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艺术美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渗透初探

艺术美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渗透初探

收稿日期:2013-05-12项目基金:2012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研究课题(2012SZ014)阶段性研究成果第23卷第4期2013年8月梧州学院学报JOURNAL OF WUZHOU UNIVERSITYNo.4Vol.23Aug.2013艺术美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渗透初探胡献林(梧州学院团委,广西梧州543002)[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项科学性的工作,也是一项艺术性的实践活动。

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美学特性,挖掘美育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地渗透到艺术美育活动之中,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采取艺术化的形式,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艺术美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渗透[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35(2013)04-0094-05On the Inter-pervasion Between Artistic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forCollege StudentsHu Xianlin(Youth League Committee,Wuzhou University,Wuzhou 543002,China)Abstract: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is not only a scientific task but also an artistic practice.In the present new stage,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fully take the advantages of its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aesthetic functions so that the contents of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can be effectively blended with the activities of artistic and aes -thetic education.Therefore,by making use of artistic approach,the effectiveness of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 -dents will be largely improved.Key words:Artistic and aesthetic education;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Inter-pervasion一、艺术美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渗透的意义1.有利于深化艺术育人的思想内涵,确保艺术育人的正确方向教育部颁布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艺术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即都是从精神层面让大学生追求“真”、“善”、“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大学生辨别“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

在实现这一目的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更侧重于“晓之于理”的理性阐释,而艺术美育则更侧重于胡献林:艺术美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渗透初探“动之于情”的感性显现。

正如没有感性支撑下的理性必然陷入空洞,而没有理性指导下的感性必然走向盲目。

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美育的相互渗透,有利于深化艺术育人的思想内涵,确保艺术育人的正确方向。

新时期的高校艺术美育或者高校校园艺术活动,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确保艺术育人的正确方向。

2.有利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经历了“过程说”、“教育活动实践说”、“灌输说”、“精神生产说”、“政治教育说”、“阶级说”、“意识形态性说”、“多维体说”等发展阶段,主要围绕意识形态传播工具性本质和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目的性本质而展开。

艺术美育渗透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可以更容易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指向个体精神世界,唤起大学生美好的情绪体验,得到人格和精神上的升华。

而唤起美感本身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说过:“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2]这种按照“美的规律”来建设人本身的理念正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考量,鲜明地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倡导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3.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美育相互渗透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针对当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平常向学生灌输了过多的概念性的东西,缺少生动的、有针对性的内容,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等不足,艺术美育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推向前台,寓教于乐。

借助各种艺术表现形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尤其注重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细致入微,拉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大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距离,从而引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关注和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产生对认知对象的高度体认同。

在艺术美的享受中,由于当代大学生自愿、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现校园艺术文化活动的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统一,从而极大地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性和实效性。

4.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艺术美育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手段,将思想政治教育抽象的内容融于艺术美育形象的美感之中。

艺术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艺术美育通过美的规律,使人产生共鸣,促进人格美的升华。

所以它最能以“情”感人,以“情”育人,激发人们以极大的热情和乐趣去追求真善美,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则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人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美育相互渗透,能够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有利于增强人的思想觉悟、美化人的心灵,从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基本要求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二、艺术美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渗透的现实境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

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

”[3]当前,在全社会和各高等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冲击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付出成本不匹配,这既影响了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又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积极性。

不可否认,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很多,然而,单一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趣味性、生动性和艺术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美育不能形成交集,有时甚至南辕北辙,是导致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不高的另一重要原因。

从艺术美育视角来看,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艺术美育形式的渗透长期以来,由于主客观原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灌输式、被动式、一般式、单一式、封闭式等倾向,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过于简单,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现形式过于单一,导致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涵和功能,也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改革后的“05方案”设置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四门课程。

“05方案”实施以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表明,历经几次改革后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在体系上相对完善,但存在知识点较多、单调而时间却有限的现实问题,导致高校政治理论课往往采取灌输方式,即使是采取专题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或其他教学方法的也只是换汤不换药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特别是在国际国内多元化社会思潮冲击下,由于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单调且很多内容重复的特点,极大弱化了当今“90后”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使是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推进,高校政治理论课内容也随之与时俱进,但由于教学形式的单一化,导致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因而学生不易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使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而之所以凸显教学形式过于单一,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艺术美育形式的渗透,没有充分发挥艺术美育的重要作用。

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仍然采取照本宣科的学习模式,不但收效甚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因此,应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用音乐、舞蹈、绘画、文学、电影等艺术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得原本枯燥的教学活动变得生动化、艺术化,这样才能将大学生想政治教育寓于艺术教育之中,从而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2.艺术美育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引导艺术美育,是通过各种艺术美的形式和内容所进行的审美教育,其本质在于教育者通过音乐、舞蹈、绘画、文学、电影等艺术形式对受教育者进行艺术的感化,来提升人的素质、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品格。

艺术美育的本质表明,艺术美育不仅要通过艺术形象美直接给人以美感教育,而且要善于发掘形象所包含的内在美的意蕴,从而引导受教育者展开联想,去获取更多更全面的审美享受。

大学生既是接受美育教育的主体,又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因此,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艺术美育理应成为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