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 反应热及热化学方程式书写 吴伟PPT

高三 反应热及热化学方程式书写 吴伟PPT

C、 CH4 ( g )+2 O2 ( g ) = CO2 ( g ) + 2 H2O ( l ) ΔH = -890 kJ/mol
D、 1/2CH4 ( g )+O2 ( g ) = 1/2CO2 ( g ) + H2O ( l ) ΔH = -890 kJ/mol
判断热化学方程式正误
(09 全国)已知在 1×105 Pa、298 K 条件下,2 mol 氢气燃烧生
判断热化学方程式正误
0.5 mol CH4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时,放出445
kJ的热量。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C )
A、 2CH4 ( g )+4O2 ( g ) = 2CO2 ( g ) + 4H2O ( l ) ΔH = + 890 kJ/mol
B、 CH4 +2 O2 = CO2 + H2O ΔH = -890 kJ/mol
(1)放热反应
(2)吸热反应
形成原因 焓变
物质能量:E(反应
物)__>__E(生成物)
ΔH_<___0
物质能量:E(反应物)__<__E(生成物) ΔH__>__0
①大多数化合反应; ②大多数置换反应; 常见反应 ③中和反应; ④燃烧反应; ⑤爆炸反应等
①大多数分解反应;
②水解反应;
③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 ④C与CO2的反应; ⑤C与H2O(g)的反应等
从化学能的角度看:
E E ∆H= (生成物的总能量)- (反应物的总能量)
从键能的角度看:
∆H=
E E (反应物的总键能)- (生应物的总键能)
练一 练
2.判断热化学方程式正误的一般思路
1、 (2012·江苏,4)某反应的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图中 E1 表示正反应的活化能,E2 表示逆反应的活化能)。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答案 C
(2)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④⑤ 。
【巩固练习】
1.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填“√”或“×”) (1)水的电离是吸热过程,故水的电离是吸热反应( ) (2)雪熔化时温度降低,说明雪熔化是吸热反应( ) (3)C(石墨,s)===C(金刚石,s) ΔH>0,说明石墨比金
刚石稳定( ) (4)2H2O(l)===2H2(g)+O2(g)的焓变 ΔH>0( ) (5)所有的燃烧反应都是放热反应,所以不需要加热就
kJ/mol( )
4.N2(g)+3H2(g) 变相同( )
2NH3(g)的正逆两向的焓
【巩固练习】
2.(1)1 mol CO 气体完全燃烧生成 CO2 气体,放出 283 kJ 的热量,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C_O__(_g_)_+__1__/_2_O__2(_g_)_=__=_=_C__O_2_(_g_)__Δ_H__=___-__2。83 kJ/mol
3.化学反应 N2+3H2
高温、高压 催化剂
2NH3 的能量变化如下
图所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 ) 答案 A
A.N2(g)+3H2(g)===2NH3(l)
B.N2(g)+3H2(g)===2NH3(g) C.12N2(g)+32H2(g)===NH3(l) D.12N2(g)+32H2(g)===NH3(g)
成 SiO2 和液态 H2O。已知室温下 2 g SiH4 自燃放出热量
89.2 kJ。SiH4 自燃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4)NO2 和 CO 反应生成 CO2
和 NO 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图,
请写出 NO2 和 CO 反应的
热化学方程式:

解析 (1)23 g NO2 的物质的量为 0.5 mol,则生成 2 mol NO2 吸收的热量为 67.8 kJ。吸热反应 ΔH 为正值,故反应的热化学 方程式为 N2(g)+2O2(g)===2NO2(g) ΔH=+67.8 kJ·mol-1。 (2)18 g 葡萄糖的物质的量为 0.1 mol,故 1 mol 葡萄糖燃烧生成 CO2 和液态水放出 2 804 kJ 的热量,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6H12O6(s)+6O2(g)===6H2O(l)+6CO2(g) ΔH=-2 804 kJ·mol-1。 (3)2 g SiH4 自燃放出热量 89.2 kJ,1 mol SiH4 自燃放出热量 1 427.2 kJ,故热化学方程式为 SiH4(g)+2O2(g)===SiO2(s)+ 2H2O(l) ΔH=-1 427.2 kJ·mol-1。 (4)由图可知放出能量:ΔE=368 kJ·mol-1-134 kJ·mol-1= 234 kJ·mol-1。 (5)用(1)式-(2)式即可得目标方程式。
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及判断要点:
(1)配平方程式; 固体—s; 液体—l ; (2)标好状态; 气体—g;溶液—aq. (3)△H写“+”、“-”; (4)△H写单位 “KJ/mol”; (5)△H数值对应配平系数。
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或说法是否正确?(用“√” 或“×”)
1.2NO2==O2+2NO ΔH=+116.2 kJ/mol( ) 2.500 ℃、30 MPa 下,将 0.5 mol N2 和 1.5 mol H2
解析 B 中生成物水应为气态,B 错。
H2 燃烧放热(ΔH 为负值), 则 H2O 分解必为吸热反应(ΔH 为正值), A 正确,C、D 错。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用“√”或“×”)
1.太阳能集热器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 2.加入催化剂,改变反应的途径,ΔH 也随之改 变( ) 3.反应的 ΔH>0 表明反应过程中吸收能量,体系 的能量提高了( ) 4.生成物的总焓小于反应物的总焓时,反应的 ΔH<0( )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1、当1mol气态H2与1mol气态Cl2反应生成2mol 气态HCl,放出184.6KJ的热量。 2、2molCu(s)与适量O2(g)反应生成CuO(s),放 出314kJ热量。 3、12g C与H2O(g)反应生成水煤气,需要吸收 131.5kJ的热量。 4、14g CO在氧气中燃烧,放出 33. 6kJ热量。 5、1g 硫粉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放出 9.36kJ热量。
B.2 mol C(s)与足量 O2(g)反应生成 CO2(g), 放出的热量大于 221 kJ
C.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2C(s)+O2(g)===2CO(g) ΔH=-221 kJ
D.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 CO 分子中化学键形成时所释放的 总能量与 O2 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的差
5、[2010·北京理综,26(2)]在微生物作用的条件下,NH+4 经过 两步反应被氧化成 NO-3 。两步反应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如下:
①第一步反应是 放热 反应(选填“放热”或“吸热”),判断 依据是ΔH=-273 kJ·mol-1<0(或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 物总能量) 。 ②1 mol NH4+(aq)全部氧化成 NO- 3 (aq)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NH+ 4 (aq)+2O2(g)===2H+(aq)+NO- 3 (aq)+H2O(l) ΔH=-346 kJ·mol-1 。
ΔH=2(a-b-c) kJ·mol-1 ΔH=2(b-a) kJ·mol-1 ΔH=(b+c-a) kJ·mol-1
ΔH=(a+b) kJ·mol-1
练一 练
4.反应 2C+O2===2CO 的能量变化如图。
B 下列说法正确的( )
A.12 g C(s)与一定量 O2(g)反应生成 14 g CO(g), 放出的热量为 110.5 kJ
=CO(g) ΔH=-a kJ/mol( )
(5)因为 2SO2+O2 2SO3 所以可燃物 S 燃烧的稳 定氧化物为 SO3( )
(6)沼气是一种清洁能源,并且属于可再生能源( ) (7)我国目前最主要的能源是煤炭,煤炭属于化石燃料,
是不可再生能源( ) (8)H2 是一种绿色能源,来源丰富( )
6.依据事实,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1)适量的 N2 和 O2 完全反应,每生成 23 g NO2 吸收 16.95 kJ
热量。N2 与 O2 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2)18 g 葡萄糖与适量 O2 反应,生成 CO2 和液态水,放出
280.4 kJ 热量。葡萄糖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3)SiH4 是一种无色气体,遇到空气能发生爆炸性自燃,生
能进行( ) (6)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一定不能
发生反应( ) (7)已知 S(l)+O2(g)===SO2(g) ΔH=-293.23 kJ/mol,
则 S(s)+O2(g)===SO2(g)反应放出的热量大于 293.23 kJ/mol ( ) (8)物理变化过程中,也可能有热量的变化( )
置于密闭的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 NH3(g),放热 19.3 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N2(g)+3H2(g) kJ·mol-1 ( )
2NH3(g) ΔH =-38.6
3.已知 H2(g)+12O2(g)==H2O(l) ΔH=—a kJ/mol,
则 2H2O(l)=2H2(g)+O2(g)的 ΔH=+2a
1.下列反应:①NaOH+HCl===NaCl+H2O,②Zn+
H2SO4===ZnSO4

H2↑

③2Fe

3Cl2
点燃 =====
2FeCl3

④CaCO3=高==温==CaO+CO2↑,⑤Ba(OH)2+2NH4Cl===BaCl2
+2NH3↑+2H2O。 (1)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①②③ 。
一、能量图示
活化能
活化能
放热反应Βιβλιοθήκη 吸热反应E反应物>E生成物
E反应物<E生成物
【关键提醒】
(1)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物的活化能,但不影响反应焓变△H。 (2)比较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对稳定性,能量越低越稳定。 (3)同一物质的三态能量高低为H(g)>H(l)>H(s)。 (4)放热还是吸热与加热无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