地之间的横向联系。
5、在现实生活中也为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建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中心地理论与廖什景观的比较:相同点,两人都把学说建立在理想平原之上,,所得出的市场最佳区位是六边形。
不同点,最后形成的中心地模式不同,克里斯泰勒注重利润最大话原则,从最高级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顺序开始,由上至下建立的中心地体系,更适合第三产业。
廖什则遵循超额利润最低化原则,从最低级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顺序开始,由下至上建立的中心地体系,更适合第二产业的区位选择。
区域化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类容: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条件和建设条件。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镇化目标。
3、确定城镇的发展战略4、提出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和城镇分工5、确定城镇的等级和规模结构。
6、确定城市体系的空间布局。
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
8、确定保护区域生态自然人文的措施。
9、明确城市用地的数量,并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10、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自然环境对城市用地的影响:自然环境影响着土地利用,城市发展通过本身的行为改变了自然环境,而环境反过来作用于城市的行为,前者是行为过程,后者是反馈过程。
地租理论对我国城市用地的影响:地租是土地使用者由于使用土地而缴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1、地租是调节城市土地利用效能的重要方式。
2、是制定产品价格的重要依据,加强土地管理的重要杠杆,为制定土地价格,进行征地补偿提供基础。
3、在郊区城市化过程中,土地级差地租是其直接经济动力。
一般意义上,在城市中心地价最高的地方布局经融贸易等第三产业和无污染高效益的第二产业,在地租相对低廉的近郊区地段布局住宅区,在地租低廉的远郊区布局工业企业和高级住宅区。
问题;由于城郊和农村土地的梯度差往往造成一些土地纠纷,对于投资者来说垄断趋势增强。
城市开发区的特征:1、是为实现地方产业发展目标而建的区域,是区域发展的政策工具,2、是按规划建设区域。
3、具有内部统一性的区域,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4、是一个动态不断演进的区域。
城中村现象的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措施:城中村及指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位于城区边缘农村被划入城区,在区域上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但在土地权属、户籍、行政管理体制上仍然保留着农村模式的村落。
分为基础设施优越型,集体经济实力型和土地资源充足型。
产生的原因是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和束缚。
措施:1、加快乡村向城市体制融合的速度,完善管理体制加速土地使用的市场化进程。
2、遵循规划控制,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的原则,处理好政府、村集体和开发商的关系。
3、促进城中村居民的思想观念意识以及文化素质、行为方式的转变,同时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保证居民的利益和公平。
城市的主要问题:1、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噪声污染。
2、交通问题,交通堵塞以及停车问题。
3、住宅问题。
4社会问题,包括就业老年人问题种族社会问题等。
措施:构建可持续发展城市。
城镇体系:也成为城市体系,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国家中,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组合的集合。
中国城市化的阶段和特点:1、1949年以前的兴起阶段,一些欧美留学生仿照西方成立了中国地学会,同时也以单个城市研究为主。
2、1949--1966相对萧条阶段,受苏联的影响,发展不平衡。
3、1967-1977停滞阶段,于与世界水平进一步拉大。
4、1976-1990振兴阶段,中外交流加强,研究领域的方法和手段不断更新,注重实践意义和研究意义的应用价值。
5、1990年至今,快速发展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城市地理学显得更加专业化多元化。
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的区别: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
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主要任务和作用。
由此可知,一个城市往往有多个职能,但不是所有职能都可作为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应是城市主要职能的体现和反映。
或者说,城市的一个或几个主要职能就是城市的性质。
科学正确地确定城市性质对城市规划和建设非常重要。
因为,它能为城市发展指明方向,为合理选择建设项目和规划布局提供依据,有利于合理地控制城市规模,突出总体规划特点,经济合理地组织城市用地和功能结构。
城市职能与城市经济活动活动的关系:城市对城市本身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城市职能应包括为城市本身服务的活动,即城市中进行的各种生产、服务活动均属于城市职能范畴。
城市规划工作中通常说的城市性质,就是通过各个城市所起的作用来体现的。
而城市经济活动指三大产业之间相互联系中心地理论的评价:1、尽管假设在建立中心地理论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某些假设和条件不符合客观情况,从而损害了给理论的现实性。
2、中心地理论仅适用于单纯农业区,而不适用于城市密集区,3、忽视了制造业的发展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大城市本身就是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4、中心地理论强掉了城市间的等级联系,忽视了那些并非子系统中的二级系统后更低中心地之间的横向联系。
5、在现实生活中也为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建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中心地理论与廖什景观的比较:相同点,两人都把学说建立在理想平原之上,,所得出的市场最佳区位是六边形。
不同点,最后形成的中心地模式不同,克里斯泰勒注重利润最大话原则,从最高级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顺序开始,由上至下建立的中心地体系,更适合第三产业。
廖什则遵循超额利润最低化原则,从最低级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顺序开始,由下至上建立的中心地体系,更适合第二产业的区位选择。
区域化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类容: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条件和建设条件。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镇化目标。
3、确定城镇的发展战略4、提出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和城镇分工5、确定城镇的等级和规模结构。
6、确定城市体系的空间布局。
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
8、确定保护区域生态自然人文的措施。
9、明确城市用地的数量,并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10、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自然环境对城市用地的影响:自然环境影响着土地利用,城市发展通过本身的行为改变了自然环境,而环境反过来作用于城市的行为,前者是行为过程,后者是反馈过程。
地租理论对我国城市用地的影响:地租是土地使用者由于使用土地而缴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1、地租是调节城市土地利用效能的重要方式。
2、是制定产品价格的重要依据,加强土地管理的重要杠杆,为制定土地价格,进行征地补偿提供基础。
3、在郊区城市化过程中,土地级差地租是其直接经济动力。
一般意义上,在城市中心地价最高的地方布局经融贸易等第三产业和无污染高效益的第二产业,在地租相对低廉的近郊区地段布局住宅区,在地租低廉的远郊区布局工业企业和高级住宅区。
问题;由于城郊和农村土地的梯度差往往造成一些土地纠纷,对于投资者来说垄断趋势增强。
城市开发区的特征:1、是为实现地方产业发展目标而建的区域,是区域发展的政策工具,2、是按规划建设区域。
3、具有内部统一性的区域,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4、是一个动态不断演进的区域。
城中村现象的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措施:城中村及指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位于城区边缘农村被划入城区,在区域上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但在土地权属、户籍、行政管理体制上仍然保留着农村模式的村落。
分为基础设施优越型,集体经济实力型和土地资源充足型。
产生的原因是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和束缚。
措施:1、加快乡村向城市体制融合的速度,完善管理体制加速土地使用的市场化进程。
2、遵循规划控制,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的原则,处理好政府、村集体和开发商的关系。
3、促进城中村居民的思想观念意识以及文化素质、行为方式的转变,同时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保证居民的利益和公平。
城市的主要问题:1、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噪声污染。
2、交通问题,交通堵塞以及停车问题。
3、住宅问题。
4社会问题,包括就业老年人问题种族社会问题等。
措施:构建可持续发展城市。
城镇体系:也成为城市体系,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国家中,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组合的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