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美学观点:遵循艺术掌握世界的规律,并重视作家的审美心理和创造精神。
史学观点:即重视文学的社会历史性质,主张将文学作品置于特定时代和社会联系中,从历史和阶级的角度分析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环境及作家的态度。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文艺思想的基本内涵“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相结合(“二为”方向: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丰富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内涵主旋律与多样化相统一在继承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文艺创新提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领导文艺工作的新要求“三贴近”的原则(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3、文学的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的概念: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人对于世界和社会的有系统的看法和见解,哲学、政治、艺术、宗教、道德等是它的具体表现。
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阶级性。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作家依据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生活进行的艺术创造,具有认识性、倾向性和实践性。
(1)认识性:指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
○1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的反映的产物;○2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3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
(2)倾向性: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
○1政治和思想倾向是文学倾向的主要体现;○2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字的真实性相统一。
(3)实践性:指文学反映社会实践而又能动作用于实践的特性○1文学的实践性经常性体现为对政治实践的直接影响;○2文学对经济、社会的变革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3文学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通过改变人的精神和观念间接实现的。
4、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性: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看起来只是一次远离社会生活的个体审美事件,但归根到底总是与某种思想、观念、意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情感性;形象性;超越性(1)情感性:指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征○1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2情理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2)形象性:指文学创造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1形象性是文学艺术之美的重要体现;○2文学形象是有创造性、有生气、有意蕴的形象。
(3)超越性:指文学通过艺术想象和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获得心灵自由的特性○1对人与自然现实关系的超越;○2对人与社会现实关系的超越;○3对人自我的超越。
5、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作为文学的媒介,深刻、全面地影响着文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使文学呈现出有别于其他艺术的间接性、精神性和韵律性。
(1)间接性:指文学具有通过阅读语言符号而间接地在内心唤起形象画面的特性(2)精神性:指文学具有通过语言符号而传达人类精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的特性(3)韵律性:指作家艺术地运用语言使之具有节奏美和声韵美的特性6、文学价值主要包括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构成一个相互联系和渗透的整体。
主导价值是文学的思想、伦理、认识。
文学的功能:认识、教育、审美和娱乐7、文学创作:指作家从产生创业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
艺术构思:作家在创作动机的指引和创作冲动的驱使下,运用艺术概括手段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形成完整的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8、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艺术直觉是创作主体在瞬间直接把握客体审美意蕴的思维方式或能力。
艺术直觉与知觉:艺术直觉是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意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知觉是主体用艺术的眼光审视对象时产生的知觉形象。
艺术直觉与认知直觉及艺术知觉的异同:(1)二者对象不同。
(2)艺术知觉带有带明显的主观性,认知直觉排斥任何主观色彩。
(3)艺术直觉过程带有强烈的情感性,而认知知觉的过程则没有或较少情感色彩。
艺术直觉的重要构成因素三方面:感性直观因素(是可见的)/理解因素(是直观的结果即意义,也是直觉的抽象作用即突出对象特征淡化其他性质)/伴随二者的情感体验(对象的审美情感内化为欣赏者的情感体验/同时欣赏者也向对象投射情感)交织成。
艺术灵感: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
其特征1:突发性、迷狂性、创造性。
艺术灵感与艺术直觉的异同:(1)区别:①灵感是一种思维状态,直觉则是一种思维能力;②艺术直觉具有对象性,艺术灵感没有具体的对象;③艺术灵感是随机性、偶然性,直觉则有一定的稳定性.(2)两者的关系也极为密切。
艺术情感: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
自然情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体验,是主体对于他与客体之间利害关系的功利性评价的心理反映。
艺术情感的特征(与自然情感比较):(1)自然情感有私人性,艺术情感有共通性;(2)自然情感有愉快/积极的,也有痛苦/消极的,艺术情感则只有愉悦而无真正痛苦,因为人与对象之间有“距离”(主体与对象之间淡化了功利性关系而保持一种观赏玩味的态度);(3)艺术情感是自然情感的升华。
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作用:○1艺术情感的表达需求构成了文学创作的重要动力;○2情感的再度体验构成文学创作的核心;○3艺术情感是艺术形象的重要构成部分。
艺术想象: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艺术想象与科学想象之间的异同:①科学想象是纯粹的认知活动,艺术想象则是审美活动。
②科学想象是发现的过程,艺术想象则是创造的过程。
特点:超越时空;形象与情感相互交织;类型:再现性想象、创作性想象、相似性想象。
艺术理解:指创作主体融合了形象和情感的理性思维活动。
9、文学形象:由文学语言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的具体生活画面,包括人物、景物等具体形象及其构成的整体形象。
形象的总体特征:①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以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构成,诉诸人的感官,调动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②文学形象的艺术概括性:艺术形象传达丰富的内在意蕴,不只代表自己。
③文学形象的审美理想性:指人们在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氛围里形成的,由个人的审美体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尺度和范型模式。
④文学形象的审美属性:贯注审美感情,揭示蕴涵又有审美价值的形象。
10、文学意境: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意境艺术特征(主要表现):①情景交融(意境创造的形象特征);(分为: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情景并茂式)②虚实相生(意境的结构特征);(一方面是“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另一方面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3韵味无穷(审美魅力所在)(韵味:指意境中蕴涵的那种聚居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
11、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指叙事作品中塑造的显出性格特征的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
典型的美学特征:○1特征化: 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
“特征性”,分两个层次理解: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总特征(如阿Q);/文学典型还必须具有在总特征制约下的丰富多彩的局部特征。
②典型的丰富历史意蕴:通过典型,“直观自身”,显示审美价值;必须通过深度和丰富内容体现意蕴。
③典型的艺术魅力(体现在效果上):(从林黛玉看)典型的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典型独特的审美效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以人的生命形式而呈现;②真实性;③合乎理想;④新颖性。
12、文学体裁诗歌:是一种以富有韵味的语言和丰富想象来表情达意的文学体裁。
特征:○1浓厚的情感内涵叙事文本把情感蕴含在叙述之中,感情依附于故事、人物或情节。
诗歌情感的表现是直接的,省略了情感发生的原因和过程,直接表现情感本身。
感情的内涵、质量和程度,对于诗歌来是举足轻重的。
○2跳跃性的结构跳跃性是针对事件发展的逻辑结构而言。
诗歌所遵循的是表情需要,其结构按照感情表现的需要构成,情感本身的非逻辑化必然会造成诗歌语言表现在逻辑结构上的跳跃性。
跳跃性的结构却给情感提供了表现的空间,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体验感情的空间。
○3富有音乐美的凝练语言采用比喻、隐喻、反讽、双关诗歌类型:按韵律、格式分为格律诗、歌谣题和自由诗小说:是一种用散文形式写成的叙事性虚构作品。
基本特征:○1叙事性;○2故事性;○3虚构中的现实;○4文体的杂糅性散文:基本特征:○1感受真挚新颖;○2题材广泛,结构灵活;形散神聚,结构行文自由,这种自由性主要取决于散文的感受性。
散文的结构是随着感受的表现形成的。
感受发挥了联系这些材料的主线作用。
○3语言自然优美。
清新、优美、简洁、易懂分类: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13、文学接受:是读者对作品阅读、理解、欣赏的活动,是文学活动的最后一环。
读者和作品是构成文学接受的两大要素接受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1接受是被动、消极的活动○2接受对文学创作有积极的影响,创作与接受是互动关系○3文本属性的实现取决于接受活动文学接受的过程:阅读前的素养储备、审美感受、审美评价文学批评: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以一定理论和方法,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
批评的意义:影响作家//影响接受者//影响社会.文学批评与文学接受的关系:(1)联系:①文学批评既是广义的文学接受现象的一部分和文学接受活动的一种表现方式,同时它又是文学接受过程的深化与高级形态;②文学批评与文学接受都是对文学作品的创造性阅读、理解与评价。
(2)区别:在对象范围、接受特征和知识背景等方面有所不同。
①文学接受的对象通常只限于文学作品,而文学批评虽然以作品为主要对象与基本出发点,却往往涉及更广泛多样的文学现象,如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运动、文学纷争等,需要在较为宏观的审视中把握具体作品,或者将具体作品的接受推进到某个文学系统的评判,甚至返身自顾地进行批评之批评、批评与反批评。
②文学接受突出个性,是个人化的阅读与创造;文学批评则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性接受,批评者代表的不仅是个人,且也是一定的读者群的观点。
③文学接受者需要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却不一定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文学批评家却往往受过一定的职业化训练,具备了必要的理论背景、知识框架与批评方法,能够熟练地运用专业术语写作。
文学批评的性质:○1文学批评是对文学现象的科学分析;○2文学批评具有一定的艺术性;○3具有意识形态。
原则:美学和历史原则;标准:思想标准:1、文学作品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2、会流露出作家的特定倾向;3、会表现作家的情感。
艺术标准:1、语言形式的创造性;2、艺术形象的概括性;3、阅读余味的醇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