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原理的科学性与现实性
学生:XXX
(XX学院XX级XXXX班,学号XXXXXX)
摘要:“两个必然”是指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这一理论是马克思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得出的基本结论。
马克思主义指出,资本主义虽然代替封建主义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但是,资本主义社会也仅仅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特定的阶段,所以资本主义必然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无法克服的,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废除私有制,代之以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是资本主义自身的客观经济规律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两个必然”核心科学性客观性
当代资本主义的种种新变化也不能最终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继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总结工人运动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证明了社会主义不是什么幻想家的主观臆造,而是资本主义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把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一、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原理的科学性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哪里
自然科学是用来解释自然的,社会科学是用来解释社会的,自然和社会都是客观存在的,能把客观规律近似地描述出来就是科学,人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中应用自然科学实现了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的目的,这样的自然科学就为大家所公认,而在人们认识和改造社会中,由于社会本身是人构成的,由于利益关系的不同,在社会改造中利益被剥夺的阶级就不会承认改造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是真理、是科学,反而会把一些宗教迷信说成是真理,把一些伪理论、伪科学说成理论、科学,反动阶级永远不会承认社会科学真理,社会真理总在进步阶级
手里,所谓真理有阶级性,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说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永远不会得到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的承认的,但人民会承认他,越来越多的大多数人都会承认他。
(二)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在哪里“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马克思公正地承认、高度地评价了资本主义创造丰富社会财富,促进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历史进步性。
“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马克思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得出的基本结论。
马克思一生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最伟大贡献,就在于他揭示并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此前,社会主义作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一直处在空想社会主义阶段。
19世纪30-40年代,由于机器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暴露,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在欧洲登上了历史舞台。
这就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提供了客观条件和历史依据。
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在继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总结工人运动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证明了社会主义不是什么幻想家的主观臆造,而是资本主义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把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于1859年1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
他指出:在人类历史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决不会”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它纠正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1848-1849年欧洲革命时提出的一些不正确想法,指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和艰巨的历史过程,从而为“两个必然”奠定了更加科学的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原理的现实性
马克思“两个必然”的论断根源于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的必然性。
资本主义一方面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又使生产资料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形成了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总根源。
资本主义是在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三次革命”恰恰说明了这一点,第一次产业革命与股份资本对私有制的扬弃,第二次科技革命与垄断资本下资本社会化和
管理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第三次科技革命与国家垄断资本下资本占有形式、运行机制及分配关系的进一步社会化。
当代资本主义的演变并没有根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从以下三点可以看出:第一,以所有制实现形式为内容的生产关系的调节,无法摆脱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局限性;第二,以加强国家干预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运行机制的调节,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第三,以福利国家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分配关系的调节,不能真正解决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当代资本主义的演变全面地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作了准备。
垄断特别是国家垄断使资本主义生产走向最全面的社会化,这是社会主义的最重要的物质准备,并且国家垄断为社会主义准备着社会化的管理机构。
而且,国家垄断成为使资本变为社会财产的过渡点。
然而,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历史过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能力尚未穷尽,当代资本主义暂时不会退出历史舞台,并且,资本主义又是一个庞大的世界体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又因为,社会主义本身还是一个年轻的制度,所以它的完善和巩固更需要一个历史的过程。
三、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基本原理的科学性与现实性的分析
纵观马克思的全部社会主义思想,他对“两个必然”的揭示,主要从以下四个角度展开:
(一)从唯物史观角度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了一切社会形态无不带有历史的必然性和暂时性,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二)从阶级斗争角度
运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学说,考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史,得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结论。
(三)从剩余价值规律角度
运用剩余价值学说,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揭开资产阶级剥削的秘密,证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立必然导致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胜利。
(四)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角度
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过程,指出资本主
义生产的自然过程必然否定资本主义自身,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被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
四、结束语
“两个必然”是指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运用唯物史观对整个人类社会、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
他们认为,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历史上任何社会形态的产生和消亡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因此都具有暂时的性质。
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但是,资本主义社会也仅仅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特定的阶段。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日益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便日益尖锐起来,最终导致大规模、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使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无法克服的。
最终结果就是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也是资本主义自身的客观经济规律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J].《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第1卷:页码37~85
[2] 列宁.《国家与革命》[J].《列宁选集》,1995年,第3卷:页码24~67
[3]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J].《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第2卷:页码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