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理综12月月考试题2 (2)

高三理综12月月考试题2 (2)

成都经开区实验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0题,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Na 23 S 32 Cu 64 Mn 55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本大题共13小题。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是关于几类生物的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酸B.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和人肝细胞都为真核细胞,都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C.颤藻与发菜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但颤藻含光合色素,而发菜细胞中含叶绿体D.细菌和蓝藻在结构上有统一性,都有细胞壁、细胞膜、核糖体和核酸等2.下列是新鲜绿叶的四种光合色素在滤纸上分离的情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提取色素时加入碳酸钙是为了防止滤液挥发B.四种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乙色素的溶解度最大C.四种色素中,丙和丁主要吸收红光D.水稻在收获时节,叶片中色素量的变化是(甲+乙)<(丙+丁)3. 信息传递对生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着重要作用,下列不属于信息传递的是A.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B.人体剧烈运动所需能量由ATP直接供给C.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D.莴苣种子接受730nm以上波长光照萌发受到抑制4.一个DNA分子,只有一条链被15N标记。

该DNA分子有1400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500个,该DNA分子在不含15N标记的溶液中复制2次,则A.复制完成后,不含15N的腺嘌呤共有1500个B.复制完成后,不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与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之比为3:1C.复制过程中,共消耗胞嘧啶脱氧核苷酸600个D.DNA分子复制的放能反应伴随着ATP的合成5.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可以分割为F区和T区。

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

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

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对这一期间F区的豹种群叙述错误的是..A.豹种群遗传多样性增加B.尚未达到遗传平衡的状态C.与T区的豹种群共享一个基因库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降低6.生物体内某些重要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关系如图所示。

其中X、Y代表元素,a、b、c是组成A、B、C三种生物大分子的单体,这三种单体的结构可用d或e表示。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细胞中单体a、b的结构可用d表示,人体中d的种类有4种B.大肠杆菌细胞内单体c的结构可用e表示,e的种类约有20种C.a、b是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C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D.A、B的多样性由d中的m充分体现,C的多样性由e中的R充分体现7.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氮的固定是指将气态氮气变为固态B.Na2SiO3水溶液俗称水玻璃,是制备硅胶和木材防火剂的原料C.金属可分为“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铁及其合金都属于“有色金属”D.包装食品里常有硅胶、石灰、还原铁粉三类小包,其作用相同8.阿魏酸的结构简式为,符合下列条件的阿魏酸的同分异构体的数目为:①苯环上有两个取代基,且苯环上的一溴代物只有2种;②能发生银镜反应;③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可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④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A.2种B.3种C.4种D.5种9.X、Y、Z为短周期元素,X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内层电子总数少4,Z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总数的3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Y的最外层电子数为4B.B.稳定性:Y的氢化物>Z的氢化物C.Y、Z两元素可以形成两种常见化合物D.X、Y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10.海水是重要的资源,可以制备一系列物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步骤②中,应先通CO2,再通NH3B.除去粗盐中SO42-、Ca2+、Mg2+等杂质,加入试剂及相关操作顺序可以是:NaOH溶液→BaCl2溶液→Na2CO3溶液→过滤→盐酸C.步骤③中可将MgCl2·6H2O晶体直接进行灼烧制得无水MgCl2D.步骤④、⑤、⑥反应中,溴元素均被氧化11.下列实验现象预测不正确的是A .实验Ⅰ:若将V (CH 4):V (Cl 2)=1:1充入量筒,在光照下用装置 Ⅰ进行实验,量筒内气体颜色逐渐变浅,量筒壁出现油状液体,量筒中有少量白雾B .实验Ⅱ:烧杯中出现白色沉淀,并且白色沉淀不溶解C .实验Ⅲ:煮沸溶液至红褐色,停止加热,光束通过体系时产生丁达尔效应D .实验Ⅳ:一段时间后,抽出铜丝,可观察到试管中液体为蓝色12. 常温下,向20mL 的某稀H2S04溶液中滴入0. 1mol/L 氨水,溶液中水电离出氢离子浓度随滴人氨水体积变化如图。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稀硫酸的浓度为0.1mol/LB.C 点溶液pH=14-aC.E 溶液中存在:c(NH4+)>c(SO42-)>c(H+)>c (OH-)D.B 到D 、D 到F 所加氨水体积一定相等13.将质量为W 1 g 的钠、铝混合物投入一定量的水中充分反应,金属没有剩余,溶液澄清,共收集到标准状况下的气体V 1 L 。

向溶液中逐滴加入浓度为a mol·L -1的盐酸,过程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后又逐渐溶解,当沉淀恰好消失时所加盐酸体积为V 2 L ,测得溶液中含盐酸盐溶质共W 2 g 。

下列所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A .35.5a =(W 2-W 1)V 2B .n (Na)+3n (Al)=V 111.2mol C .n (Al)>W 150 mol D .aV 2>V 111.2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7题只有一项IIII是符合题目要求,第18~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

有选错的得0分。

14. 沿平直轨道匀加速行驶的长度为L 的列车,保持加速度不变通过为L 的桥梁,车头驶上桥头时的速度为v 1,车头经过桥尾时的速度为v 2,则车尾通过桥尾时的速度为 A .v 1·v 2 B . C . D .15.暗物质是二十一世纪物理学之谜,对该问题的研究可能带来一场物理学的革命.为了探测暗物质,我国在2015年12月17日成功发射了一颗被命名为“悟空”的暗物质探测卫星.已知“悟空”在低于同步卫星的轨道上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经过时间t (t 小于其运动周期),运动的弧长为s ,与地球中心连线扫过的角度为β(弧度),引力常量为G ,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悟空”的线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B .“悟空”的向心加速度大于地球同步卫星的向心加速度C .“悟空”的环绕周期为βπt2 D .“悟空”的质量为β23Gt s 16.如图所示,将质量为m 的滑块放在倾角为θ的固定斜面上.滑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若滑块与斜面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重力加速度为g .则A .将滑块由静止释放,如果μ>tan θ,滑块将下滑B .给滑块沿斜面向下的初速度,如果μ<tan θ,滑块将减速下滑C .用平行于斜面向上的力拉滑块向上匀速滑动,如果μ=tan θ,拉力大小应是2mgsin θD .用平行于斜面向下的力拉滑块向下匀速滑动,如果μ=tan θ,拉力大小应是θsin mg17. 如图3所示,劲度系数为k 的轻弹簧的一端固定在墙上,另一端与置于水平面上质量为m 的物体A 接触,但未与物体A 连接,弹簧水平且无形变。

现对物体A 施加一个水平向右的瞬间冲量,大小为I 0,测得物体A 向右运动的最大距离为x 0,之后物体A 被弹簧弹回最终停在距离初始位置左侧2x 0处。

已知弹簧始I 0 A 图32x 0 x终在弹簧弹性限度内,物体A 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重力加速度为g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A 整个运动过程,弹簧对物体A 的冲量为零B.物体A 向右运动过程中与弹簧接触的时间一定小于物体A 向左运动过程中与弹簧接触的时间C. 物体A 向左运动的最大速度m 02v gx μ=D.物体A 与弹簧作用的过程中,系统的最大弹性势能E p =02022mgx mI μ- 18. 如图所示,完全相同的磁铁A ,B 分别位于铁质车厢竖直面和水平面上,A ,B 与车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小车静止时,A 恰好不下滑,现使小车加速运动,为保证A ,B 无滑动,则A.加速度一定向右,不能超过(1+μ)gB.加速度一定向左,不能超过μgC.速度向左,加速度可小于μgD.加速度一定向左,不能超过 (1+μ)g19.小明同学遥控小船做过河实验,并绘制了四幅小船过河的航线图,如图所示.图中实线为河岸,河水的流动速度不变,方向水平向右,虚线为小船从河岸M 驶向对岸N 的实际航线,小船相对于静水的速度不变,并且大于河水的流动速度.则A .航线图甲是正确的,船头保持图中的方向,小船过河时间最短B .航线图乙是正确的,船头保持图中的方向,小船过河位移最短C .航线图丙是正确的,船头保持图中的方向,小船过河位移最短D .航线图丁不正确,如果船头保持图中的方向,船的轨迹应该是曲线20.如图5所示,小球从竖直砖墙某位置静止释放,用频闪照相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得到了图中1、2、3、4、5…所示小球运动过程中每次曝光的位置,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均为T ,每块砖的厚度为d 。

根据图中的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位置“1”是小球释放的初始位置B .小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C .小球下落的加速度为d T2 D .小球在位置“3”的速度为7d2T21.三角形传送带以1m/s 的速度逆时针匀速转动,两边的传送带长都是2m 且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均为37°.现有两个小物块A 、B 从传送带底端都以4m/s 的初速度冲上传送带,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都是0.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物块A 、B 都能到达传送带顶端B .两物块在传送带上运动的全过程中,物块A 、B 所受摩擦力一直阻碍物块A 、B 的运动C .物块A 运动到与传送带速度相同的过程中,物块相对传送带运动的路程为1.25mD .物块B 在上冲过程中在传送带上留下的划痕长度为0.45m第II 卷(非选择题共174分)三、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22~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33~40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1 2 4 5 3(一)必考题(共129分)22.(6分)(1)利用力传感器研究“加速度与合外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甲。

图乙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__(选填选项前的字母)A.做实验之前必须平衡摩擦力B.小车的质量必须比所挂钩码的质量大得多C.应调节定滑轮的高度使细线与木板平行D.实验开始的时候,小车最好距离打点计时器远一点(2)在“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的实验中,某实验小组将不同数量的钩码分别挂在竖直弹簧下端,根据实验所测数据,利用描点法作出了所挂钩码的重力G与弹簧总长L的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根据图象回答以下问题:①弹簧的劲度系数为N/m②弹簧的弹力F与弹簧总长L之间的关系式为N23.(9分)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如图1所示的装置测定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其中A为滑块,B和C是质量可调的砝码,不计绳和滑轮的质量及它们之间的摩擦,装置水平放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