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428227(2002)0620489205城市化过程中的几个内在规律性问题Ξ姚士谋1,陈彩虹1,2(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2.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摘 要: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社会、信息时代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国由于工业化起步晚,城市化进程也较慢。
改革开放后,由于工业化加快,全球经济一体化也深刻影响着我国,城市化进程近20年来发展很快。
城市化比重由1980年的14%,发展到2000年的36.1%,预计到2020年或203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可以达到60%左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城市化过程中,必须遵循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
着重探讨了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6个内在规律,以引起学术讨论。
关键词:城市化过程;内在规律;生态环境文献标识码:A 由于工业化的运动,及其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人口集聚速度的加快,今天中国的城市化区域,包括了那种由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人口集聚绵延数百、上千平方公里的城市地带,以及由这些巨型城市和大量的中、小城镇及其周围郊区农业、高产蔬菜花卉作物所构成的大都市地区或城镇集聚区。
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个人类工作与生活的现代化地区,称之为“城市化区域”(Urbanization Area),它彻底改变了过去城镇大多数是被城墙围着的城区,墙内是城,墙外是乡的局面。
当今,人类文明处于提升发达时期,由于工业化、信息化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比重增大。
但城市化过程并不是可以人为主观地任意加快,甚至可以像某些地区(省、市)那样,不顾客观条件制约,搞“城市化运动”。
这些地方城市规模做得过大,有些城市现在建成区人口不过40~50万人, 20年后人口规模要翻一番,变成100多万,很不切合实际;有些中心镇现在人口不过1~2万人,10年后也做成10万以上。
不少市县追求“个人政绩”,出现许多短期行为,盲目设置工业开发区,乱占耕地,破坏土地资源,污染水质,使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这在长江三角洲及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尤为多见。
这是一种违背经济规律与自然法则的作法。
我们认为,从人类长期的城市化过程分析,城市的形成与城市化过程中,至少有六种内在规律制约着人类的城市化进程。
1 地形地貌条件的限制任何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城镇的生长发育大部分利用其有利的地形地貌形势,城市的形成大部分集中分布在河流沿岸或平原水网地区,很少一部分城市也发育在高原平坝上或高原河谷地区(如我国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地区)。
例如长江三角洲平原,是我国最为发育的城镇群体空间之一,从纯自然特征分析,长江三角洲的宏观地貌特征表现为一个地势外高内低的浅碟形内聚区域,全地区9.93万km2,人口75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500万人,85%的人口与90%的城镇主要分布在海拔200m以下的平原、岗地。
长江下游两岸、太湖流域和杭嘉湖平原主要是城镇密集地区[4]。
长江三角洲主要的大中城市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宁波、嘉兴、南通、镇江、扬州、湖州、常熟、张家港等,都布局在海拔高度10~25m 的低平原地区上;仅少数一些县城或建制镇分布在海拔高度50~120m的高平原或岗地低丘地区(例如杭州市域以西的武康、临安、安吉、长兴等县、镇)。
大于25‰的地形坡度,城市用地就很难开发。
如果要开发利用这部分土地,就需耗费巨大的代价。
如我国四川渡口市,钢铁工业城市,位于长江上游河谷河滩地上,城区用地都需要挖山填河,造价昂贵,每平方公里的“七通一平”需要投入10多亿元。
两第11卷第6期2002年11月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Vol.11No.6Nov.2002Ξ收稿日期:2002-02-07;修回日期:2002-08-15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ZCX22SW2318203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姚士谋(1940~ ),男,广东省平远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城市规划,区域开发.岸是高山峡谷,要建造一个50万人的城市所付出的代价为平原地区城市的5~8倍多。
这些地区的城市化务必考虑这一条内在规律的制约作用。
2 城镇空间结构模式从城镇地域结构演变的空间动力学机制考察,各地区各种类型的城镇由于地理区位、历史基础与发育条件的差异,城镇空间结构模式也有所不同,一般可以分为四种模式:2.1 单核点状结构模式原有城市集中布局在平原地区,是一个地区交通的结节点,城市的扩展从市中心区向新市区或对外交通干道延伸的轴线,代表了城市空间伸展方向,形成块状的集聚模式。
城市公共活动烈度随着结构核心的距离增大而衰减。
城市建成区的主要伸展轴贯穿了中心区、外围市区、城市边缘区和乡村地区,是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的完整断面,又不断形成了大的板块状。
2.2 线形条带状结构模式如果城市主伸展轴和副伸展轴相差太大,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和城市社会主要沿着主伸展轴扩展,城市扩展的空间形态就表现为带状。
城市尚未进入大规模空间扩展的时期,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产业不能充分发展,城市产业用地因此扩展较慢,只能先聚集在区位条件好的轴线(特别是高等级公路沿线)附近,城市用地形成指状或轴线发展方式[3]。
如常州市、兰州市的城市扩展主要沿着东西走向的主伸展轴,形成了主导方向的条带状集聚模式;而其他南北走向的副伸展轴不明显,作用也不大。
2.3 复合型树枝状结构模式城市的主伸展轴有若干条,但主要有2~3条主副伸展轴从市区向郊区伸展,共同构成城市复合型伸展轴,较好适应了城市规模扩大的需要。
我国目前许多大中城市都是按这种模式,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城市不断向外伸展,有些形成了很有特色的树枝状集聚模式。
2.4 多核网状结构模式多核网状结构有多种表现形式,若一个核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则成为中心核,其它为次级核,多核结构将演变为松散的卫星状结构,城市的发展以建立新的卫星核来实现;而当城市多核心大小、影响力都接近时,多核结构呈现出平衡、协调的群体结构,城市发展通过结构调整、新核建设或老核的更新来实现。
多核网状结构反映了特大城市或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使高密度的城市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得到疏解。
城镇空间结构模式的形成发展若能遵循一定的规律性就比较合理,就能集中紧凑地发展各类城镇,保护好生态环境、节约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
1998年,国家土地部门,对我国1.8万个小城镇(建制镇)作过统计分析,小城镇人均用地高达153m2,按照建设部要求人均用地100m2为宜(城镇密集的三角洲平原,人均用地指标的下限可以到90m2),这里可以挖潜土地资源600万hm2,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4]。
我国的小城镇、乡集镇面广量大,节约用地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3 水资源的丰度影响着城市的发展由于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城市化水平提高较快,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地下水超量开发,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根据水利部1998年的统计,沿海地区缺水较严重的城市已达48个(全国约120多个),其中包括14个沿海开放城市以及北京、石家庄、济南、沈阳、徐州等重要城市。
据估计,这48个城市工业和生活日缺水量超过400万t(折合为150多亿m3/a)。
按沿海地区城市工业万元产值耗水量的平均值(135m3/万元,1996年)计,约影响工业产值650~700亿元[5]。
缺水城市以环渤海地区最多、最严重,严重缺水城市为25个,占全区缺水城市的一半。
而且,该区域缺水城市大都属于资源型缺水城市,即城市发展的需水量已超过当地水资源承受能力,需要从境外调水(可见,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十分急需)。
对于本地区的大连、秦皇岛、北京、天津、青岛、烟台、济南、潍坊等城市,若不能及时地建设跨流域引水工程,势必严重地制约这些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全(见表1)。
因此,我国许多人口稠密、工业发达、城镇密布地区的城市化过程均受到城市水资源紧缺的严重制约。
片面盲目地追求城市化,严重影响着人民生活的质量与社会安全问题。
水资源丰富的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缺水主要是蓄水、引水、市政供水设施不足或市域水体受污染造成的。
这一地区的城市如上海、苏州、无锡、广州、江门、东莞、中山等市多属污染缺水类型者。
城市供水工程设施老化、水厂水质下降等是城市缺水的共同原因,特别是在近10年来沿海人口用地发展较快的城市。
094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第11卷表1 沿海地区缺水严重的城市分区统计表(不含市辖县)Tab.1 Statistical Table for Coastal Cities Severely Lacking of Water Except Counties分 区城市个数(个)1990年城区人口(万人)1990年供水量(亿m3)2000年城区人口(万人)2000年缺水量(亿m3)沿海地区合计487133.44129.769565.50153.54北方片环渤海区254086.8955.524760.3060.13苏沪区91575.5248.592122.1055.17小计345663.11104.116882.30115.30南方片浙闽区5488.208.72868.2010.74两广区7908.6016.01719.5022.21海 南273.330.9395.50 5.29小 计141470.1325.652683.2038.24资料来源:根据水利部1993、2000年关于我国城市缺水情况的报告(整理).4 资源开发利用与城市发展资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及开采条件是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我国,水资源南丰北欠,水资源是我国北方城市规模扩大的严重制约因素。
区域内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可导致城市特别是资源开采与加工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如大庆、克拉玛依成为石油工业城市,鞍山、攀枝花成为钢铁工业城市等。
人类的生存和生活,依赖必需物质和非必需物质。
全球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地球有限的土地、淡水等资源已承受不住各方面的压力。
不少科学家认为,地球已经到了危机时刻,我们不得不给予关注。
自从“雅典宪章”问世以来,世界人口已经翻了一番,在三个重要方面造成了严重的危机,即生态学、能源与食物供应[6]。
我国古代哲人荀子说过,只有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才能万物皆宜。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人口增长过快、资源的超度开采与高度消耗也是造成地球危机的原因。
现在很多科学家都在评论,全世界不少国家正在推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高消耗的模式,这是加速地球危机的一个紧张的信号。
恩格斯早已提出:“人类不能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每次胜利之后,都是自然的报复。
”然而直到近几年,人们才开始在严峻的事实面前逐步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