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辨析判断题1.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2.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
3.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1、错:理由: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外部联系,事物的现象是纷繁复杂。
有些现象于本质是一致的,通常做真象,有些现象与本质很不一致,一般称为假象,假象同真象一样具有客观性。
2、错理由:因为亲眼所见的事物是属于感性认识,原因就在于客观事物是非常复杂的。
只有通过科学思维方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达到对本质的认识。
3、错理由:伴随计算机网络建立与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仍然是社会关系。
计算机网络的关系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一种。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此,社会矛盾越多,社会发展自然就越快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3.“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1、错误。
(2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但是,社会发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3分)2、错误。
(2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但是,任何真理总是客观的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3分)3、错误。
(2分)该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观点,其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分)1.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2.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3.心外无物。
1、错误。
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都是客观的。
2、正确。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着共性。
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错误。
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唯心主义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2.“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3.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1、错理由:唯心主义哲学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
2错理由:偶然性则事物联系中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向,科学研究正是通过偶然现象研究其中的必然规律。
3、错文化是人与人之间和交往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它具有维护和巩固特定的社会制度,以及调控和运转的功能。
但不能由此把它夸大为文化决定论。
1.“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2.事物的量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3.实践标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4.社会上层建筑就是社会政治结构。
1、正确。
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改变物质的存在形态。
2、错误。
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量。
3、正确。
坚持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4、错误。
社会上层建筑与社会政治结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人是机器。
2有用就是真理。
3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4社会意识形式与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回事。
1错误。
(2)这是典型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没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人是有着复杂联系的生命有机体。
(3分)2错误。
(2分)这是实用主义者的真理观,是主观真理论。
真理是客观的。
(3分)3错误。
(2分)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
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
(3分)4错误。
(2分)社会意识形式是系统的、定型的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形态也叫思想的上层建筑,是社会意识形式中与经济基础关系较密切的那一部分,包括除了逻辑学、语言学、思维科学之外的所有人文社会科学。
(3分)1.零碎的、偶然的现象不反映事物的本质2.真理具有相对性,所以真理是多元的3.“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l、错误。
(2分)现象与本质是相互联系的:一是本质是现象的根据,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形态;二是任何本质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
三是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4分)2、错误。
(2分)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但是真理总是客观的,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真理的一元论。
(4分)3、正确。
(2)社会文化结构具有相对独立性。
文化结构的变化发展与经济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有时会落后于经济结构,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有时会预见经济结构未来的发展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4分)1.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2.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
3.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1.错误。
(2分)理由:偶然性是和必然性相对应的哲学范畴。
必然性是由内部根本矛盾决定的事物发展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因素决定的事物发展的不确定趋势。
二者辩证联系,不可分割。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面形式,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必然性通过无数偶然事件为自己开辟道路并得以实现。
科学探索的任务是通过反复试验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即通过大量偶然性发现必然性。
偶然性是科学活动中的“机遇”,对科学发现有着重要作用,把偶然性看作科学的敌人就无法认识必然性,实际上也就是取消了科学。
(4分)2.错误。
(2分)理由:亲眼所见的,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
必须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加以分析,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判断真假,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论,在实际生活中容易产生荒谬的判断。
(4分)3.错误。
(2分)理由: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
网络是人们的一种交往工具,它会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
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4分)1、人的意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
3、大多数人承认的一定是真理。
1、判断:命题正确。
(2分)(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人脑的属性和机能,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
(1分)(2)意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无论是感性的形式还是理性的形式都是主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即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所以,人的意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一命题是正确的。
(2分)2、判断:命题错误。
(2分)理由:(1)唯物辩证法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
(1分)(2)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和根本原因,因此,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与前途。
(3)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原因,因此,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所以,该命题是片面的。
(1分)3、判断:命题错误。
(2分)理由:(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分)(2)真理具有客观性。
一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即社会实践是客观的。
(1分)(3)“大多数人承认的一定是真理”这一命题属于主观真理论,它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所以,该命题是错误的。
(1分)1.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假象是主观的,与本质无关。
3.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关系。
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2分)(1)实践是人与动物的本能的存在方式的根本区别。
(1分)(2)实践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1分)(3)实践是人的本质形成的基础。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实践则是人的社会主义关系形成的基础,所以人的本质归根结底是由实践决定的,正因为如此,实践才是人的存在方式。
(1分)2、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2分)假象是从反面歪曲的表现本质的现象。
(1分)同真象一样,具有客观性。
它与人们的感知过程中产生的错觉不同。
错觉是主观的,假象是客观的。
(1分)本质与现象之间并不是并列的关系。
本质是现象存在的根据,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归根到底是依赖于本质的。
(1分)3、这个论断是正确的。
(2分)人不是脱离社会实践、现实生活的孤立的个体,更不是仅仅具有自然生命的个体。
(1分)自然界只能赋予人以肉体存在,却不能赋予人的不同地位和价值,只有社会生活才决定人的现实本质。
(1分)因此,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在于它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
(1分)1.未有竹椅之前,先有竹椅的一般。
2.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3.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4.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1、错误。
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2、错误。
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
偶然性也是科学研究的对象。
3、错误。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不可能产生。
4、错误。
该命题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
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
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将能完全代替人脑。
2.辩证的否定就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3.偶然性的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性。
1.错误。
(2分) (1)这种观点抹煞了人脑和电子计算机的本质区别,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是机械论的观点。
(1分)(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在某些方面可以超过人脑的功能,但是电子计算机却不能完全代替人脑。
因为人脑是活的有机体,电子计算机是人的智慧结晶,是死的机械装置,电子计算机是人制造的,受人的支配。
(1分)(3)人脑本身及人的思维能力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的意识具有创造性,因此电子计算机永远不可能代替人脑。
(1分)2.正确。
(2分)(1)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进行的自我否定,而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1分)(2)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
其一,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的。
没有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就没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就没有发展。
其二,否定是联系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