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33No.3M ar.2012第33卷第3期2012年3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隐喻认知理论认为隐喻可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映合到另一个概念域。
隐喻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现象,而且人类的思维就是建构在隐喻之上的,这就把隐喻上升到人类的认知高度来认识,以此来解释人类概念的形成,思维的过程,认知的发展,行为的依据。
一、隐喻在汉语中的表现1.隐喻在汉语词语中有较充分的表现,特别是在复合词中,本体与喻体的前后映合在偏正结构的词语中也有很多体现。
如,前中心结构中甲似乙,其内部结构是主谓如:泪雨,云海,月牙,法网;这其中也有些是甲部分似乙如:鱼尾裙,或甲质似乙如:煤球,糖衣等。
也有喻体加本体的乙似甲,如:蝴蝶结,瓜子脸,月饼,或乙部分似甲,或乙似甲部分如:柳眉,齿轮,燕尾服等。
也有一些词本体不出现只是喻体,如:软柿子,铁饭碗,饭桶,炒鱿鱼,墙头草,变色龙等。
这些词虽然本体根本就没有出现,但大家却心领神会,明白其中的真正含义。
这类含有比喻性质的词语,在生活中尤其是在口语中大量被使用,也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表现力,在生活中也为大家所喜闻乐见,大部分的俗语,歇后语也都具有形象化比喻的特点,这与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有关,特别是在口语中越是形象化的词语越是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
2.另外中国人喜含蓄表达,能够婉转表达的便避免直白,而含隐喻的形象化的词语刚好符合了中国人的这种思维及心理特点。
如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在词语、语句中含有大量隐喻,甚至有些人物的名字也都暗含对人物命运的比喻,如林黛玉,(玉带林中挂,比喻她悲剧命运的结局),另外如《水浒传》每一个人物都有一个外号,如及时雨———宋江,宋江为人乐善好施,扶危济困,人们形容他就像及时雨滋润旱田一样。
隐喻的大量使用还加大了语言信息含量,不仅要知道一个词语的本义还要知道喻义,甚至有些词人们根本就不使用本义而只使用喻义如背黑锅,喝西北风,而有些词则是本义、喻义都用,如;开夜车(有时真的是晚上开车,但大部分时间是指夜里加班学习或工作),喝凉水(有时是真的喝没有烧开的水,有时则是指家里经济困难)。
词语的比喻义则是以词语的基本义去比喻另一事物,从而形成固定的词义,如“科学堡垒”、“思想包袱”中的“堡垒”和“包袱”,就是其基本义之外的比喻义。
在汉语教学中有很多这样词语,如果单纯从词面意义理解往往是不正确的,要知道本义还要知道其内涵的喻义。
这样才能真正地学会和掌握这些汉语词汇。
在汉语各类考试中这类词语也常常出现在考题中,考查学生是否望文生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因此这类含有隐喻的词语在汉语教学以及汉语学习中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隐喻在汉语句子中也大量存在。
一些汉语句子表面上没有比喻但其实隐含许多喻义,如“婚姻是一座围城”,这句话其实是对一些人婚后复杂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比喻,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
再如:“他是不到黄河不死心,不见棺材不落泪”,比喻此人性格倔强。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这句诗常被人来引用用来隐喻人们难以忘记往事,沉湎于过去难以自拔的一种复杂心境。
再如:“这是黎明前的黑暗”这句话常用来隐喻人们在迎接胜利的到来时往往要经历的那一段最为艰苦难熬的时光。
“他做事前怕狼后怕虎”比喻此人做事谨小慎微,顾虑重重。
“这是一条铺满荆棘的路”比喻前面可能会遇到很多的艰难困苦。
“她听了这话一股暖流传遍全身”比喻这些话非常合乎她的心意令她感到温暖。
“他是个热心肠”喻义此人为人善良,爱帮助人,这些形象生动富有想像力的语句为汉语的表现力增色不少。
二、隐喻与思维及文化有关汉民族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形成了对客观事物的具象思维的特征,不像欧美民族那样注重缜密的分析、推理、论证,而是从整体上对思维客体进行直接把握。
在思维过程中,从直接感受体验出发,运用形象、联想、类比等思维方式进行具象化。
所以直观性、具体性和形象性是汉民族具象思维的核心,因此在语言学习中应多从认知角度加深理解语言内在联系,寻得逻辑推理依据,探出隐喻映合规律,摸出语言表达的心里基础,进而逐步提高隐喻能力、记忆效果和语言表达能力。
1.传统上一般将隐喻视为一种修辞手段,但不仅如此其实隐喻是人类观察世界的重要途径,是认识新概念表达新思想、创造新意义的主要方法。
人类生活中充满了隐喻性思维,语言中几乎处处可见隐喻性表达。
当人们使用隐喻时就谈隐喻认知理论与汉语教学王晓华(新疆农业大学中国语言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摘要:隐喻认知既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也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充分地认识其在语言中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汉语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
关键词:隐喻;认知;汉语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3-0207-02207--把表示不同事物的思想放在一起,这两个思想活跃地相互作用,其结果就是隐喻的意义。
例如,形容中国古典美女:杏眼,樱桃嘴,瓜子脸,柳眉,蜂腰等,都是把自然界事物和人体部位两种不同事物相结合,取其形,用极其生动地比喻刻画出美女的形态。
2.隐喻也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委婉的性格特点,也体现了中国人形象性思维的特点,体现出汉语重意合而轻逻辑表达及形式变化的特点。
汉语是描绘性的语言往往如诗如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隐喻的大量使用也更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用逻辑不好解释的一些语法现象,从内含比喻的角度去考虑就能够很好地加以理解。
3.汉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人们把世间许多事物赋予及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植物方面:汉民族通过“松、竹、梅”不畏严寒风雪的习性特征来比喻坚强、高洁的思想品格,并誉为“岁寒三友”。
动物方面“龙,虎,凤”,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极其深刻的隐喻意义。
如人们用龙凤呈祥比喻吉祥如意。
在汉语学习及汉语教学中要真正理解汉语词汇及语句中大量存在的隐喻现象,就必须加强对汉文化的学习,一些词语或语句中所含的隐喻,是以事物间的形似或神似或通感(人们共同的心里体验)为隐喻形成的基础,这些都比较容易理解,这些词语或语句中含有的隐喻不仅是在汉语中,在其他语言中也有相同甚至相类似的用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以汉文化为基础的隐喻却是汉语中所独有的,是汉语的特点也是汉语学习的难点所在。
对于有共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理解不成问题,但是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或留学生来说这些含汉文化信息在内的隐喻就是学习中的难点。
三、在汉语教学中的意义在过去的语言学习中,许多学生没能认识到隐喻在思维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对隐喻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映合规律认识不足。
往往认为这类现象是理所当然的,不加分析常将它们推入到惯用法中,死记硬背结果往往是记而不牢,背而不熟,用而不活。
今天我们若能掌握这种隐喻认知理论,将培养学生的隐喻认知能力作为语言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语言学习中便能更进一步从认知角度加深理解语言现象,解释语义内在联系,摸出语言的心理基础,进而可达到加强记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效果。
1.对于含隐喻的词语要正确理解其喻义,这类形象性词语大量存在,因为中国人善于形象性思维,善于也乐于形象性表达,如蝴蝶兰(这种花开形似翩翩起舞的蝴蝶)。
熊猫眼(特指因熬夜眼圈肿胀发黑)等。
对于一些常用的含隐喻的俗语,歇后语最好专项积累及记忆,如“半瓶醋”,“马后炮”,“铁饭碗”等。
形象性歇后语如:做梦娶媳妇,净想好事/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心高妄想/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猫哭老鼠,假慈悲/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这些在口语中常出现的惯用语在各类汉语考试中也常常作为考点出现。
2.另外一些含隐喻俗语往往与中国人的风俗习惯有关,中国人传统上是农业民族,重视饮食文化,因此有大量的和“吃”有关的俗语:岗位叫饭碗,谋生叫糊口;受雇叫混饭,混得好叫吃得开,受人欢迎叫吃香;受到照顾叫吃小灶,花积蓄叫吃老本,干活多了叫吃不消,受人伤害叫吃亏,男女嫉妒叫吃醋;犹豫不决叫吃不准,办事不力叫吃干饭,负不起责任叫吃不了兜着走等等。
将“吃文化”用隐喻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联系在了一起。
3.加强对汉文化的学习及理解,了解一些文学上的典故,也能更好地了解一些词语的喻义,如“青梅竹马”用来比喻从小在一起长大的朋友,现多指从小就相识,后来慢慢发展起来的爱情。
“卧龙”用来比喻隐居的能人贤士等。
“醉蓊之意不在酒”喻义此人做事另有目的。
4.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修辞手段,由于东方人内敛、含蓄的思维及语言表达方式,“有话不直说”,甚至将之与礼貌相提并论,因此正确理解语句中的隐喻也就成了提高语言修养的方式之一。
例如,向人借钱时说:“我手头紧”,没钱时说:“我囊中羞涩。
”等。
5.在汉语学习的高级阶段,对隐喻的理解更加重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及理解能力。
如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不仅词语、语句中含隐喻,甚至通篇都是隐喻,开篇便用托梦的方式隐喻了人物的命运。
鲁迅的文章中也大量出现隐喻,因为当时黑暗的社会有很多话不能直说,只好借隐喻抒发对一些社会现象的不满,甚至抨击。
在古典诗词中隐喻也大量存在,作者往往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如因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后人便用“东篱’’比喻隐逸生活方式,因王维的“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的诗句,而用“红豆”比喻爱情。
6.在现在网络流行语中也可见隐喻,如“我是打酱油的”比喻路过,今年用的很红火的词语如“给力”这本来是机械制造中的用语用来喻义“给与了大力支持”等。
7.在汉语口语中,隐喻的使用可以达到话中有话的语言效果,增加语言的信息含量。
例如:甲:这部电影在国内反应平淡,但是却在国外获了大奖。
乙:这真是墙里开花墙外香。
乙对这件事进行了形象的比喻及恰当的评价。
8.汉语隐喻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如生意场所,酒店门厅前摆放的鱼缸喻义年年有余,中国人喜种荷花,荷意为和,体现了中国人和为贵的思想。
拜访客人送苹果喻义平平安安,送金橘喻义吉祥如意,这里既有谐音,也是隐喻,借助谐音将人们心中美好的祝福表达比喻了出来。
总之,汉语教师在汉语教学中应重视在词语及语句教学中对其中包含的隐喻加以解释,提高学生的汉语认知力,从而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汉语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文字学习上,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汉语言综合理解和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1〕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石安石.语义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3〕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4〕何英玉.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责任编辑徐阳)2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