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施策略(353400)福建省浦城县仙阳中心小学揭树林摘要:“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目标之一,它与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应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可在目标设计中体现,文本解读中渗透,在情境创设中感悟,也可在作文训练中铸炼,在言传身教中影响,拓展延伸中深化,作业布置中不忘。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课程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施策略“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是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实现小学语文“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必须深入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涵。
从整体上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并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
但从心理学上来理解,这三者的意义应该是有所不同的。
具体表现为:1、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刺激所产生的或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
2、态度: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或事物的发展过程表现出来的情感指向,包括对事情的基本观点和采取的相应行动,具有较强的情感倾向性。
3、价值观:是和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人们判断客观世界的标准。
罗克奇的定义是:个人关于行动的理想模型和理想的终极目标的信念。
在当前的课程改革实践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的设计和实施,引起了广大教师和研究人员的普遍关注。
为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指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我县教师进修学校于2011年3月下达语文科《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计与实施》的科研课题,并成立课题领导及工作小组。
本人作为该课题承担学校项目负责人,积极参与该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
下面,我根据实验研究中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语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策略。
一、目标设计中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决定着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方向、过程及结果评价,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
要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我们就得在每一篇课文教学之前,制定好具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比如教学《山中访友》,在教学之前我们就设立目标如下: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让学生明白就是写景的文章也绝不是单纯写景的。
《詹天佑》一文教学目标更是让学生“了解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以榜样的力量感召学生教育学生,从小立下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唯一的听众》一文教学目标设计中最重要的是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使他们学会祝福、学会宽慰、学会宽容、学会忍耐,让自己的心灵多些善意。
可见,无论是写景、写人、写事的文章都要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也都可实现这一课程目标的设计。
二、文本解读中挖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材主要是一篇篇课文组成的,这些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大都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深刻理解,饱含了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文资源。
语文课上,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要强化初读,要拿出成块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
要力求读进去,读得正确、流利。
提倡课文不读熟不“开讲”。
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实际上也是与他人思想的对话,是与他人情感体验的对话,是与他人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表达的对话。
与其它学科相比,语文课堂教学更能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语文的这一优势,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精神漫游的课堂,展示生命魅力的课堂。
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让学生自己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能对课文进行创造性解读,而不能以老师的讲解或学生的集体讨论来取代学生个性化的阅读。
比如通过解读挖掘,我们可以得知六年级上册教材在编排上所蕴含的即有一以贯之的,又有阶段性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詹天佑》《穷人》《只有一个地球》《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月光曲》,这些课文文质兼美、历久弥新,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陶冶情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
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精选了律诗、词、散曲以及十四行诗、儿童诗、诗话等,“回顾·拓展”中还系统地编进了古诗词、名言警句、成语故事等,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
另外,本册课文设置了关于爱国主义(“祖国在我心中”专题)、关爱他人(“心灵之歌”专题)、环境保护(“珍爱我们的家园”专题)、艺术情操(“艺术的魅力”专题)等方面的专题。
既有为了提高感受力,培养想象力而编写的“感受自然”专题,又有了让小学生尽己所能地了解、认识鲁迅而作的“初识鲁迅”的编排。
三、情景创设中感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境教学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思维和情感需要一定的情境作为支撑,思维是情境化的思维,情感也是情境化的情感。
什么样的情境往往就能诱发与之相应的情感体验。
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责任,提高学生的对人生价值、社会价值和对真善美的认识和追求,就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用音乐创造情境,例如学习《月光曲》这篇课文,教师可直奔《月光曲》这首曲子的内容,让学生在这一自然段中找出描写《月光曲》内容的句子,再让学生自由读这些句子,说说皮鞋匠脑海中先后出现了哪些画面,教师则通过幻灯片,展现图画,让学生直观形象地领会《月光曲》所描绘的情景。
最后让学生边看边听乐曲,边感受《月光曲》的内容、旋律的变化(舒缓——欢快——激昂)。
这样,学生对本来抽象的、陌生的《月光曲》,却轻而易举地领会到了,感受到了美。
情境的创设,我们还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强大功效,以直观可感的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教学过程。
例如用图像创造情境,在《桂林山水》的教学中,在导入新课后,播放桂林山水的影碟,把静、清、绿的桂林的水,奇、秀、险的桂林的山,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领悟祖国河山的美丽可爱,让学生欣赏了美景之后,谈谈自己看到的桂林的山、水是怎么样的。
说的时候,展开想象,加以具体的描绘,让学生在交谈中,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激起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然后,回到课文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的段落,通过感情朗读,通过评议朗读情况,进一步体会桂林山水的美,使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热爱之情得以升华。
这样,学生学起来,既轻松又愉快。
情境的创设,使教学形象化、生动化、活动化,使学生能感受到学习语文的愉悦。
可以营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整个学习活动中。
四、作文训练中铸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因此不能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看作是孤立于作文教学过程之外,要在学生日常的作文训练中持之以恒加以引导。
1、作文的拟题立足于生活中的真、善、美拟定作文的题目,无论是直接命题、选题,还是半命题,都应力求联系学生生活、思想、学习实际,在实际中去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积极向上的事情。
特别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把社会生活当作作文拟题的重点,一方面可以就身边发生的社会问题作为作文命题的素材,使学生作文贴近生活、主体、时代。
另一方面也可以引领他们学会独立地思考社会问题,从而丰富他们的内心体验,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2、作文指导要情感与学生产生共鸣作文指导是教师在学生拟定作文题目或话题后,对如何完成一篇合格的、内容丰富的作文给与学生必要的辅导。
所谓“指”,就是启发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分析生活,表现生活;“导”,就是要解决怎样写,如何写得好的问题。
作文指导可以是作文思路,可以是写作技巧。
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的则要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正确地指。
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是依靠强加于学生来体现的,教师在作文指导时只有从学生的角度,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寻求能与学生情感产生共鸣的事物,才利于学生接受,避免了“传教士”的做法。
特别要强调的是在作文教学中,要给学生留一席倾诉的空间,激发学生言真情,写真话的欲望和冲动,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美好愿望。
不要再“代‘别人’立言”。
五、言传身教中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于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人文性、思想性、移情性等特点,使得语文教师在塑造学生完善人格的过程中承担着更多、更重要的职责,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当尽量用自己丰富的情感和美丽的内心世界去诱发引导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认识自身人格发展中的能力。
教师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能否长存,是教师品行“润物细无声”的人格渗透,是学生在日后的坎坷生活路上及对人生价值取向时的逐渐领悟和倾心感佩,教师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生,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生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只有在摒弃追逐私利名誉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才能长久地树立自己的形象并且感染学生,净化他们的心灵。
六、拓展延伸中深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发展、人格的健全,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
教师在对课文拓展延伸时,首要的就是深挖教材、紧扣文本,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
而教材的价值取向,往往就联系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课程目标。
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设计拓展延伸:播放防震知识及一系列有关四川汶川大地震时感人照片,特别是关于地震中父母和儿女之间的感人照片。
正所谓“地震无情,人有情”,地震虽然带给人们无尽的灾难,但在灾难面前,我们不放弃不抛弃,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在一起。
无论是图片中的他们,还是课文中的这对父与子都是如此。
让学生在图片中认识地震,感受父母之爱,紧扣主题,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七、作业布置不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作业是:“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功课。
”作业的布置应该走向“以人为本”“发展为本”“协调发展”,在实现其他教学目标的同时,别忘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课程目标。
有些课文,课后可以布置学生写写“读后感”。
感中有悟,悟中有得,学生自然受到熏陶。
有些课文,课后尽量布置一些生活化作业。
课后作业应当是知识的发展和深化,是学习能力的改善,是掌握课堂知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