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密★启用前广东省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生态学基础本试卷共4页,43小题,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20分注意事项:1.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否则答案无效。
2.答卷前,考生务必按答题卡要求填写考生信息栏、粘贴条形码。
3.答题卡上选抒题选项有[A][B][C][D][E]5个信息点,考生应根据试题的实际情况填涂答案。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试题答案的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按顺序作答,并注明大题号和小题号。
如需改动,先画掉需改动部分再重新书写,不得使用铅笔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沽,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第一次提出生态系统概念的学者是(A)A. 坦斯利B. 奥德姆(生态学传统→现代)C. 林德曼D. 贝塔朗菲(系统论创世人)2. 下面对生物的生长起间接作用的因子是(C)A. 光照B. 温度C. 地形D. 二氧化碳3. 基于系统论、控制论和生态系统学之上的跨学科的生态地理学科是(D)A. 系统生态学B. 理论生态学C. 控制生态学D. 景观生态学4. 根据种群指数增长模型N t=N0e rt,当种群的数量保持稳定时,r值应为(B)A. <0B. 0C. >0D. 15.紫茎泽兰原产墨西哥,进入中国后大面积扩展并成为“害草",这种现象属于(D)A. 种群暴发B. 种群波动C. 种群平衡D. 生态人侵6. 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这条食物链中,假设浮游植物的能量为1000J,按十分之一定律,则转移到小鱼时所损耗的能量是(C)A. 900JB. 950JC. 990JD. 999J7. 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物理信息传递方式的是(A)A. 燕雀发出某频率的声音报警B. 雌蚕蛾释放性激素吸引雄蚕蛾C. 狼排尿标记活动路线D.云杉种子丰收使林中松鼠数量上升8. 下列属于生态系统最优调控的是(C)A. 向日葵的花盘随太阳转动(随动调控)B. 鹰依靠其敏锐的视觉跟踪跑动的鸡(随动调控)C. 鱼的流线型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阻力(最优调控)D. 群落演替有一定的顺序(程序调控)9. 温室气体甲烷的一个主要来源是(D)A. 土壤的反硝化作用B. 化肥的使用C. 冷冻剂的使用D. 湿地有机物质的厌氧分解10. 生态系统具有不同层次上的稳态调控机制,下面属于个体水平调控的是(A)A. 部分低等动物器官受伤后会再生B. 水稻通过分蘖维持一定的密度水平C. 农林牧结合使各业良性循环发展D. 草原中的草和动物维持一定的量比11. 下列属于生态系统时间结构的是(D)A. 不同土地类型的作物布局B. 土壤的不同深度分布着不同的生物C. 作物秸秆的多重利用D. 农田中水稻与花生的春秋轮作12. 下列属于干扰斑块的是(B)A. 沙漠中的绿洲B. 泥石流暴发形成的小面积斑块C. 自然湿地D. 原始森林13. 植物沿着河流的堤坝迁移,体现了廊道的(B)A. 栖息地功能B. 通道功能C. 过滤器功能D. 源或汇功能14. 臭氧层的破坏会导致到达地球表面(C)A. 红外线强度的增加B. UV-A区紫外线强度的增加(波长为315-400nm的紫外光,不对地表生物圈造成损害)C. UV-B区紫外线强度的增加(波长为280-315nm的紫外光,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最大危害的部分)D. UV-C区紫外线强度的增加(波长为200-280nm的紫外光,穿透力弱,在到达地面前全部倍臭氧层吸收,不对地表生物圈造成损害)15. 达尔文1859年出版的能充分反映其生物进化和生态学思想的著作是(A)A.《物种起源》B.《人口论》C.《塞尔波恩的自然史》D.《地质学原理》16. 下列与物种形成无关..的是(B)A. 生殖隔离B. 无性繁殖C. 地理隔离D. 独立进化17. 水生植物一般具有(B)A. 发达的机械组织(叶片无角质层)B. 发达的通气组织C. 较厚的水下叶片(水下叶片无气孔,较薄)D. 发达的根系(不发达)18. 广义的捕食关系不包括...(D)A. 寄生B. 拟寄生(杀死宿主)C. 食草D. 同种相残19. 种群绝对密度(全部个体数)取样调查法不包括...(C)A. 样方法B. 标记重捕法C. 总数量调查法D. 去除取样法(排除抓捕取样)20.高大的乔木一般属于(D)A. 地上芽植物B. 地面芽植物C. 隐芽植物D. 高位芽植物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21. 植物生长期间,当温度低于一定的临界值时便会停止生长,这个临界温度称为生物学零度;高于这个临界值的温度称为活动温度。
22. 生物通过遗传获得的行为方式称为先天性行为;通过后天学习或模仿取得的行为方式称为后天性行为。
23. 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新出生的个体数与种群个体总数之比值(百分率),通常可分为最大出生率和实际出生率两种。
24.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增长模型有种群离散增长(点图)模型和种群连续增长(J 型)模型两种。
25. 关于生物种群调节的理论,主要有气候学派、生物学派、遗传调节学派、内分泌调节学派和行为调节学派等。
26.边缘效应是指斑块的边缘部分由于受相邻斑块或周围环境的影响,表现出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在斑块的边缘,常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与种群密度。
27.在“荷木>马尾松>鸭脚木>芒萁”群落中,荷木是建群种;在这一群落的后续演替中,最先消失的乔木是芒萁。
28.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空间中的垂直分化或成层现象,森林群落从上往下依次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
29.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与空间异质性有关,空间异质性包括垂直方向上的空间异质性和水平方向上的空间异质性。
30.北半球的植被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是,自北向南,依次出现:寒带苔原→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31. 在植物群落调查中,盖度是指树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草原中以茎基断面积计算的盖度称为基盖度,森林中以乔木胸茎断面积计算的盖度称为基盖度。
基盖度:对于草原群落,常以离地面1英寸(2.54cm)高度的断面计算;对森林群落,则以树木胸高(1.3m处)断面积计算。
32.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在“大白菜→蚜虫→七星瓢虫”食物链中,大白菜属于生产者,蚜虫属于初级消费者。
33. 动物对极端低温的行为适应主要有休眠和迁移两种方式。
34. 生态系统水平的稳态调控机制主要是通过系统中交错的种群关系、生态位的分化和严格的食物链量比关系等途径实现。
35. 以自然的方式使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到受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这种修复过程称为生态恢复;以人工的力量去除干扰因素,使生态系统恢复到原有的利用方式,这种修复过程则称为生态修复。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36. 请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主要特征。
答:1. 综合性作用;2. 非等价性作用/主导因子作用;3. 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4.阶段性和限制性作用;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37. 根据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则,人类在利用资源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答:人利用资源时,应处理好以下问题:1.保证公平性,做到代际公平、代内公平;2.保证持续性,在生态系统可以保持相对稳定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费标准;3.保证系统性,从全局着眼,从系统的观点对资源和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和宏观调控。
38.请简述寄生性种子植物与寄主的关系。
答:寄生性种子植物根据其对寄主营养的依赖程度可分为两类:半寄生和全寄生。
半寄生植物,依赖于其他植物而生存在,但能进行光合作用,而生长所需要的水份和矿物质则全部来自寄主;全寄生植物从寄主那里摄取全部营养。
39.请简述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答: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具有:1、一定的种类组成;2、具有一定的外貌;3、具有一定的结构;4、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5、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6、形成一定群落环境;7、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8、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40.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研究景观生态学的重要手段,请简述其概念及组成。
答: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它的组成包括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系统开发、管理和使用人员,空间数据,应用分析。
41. 请简述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的去向。
答:生态系统中的净初级生产指初级生产力减去呼吸所消耗的光合产物所剩余的部分。
它的去向包括三个方面:1、生产者用于自身生长、繁殖;2、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体内;3、被分解者利用。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2.请根据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阐述目前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情况,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对策。
答:生物多样性:指生物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复杂性,包括所有物种和及其基因,以及它们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的层次:①遗传多样性;②物种多样性;③生态系统多样性。
目前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情况:①遗传层面:环境污染改变生物遗传物质,使其繁殖受阻,遗传信息丢失,遗传多样性丧失;②物种层面:不恰当引种导致生物入侵,本地物种减少,物种多样性丧失;③生态系统层面:生境的丧失和片段化,压缩生物的生存空间,生态系统多样性丧失。
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对策:1、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保护生物物种;2、建立种子库和基因资源库,保护生物的遗传物质;3、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系统;4、完善环境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并树立人们的环保意识,让人们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43.请分别阐述生态系统中氮循环和磷循环的主要过程,并以此说明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的主要特点。
答: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是指大气中的氮经微生物等作用而进入土壤,为动植物所利用,最终又在微生物的参与下返回大气中的过程。
生态系统中的磷循环:含磷灰石岩石的风化,将大量磷酸盐转交给了陆地和水体中的生态系统,之后大量磷酸盐被淋洗并被带入海洋并沉积于海底,直到地质活动使它们暴露于水面,并再次参加循环的过程。
气体型循环:是指物质以气体形态在系统内部或者系统之间循环,如:植物的固氮过程与死后的反硝化作用。
气体型循环的主要特点是:物质的主要储存库是大气和海洋,循环周期较短,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循环性能最为完善。
沉积型循环:贮存在地壳里的矿物元素,通过自然风化、沉积物的分解和人类的开采冶炼转变为可被生态系统利用的营养物质,为植物所吸收,参与生命物质的形成,并沿食物链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