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伟大进程中的企业道德沦丧关键词:中国企业企业道德道德沦丧腐败价值观滔滔江潮,风云莫测,群雄竞帆,只争一时。
当代世界风云变幻,各国为求发展,可谓各出奇招,特别是商业领域,各国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挣扎求存,占据市场份额。
然而,在激烈的竞争中,总有些参与者不遵守游戏规则,使用不正当甚至非法的手段击败对手,壮大自己。
细观这样一个大环境下的中国,坠入道德沦丧之深渊的企业比比皆是,并且引起了市场的巨大反响。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刻思考:究竟道德沦丧该归咎与谁?中国企业的路该怎样走下去?一、中国企业的曲折发展可以说,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是中国经济崛起的主要时期。
中国经济社会,从严扫“资本主义的尾巴”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几代中央领导人,抓准时间,不断探索。
历经30年风雨,终于摸出一条适合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
而在这之前,国民又经历了多少,无从计数。
回归商界,改革初期的中国,百废俱兴,国营企业虽然经过整合,但经营管理权集于政府,政企不分的现象很严重,其发展仍然过于缓慢;民营企业虽然早已出现,但由于这种因素,不成大气;由于当时的中国还没有真正打开国门,外资进入中国困难重重。
而当中央政府为经济大局头痛不已的时候,民间已有一些“春江水暖鸭先知”的人们。
他们站在这浑浊的时代拐点上,以一种长远的目光,看到了中国商业未来的曙光。
正是民间涌现的这些志存高远,或者说是被这个时代逼出来的小人物,造就了日后中国商业的繁荣昌盛,当然,也不免掺杂着一些负面影响。
二、影响中国企业发展的因素权利由集中到下放1978年以前的中国经济是怎样的呢?一个很好的比喻是:全国的企业就像一个个车间,国务院总理相当于厂长,计划委员会则是一个调度室,计划点菜,财政拨款,银行数钱。
显然这是一条严密的计划生态链,它在一个高度集中、全面封闭的体系内运行[1]。
中央对企业的控制到了一个让企业窒息的地步。
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的呼吁书《请给我们松绑》掀起了全国扩大企业经营者权力的风潮并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
不可否认政府的决定做得对了,并且抓准了时机。
农村的改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城市的改革亦步亦趋。
体制的改革影响重大,所以是必须的,也应当是谨慎的。
当时,珠海、深圳等特区的发展势头良好,其他有一定商业基础的沿海地区蠢蠢欲动。
在这个时候国务院推行《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决定》和《厂长经理责任制》,是顺应民心,也是顺应时代潮流。
这样一个决定,为日后的自由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空间。
利润的诱惑中国商业自改革开始就诞生过无数个奇迹:出身低微的人成了身拥百万资产的企业家;游走海外的人回归国门,出资回报家乡;贫困小区摇身一变成了经济巨头。
虽说生在社会主义国家,但人们对金钱的追求从未停止过。
企业对利润的追求更甚于此。
社会发展着,人们对物质生活的欲望也在一步步扩大。
企业本身就是为了追求利润而存在的,且不论一个企业的始创人建立企业的因由,如果这个企业能够立足于激烈的竞争中,它绝对离不开对利润的追求,因为这是驱使它们不断向前的原始动力。
国外经济体制的感染从1978年开始,中国就开展技术引进战略,同时,在国外商人的建议下,开始尝试合资经营项目。
后来,这种合作方式得到了广泛的利用。
中外合资的项目多不胜数。
从最开始的汽车行业,如德国大众,到现在的各行各业,都可以找到中外合资的项目:云南滇红制药有限公司、可口可乐等,都是很成功的例子。
不过最成功的还是要数德国大众了。
德国大众选择与一汽和上海汽车合作,是因为这两家公司是在我实力较强的汽车公司,合作前景比较光明,而时间也证明了大众的选择是正确的,虽然经历了种种困难,大众汽车的确在中国这块土地生存下来了,并且年销量达到50万辆[2]。
而可口可乐公司,从1979年的限区域销售(当时可口可乐公司获批合作协议,但仅限在中国涉外饭店、旅游商店出售)到今天,中国成为可口可乐的全球第五大市场,其利润可想而知。
这一切,都与中国愿意打开国门封闭的枷锁,接纳外国企业经营经验密切相关的。
小人物在历史的潮流中,闪耀着一颗又一颗的企业之星——年广久、宗庆年、鲁冠球、柳传志、任正非,张瑞敏,等等。
在他们身上,都有一段艰辛创业史的印记。
谁会想到,这些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会成为中国商业界的传奇?谁会想到,他们的企业,支撑其中国企业发展的天空?谁会想到,他们将与中国经济的发展共同进退?他们的创业史,就是中国企业发展的映射。
就以柳传志为例,作为联想集团的领导人,柳传志带领着联想创造了中国企业的一个奇迹——国内最大的计算机企业,并于2005年完成对IBM的PC部门的收购项目,标志着联想成为全球个人电脑市场的领先者。
而在此之前,柳传志仅仅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一名工程技术员。
那些小人物们,怀着鸿鹄之志,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与失败,由小做起,由无做起,见证了中国企业的崛起。
而当这些小人物成为人人称羡的大企业家后,无数的人们便以他们为目标,汲汲追求自己的金钱梦想。
三、中国企业的道德沦丧企业的价值观近年来中国市场上出现的一桩桩企业丑闻,显示了中国企业的道德的丧失。
达芬奇家具造假事件引起社会对洋品牌思考,国工商联家具装饰业商会橱柜专业委员会会长、衣柜专业委员会执行会长姚良松表示,“达芬奇家具造假事件”充分暴露了行业内部分不法企业为牟取暴利,而完全无视消费者的权益、欺骗消费者的行为,也让消费者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家居业存在的某些陷阱,开始变得理性消费起来,看重质量而不再过于看重“洋品牌”[3]。
其实不止家具业,国内很多企业都存在为牟取暴利而不顾消费者权益的情况。
这些企业以利为首,完全没有企业道德可言,企业的价值观于他们来说形同虚设。
反观那些始终站稳脚步并不断发展的企业,大多是有自己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并始终坚持不渝的。
阿里巴巴创始人之一马云所说:“阿里巴巴的六脉神剑就是阿里巴巴的价值观:诚信、敬业、激情、拥抱变化、团队合作、客户第一。
”一个企业只有坚持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价值观,才有了一个不倒的支撑点。
然而,企业的价值观正一步步的流失。
双汇瘦肉精事件暴露出的是什么?第一,是养猪行业的规范严重不达标。
添加瘦肉精的生猪竟然可以通过质量检查而进入市场,那些检查人员的检查质量非常值得怀疑。
另外,根据业内人士的透露,那些质检人员有收受贿赂的嫌疑。
第二,是双汇集团的价值观和态度问题。
尽管事件爆发之后,双汇发出道歉信,但信里面所说“声明称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是双汇集团下属子公司,对此事给消费者带来的困扰,双汇集团深表歉意。
”对于那些受害的消费者来说,岂是一句道歉能弥补他们受到的伤害的呢?此外,据媒体透露,消费者向双汇索赔的方法也很复杂。
至此,双汇的企业形象在消费者的心目中走向滑坡,其市场份额很快被它的竞争者抢去。
这个时候,双汇企业坚持的所谓“诚信立企,德行天下”就显得极为讽刺了。
如果双汇真的能确实践行“诚信立企”的话,或许就不会失去它的市场份额,得不偿失了。
质量关虽然中国正努力与世界接轨,很多方面中国的确有了明显的成就。
但是,中国商品的质量问题一直受到怀疑与指责,很多企业爆出的丑闻都是与质量安全问题有关的。
2008年的三鹿婴幼儿奶粉问题在国内掀起轩然大波,食品安全问题一时间受到了高度的关注。
全国敲起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警钟。
“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一个个吓人触目惊心的名词出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企业的诚信度与责任感。
有评论曾这样说:河南双汇没有倒下,股市复牌了,央视黄金档的广告也全新“亮相”了,截止到目前,尚未看到集团企业有人为此买单、尚未看到监管部门开出像样的罚单;锦湖轮胎一边信誓旦旦祭出召回计划,却一边给用户设置高高的召回门槛,至今更未见相关部门对其进行处罚。
正是由于社会的“宽容”,正是由于消费者的善良,正是由于治乱没有用重典,正是由于以付出不足九牛一毛的代价就可以轻易换取巨额利润,那些企业们才敢一而再再而三地以身试法,不断挑战道德的底线,并最终突破道德底线,沦丧了最起码最基本的道德,制造了一起起骇人听闻、触目惊心的安全事件!社会的“宽容”,只会让那些没有道德的企业更加疯狂、更加变本加厉。
中国现在步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经济就要用市场的手段来治理市场、用市场的手段来维护市场秩序[4]。
腐败问题腐败问题到今天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政治问题了,它涉及的包括了某些政府部门、企业内部、企业公关等。
可以这样说,其实腐败从来就不曾在历史上消失过。
就改革开放以来说起,初期的国家计划经济下,除了国企以外的企业,生产经营可以说是处处受到限制的,于是,“倒爷”就应运而生。
说他们是神通广大,其实也不过是腐败的官商勾结。
而官商勾结一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障碍。
对于上面所说的双汇事件,错的不仅仅是双汇集团本身,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的不完善也难辞其咎,为什么双汇集团出了这么严重的质量问题,没有被追究法律责任呢?其中的官商博弈我们无法深究,但作为一个消费者,法律是保护我们权益的武器,但在此关头,法律却不能为我们向侵犯我们权益的企业追究责任,这里就显露出我国法律制定与执行的缺陷了。
四、企业道德沦丧对中国商业的影响信用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对企业的外在形象很重要。
一个有着良好信用的企业,对于与消费者、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关系有积极的影响。
近年来的各种企业丑闻,不但让消费者对企业失去信心,更让外商望而却步,这让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脚步困难重重。
首先,某些国家甚至对中国产品的进口提高门槛。
如一些西欧国家对其进口家具的环保标准,导致某些企业的产品出现出口产品和内销产品的双重标准。
产品的质量标准是我国出口商品的“硬伤”。
因为由于过去几十年我国对经济发展的政策原因,与商品密切相关的环境、生态问题等没有受到很高的关注,可以说,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是以中国的环境破坏为代价的。
而当中国肆意利用自然资源以发展经济时,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关注环境问题,不断地研究实施保护环境的政策了,国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企业的责任感也在一步步增强。
而国内的企业,不但没有很好地承担其保护环境的义务,有些企业甚至为了追逐利润而不惜破坏环境,最终必然自食其果。
另外,随着国内消费者对物质享受的要求越来越高,出口企业的双重标准为企业招来不少指责的眼光。
虽然说,提高出口产品的标准可以应对西方国家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但是,国内的消费品的质量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消费者的人身权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
物价上涨、房价飙升等等问题,都离不开企业在其中的操纵。
想想,如果一个企业到了为利益而不惜抛开道德标准,其所作所为对消费者的影响是可言而知的。
对于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中国如果不能建立一个良好的商业秩序,未来的发展举步维艰。
中国商业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基础上的,没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厚积百年的商业基础,如果要赶上西方国家的发展,绝对不能操之过急,企业的道德沦丧便是对金钱狂热追求的环境下催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