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一培训前准备(2学时)学习目标1. 了解学习的内容、过程、方法及需完成的作品;2. 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意义及作用;3. 形成初步的"教学设计方案"选题;4. 形成学习小组,体验学习过程,形成反思意识;学习成果1. 完成在线注册及在线分组;2. 建立培训班教师和学员通讯录;3. 建立个人培训作品文件夹;4. 完成教学设计方案初步选题;5. 填写培【时间】30分钟。
【方式】主讲教师讲解,全班研讨。
【目标】了解培训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培训课程的内容,明确预期的学习成果,熟悉管理考核平台和网络课程平台。
【资源】《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
1.学习依据整个学习过程及其作业选题是建立在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的,学习新课程标准有助于您策划本次学习的选题。
国家新课程标准网站(/ncs)2.培训方式与要求培训方式: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强调参与、强调活动、做中学、学习反思。
培训要求:参加全部培训,不缺勤;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全班研讨;认真完成每个模块的任务和作业;主动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认真参加过程性测评,客观公正地完成自评与互评。
您同意吗?是否提交理论导学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以一个具体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教学内容融入任务中,使学生围绕一个目标,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知识建构的过程。
任务驱动法具有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一般可分为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完成任务、总结评价等几个步骤。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运用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
它来源于法律和医学的教学活动,是学生与教师一起对来源于现实的典型案例和疑难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从中获得相关知识,并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及方法。
3.了解培训内容为达到培训目标,培训课程安排了10个模块的学习。
通过10个模块的学习,参加学习者将共同探究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的理念、方法、策略和经验,同时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
本课程要求在学习过程结束时提交学习成果——学习作品文件夹,作品文件夹中的作品电子文档涵盖各个模块的学习任务。
【时间】20分钟。
【方式】全班参与。
【目标】完成在线注册,熟悉管理平台。
【资源】甘肃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管理考核平台。
为完成注册需准备:* 能接入Internet 网络的计算机设备* 从主讲教师处获取班级ID号* 本人身份证号* 本人电子邮件地址* 本人联系电话(固定电话或手机)登录,进入到"甘肃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管理考核平台"的主界面,如图1-2-1。
在首次登录前,先进行"学员注册"。
请按管理平台提示进行填写并在下面的横线上将班级ID号、主讲教师名、用户名和密码记录下来,以备后续学习过程中在管理平台上进行过程性测评和填写调查问卷时需用。
班级ID号:主讲教师:用户名:密码:在线学习提示:在管理平台右上角有一个"培训社区",进入后可浏览到政策性文件和其它班级学员的培训感想、资料等,也可发表自己对本项目和参加培训学习的感想、建议、意见等。
在线注册提示:若注册遇到困难或问题时,请联系主讲教师或求助其他参加学习的学科教师,以便及时得到帮助。
用管理平台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进入到甘肃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管理平台,在自己所参加班级处点击"进入课程"按钮,进入到网络课程学习平台的主界面。
网络课程平台和培训课程同步,在线的学习活动都要在网络课程平台的支持下开展,网络课程平台不但支持教学活动而且可发布主讲教师公告,提供最新的学习资源(相关资料、案例、活动模板、其他资源)、学习流程、学习笔记、学习记录、展示自己作品与学习指导,是学习过程中相互交流和合作的平台。
体验学习平台:登录网络课程平台,浏览网页课程平台内容。
1.组成学习小组在主讲教师的安排下,学员自由选择,组成学习小组,选出小组长,每组5-6人。
并为各自的小组起一个有特色的组名。
组长按表建立小组通讯录。
提交话题作者回复/查看最后发布高瑞添加的话题高瑞0/0贾田田添加的话题贾田田0/2李红梅添加的话题李红梅0/0赵治邦添加的话题赵治邦0/0郑建平添加的话题郑建平0/0提交2.在管理平台记录分组各小组长将本小组通讯录提交主讲教师,由主讲教师利用管理平台上的分组功能将各小组成员进行分组,为各小组成员开展协作学习、过程性测评中的小组互评做好准备。
3.关于学习小组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习小组内学友间的协作学习非常重要,有很多学习内容需要通过小组活动来实现。
小组学习活动分两种形式:在线小组学习活动:小组长带领组员在线按要求进行学习、讨论、展示等等,直接把学习结果提交到学习平台。
线下小组学习活动:在没有网络环境的前提下,小组长带领组员按要求进行学习、讨论、展示等等,把学习结果记录在教材留出的学习笔记处。
时间】20分钟。
【方式】全班参与。
【目标】教师和学员之间增进了解,学员间加强沟通。
【资源】甘肃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管理考核平台。
在主讲教师的主持下建立班级通讯录并建立QQ群,请将QQ群号记录下来(),加入QQ群,以便在现在和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进行讨论、协作、交流等。
班级通讯录一般包括以下一些基本信息:______________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主讲(学科)教师培训班通讯录(班级QQ群:______________)思考: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能进行交流(E-mail、MSN、blog、wiki等)?2.阅读资料阅读《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附录1、附录2),并思考以下问题:与其他参加学习的学科教师在交流的过程中,请关注以下问题,并做记录:1.思考问题2001年我国开始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等等,同时开始对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进行新课程理念和方法的培训。
新课程给中小学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同时也给广大教师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相信每位老师在新课程培训中一定有很多收获,也有新课程教学的实践经验。
请认真阅读配套光盘中的"模块1 资源" --> "阅读材料"-->《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和《解读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等资料并思考下列问题:1 新课程体现了哪些主要理念?答:课程整合、信息化。
会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与其他课程整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运用新的基于问题或是任务驱动,激励学生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 新课程改革主要包括了哪些内容?与您有哪些直接关系?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④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 实施新课程的主要困难是什么?课时不够用,就是针对性不强,学生很难自己探究式学习。
2.理解教育技术的内涵教育技术是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3.阅读资料并讨论阅读配套光盘中的"模块1 资源" --> "阅读材料"-->《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和《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等资料,结合教育技术的定义思考:1 实施新课程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有何新要求?答:(1)、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方面来讲,新课程更注重学生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求知欲望,很多知识点都只是点到为止,需要学生课后自己去找答案。
(2)、对于如果是一开始接触的是老课程模式的学生来说,接受新课程可能要吃力些,因为课本似乎成了摆设,很多书上没有的知识考试还是要考。
这种情况下,对于老师来说首要任务就是做好其中的连接工作,让学生从老课程体系平稳过渡到新课程体系。
2 《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对教师专业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自己有何期望?答:(1)教师不仅要掌握所教的这门专业,还要掌握教育技术,但教育技术是随着时代变化很快的,对于老教师会有跟不上的感觉,因此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的期望是能组织比较多的培训,让我们对教育技术不太懂的老师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能够熟练的运用于课堂。
在教学实践中,每一位教师都有几节自己"十分在意"的教学实践课,现在请回想一下这些课的题目、教学内容及"十分在意"处和缺憾是什么?建议以此作为这次学习中"教学设计"的选题蓝本。
在配套光盘中的"模块1 资源" --> "作品集案例"中选择一个案例阅读,思考这些教学设计与自己的教学设计有什么区别?请您对所浏览的案例进行评价: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和教育技术的内涵,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和以往的教学设计,分析自己所在学校已有的条件和学习者特征,确定这次培训学习所要完成的教学设计选题,进一步思考如何完成在这个选题下的教学设计。
在小组内,将自己的教学设计选题设想及理由与其他学员分享,并征求他们的建议,记录他们的选题设想对自己的启发。
您教学设计选题的设想是:热机的学习,好多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我用动画的形式展示柴油机和汽油机的工作过程,尤其是四个冲程的工作,让后让学生总结柴油机和汽油机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