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灸法

灸法


艾炷规格
小炷---麦粒大 中炷---半截枣核大 大炷---半截橄榄大
标准艾炷 艾炷底直径 0.8cm 炷 高 1cm 重 量 0.1g 燃烧时间3~5分钟
艾炷制作方法
1.手工制作
2.艾柱器制作
艾条
即用桑皮纸包裹艾绒卷成圆筒形的艾卷。
①纯艾条 ②药艾条 常用药艾条、太乙针、雷火针
隔盐灸(续)
临床应用: 作用:回阳、救逆、固脱 适应症:
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和脱 证等 。
隔附子灸
以附子片或附子药饼作间隔物。

定穴 附子片、饼(直径3cm,厚0.3cm-0.3cm, 穿孔) 大艾炷 点燃至尽 除灰烬反复5~10 壮,以肌肤内温热、皮肤红晕为度
作:
隔附子饼灸
回旋灸
距离相对固定,左右或旋转
(二)实按灸
太乙针灸: 雷火针灸: 操作 :燃着,用七层布或数层纸包 裹,趁热按。 主治:风寒湿痹、痿证和虚寒证。
实按灸

四、温针灸——针柄上加艾条或艾绒
温灸器灸
第二节 艾灸法的临床应用
艾灸法作用特点: ● 温热透达腧穴深部,和艾叶芳香温通药性的 综合效应。 ●经脉陷下、阴阳皆虚,络脉坚紧者为宜 ●可治针刺或中药疗效不显者 ●主要用于寒证 《素问· 异法方宜论》: “藏寒生满病,其治 宜灸焫。”
隔蒜灸 (续)
临床应用: 作用:消肿、拔毒、散结、止痛 适应症:
痈、疽、疮、疖之未溃者,肺痨、腹中积 块及蛇蝎毒虫所伤等。
隔盐灸
又称:神阙灸。只适于脐部。 操作:食盐填敷脐部臵艾炷点燃 大中艾炷 点燃至尽除灰烬灼痛 时换炷,反复(5~9壮)
适应证: ──寒邪入里 所致腹痛、吐泻、中风脱 证及各种寒厥、大汗亡阳 之证。
艾灸法适应范围(续2)
7.防病保健 ——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 常用保健穴:
多用关元 气海 命门 足三里
病例
甲戍夏,员外熊可山公,患痢兼吐血不止, 身热咳嗽,绕脐一块痛至死,脉气将危绝。 众医云:不可治矣。工部正郎隗月潭公素 善,迎予视其脉虽危绝,而胸尚暖,脐中 一块高起如拳打,是日不宜针刺,不得已, 急针气海,更灸至五十壮而苏,其块即散, 痛即止。后治痢,痢愈,治嗽血,以次调 理得痊。 ——《针灸 大成》
隔附子灸(续)
临床应用: 作用:温肾壮阳 适应症: 各种阳虚证,如阳痿、早泄、遗精、 疮疡久溃不敛等 。
三、艾条灸法
● 艾条灸: 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穴位 或患处施灸的一种方法。
悬起灸 实按灸
(一)悬起灸 温和灸:
雀啄灸:
回旋灸:
温和灸
距皮肤2~3cm,灸10-15min

雀啄灸
上下移动 如鸟雀啄食
培训部 海吉英
第一节 艾灸法
• 灸法的概念: • 灸——灼、烧之意。灸法,古称灸焫
• 灸法——用艾绒或药物为主要灸材,点燃
后放臵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和熏熨. 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温通气血、扶正 祛邪,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灸法的特点
与毫针的刺激方式不同、治疗作用相互补 充:
《灵枢》“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医学入门》: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 灸之。
直接灸即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 灸前可先在施灸部位涂以蒜汁或少 量凡士林,使艾炷易于粘附。根据 用灸火烧灼皮肤程度的不同,又分 为无瘢痕灸和瘢痕灸。
灸法的防病保健作用
《扁鹊心书》:人于无病之时,常灸关 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 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扁鹊心书》:保命全形,灼艾第一。
艾叶的性能与特点(续)
《孟子 离娄篇》: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多用陈艾。 (新与旧不同)
为什么要用陈久的艾绒施灸?
陈艾──燃烧慢,火力温和,烟少,燃烧后 艾灰不易脱落 新艾──含挥发油,燃烧快,烟雾大,艾灰 易脱落,灼伤皮肤
(二)艾绒制品 艾炷
以艾炷施灸时,所燃烧的圆锥体 艾绒团。
艾炷灸施灸以壮数计,燃烧 一枚艾炷即为一壮。
《医说》: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典型病例 余某某,女,46岁,职工,于2005年2月21日就诊。 主诉:右肩背部疼痛2年,加剧3天。患者诉2年前受寒 后出现右肩背部疼痛不适,经中药内服(药方不详) 及针刺治疗,症状有所好转,但时有复发。三天前因 沐浴受凉,致右肩背部疼痛加重,活动时加剧,经针 刺治疗,疗效不明显。 症见:右肩部及右肩胛区肌肉强硬酸痛,有广泛性压 痛,活动时疼痛加剧,在右肩胛天宗穴附近可触及条 索样结节改变,局部喜热恶寒,舌质淡红,苔白腻, 脉弦细滑。
施灸前对患者说明施灸要求 操作时严肃认真,专心致志 瘢痕灸者,征得患者同意;防感染。
◆取穴准,灸穴勿过多,热力充足,火力 均匀,勿乱灸暴灸。 ◆晕灸---按晕针处理方法处理。 ◆防止艾火烧伤衣物、被褥等 。
灸法补泻
《灵枢、背俞》“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 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来也。” ★艾灸的补法: 艾炷点燃臵穴位,不吹其火,待其徐徐燃尽自灭,火 力缓慢温和,灸治的时间较长,壮数可多,灸毕一炷 用手指按一下施灸穴位,以使真气聚而不散; ★艾灸的泻法: 艾炷点燃臵穴位,用口速吹旺其火,使其快燃,火力 较猛,快燃速灭,当患者感觉局部灼痛时,即迅速更 换艾炷再灸,灸治时间较短,壮数较少,灸毕不按其 穴,即开其穴,促使邪气消散。
灸法——用艾绒或药物为主要灸材,点燃 后放臵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和熏 熨.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温通气血、 扶正祛邪,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据查考,“壮”有三层含义: 一是因灸法有强壮身体之功,故以壮 为施灸的单位。 二是《说文》中:壮可能是“灼”字 的语转。 三是壮有以壮年人为标准的意思。
艾灸法适应范围
1.温经通络 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致的风寒湿痹、 痛经、经闭、寒疝、腹痛。 2.祛风解表、温中散寒 风寒外袭之表证,脾胃寒盛的呕吐、胃 痛、泄泻。 3.温肾健脾 脾肾阳虚之久泄、久痢、遗尿、阳痿、 早泄。
艾灸法适应范围(续1)
4.回阳固脱 阳气虚脱之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 微欲绝。 5.益气升阳 气虚下陷之内脏下垂、阴 挺、脱肛、崩漏日久不愈等。 6.消瘀散结、拔毒泄热 疮疡、痈疽初 起,疖肿未化脓者;瘰疬及疮疡损后 久不愈合者。
灸量
★灸量取用原则 灸量-----灸法达到的温热程度 1、艾炷、壮数 艾炷:大小和壮数 炷小量小,炷大、火势大、壮数多则 量大。 艾条、温灸器:时间、熨灸的次数。 2、疗程 疗程长灸量大-----慢性病 疗程短灸量小-----急性病
★灸量灵活掌握的方法
1.施灸方法 直接灸:小炷、中炷;间接灸:中炷、大炷 2.体质和年龄 青壮年、男性,初病、体实者,宜大炷、 多壮; 久病、体虚者,宜小炷、少壮。 3.施灸部位 头面、胸背:艾炷不宜大而多; 腰背腹部,肌肉丰厚处:可用大炷、多壮。 四肢末端,皮肉浅薄而多筋骨处:宜少灸。 4.病情
一、艾灸材料:
(一)艾叶与艾绒
艾:我国各地均有
生长,古时以蕲州产 者为佳,故有“蕲艾” 之称。
《本草纲目》:艾 叶能灸百病.
艾叶的性能与特点
艾叶----气味芳香,味辛,微苦,性温热,具纯阳之性。
♧便于搓捏成大小不同的艾炷,易于燃烧。
♧热力温和,能穿透皮肤,直达组织深层。 ♧产地广,价格低廉。 《本草从新》: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 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以之 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备急千金要方· 灸例》曰:“头面目咽, 灸之最欲生、少;手臂四肢,灸之欲须小、 熟,亦不宜多;胸、背、腹,灸之尤宜大、 熟;其腰脊欲须少、生。” 《外台秘要》曰:“凡灸有生、熟,候人 盛衰及老小也。衰老者少灸,盛壮强实者 多灸。 “生”:少灸 “熟”:多灸
第三节 灯火灸 药线灸 药笔灸
二、艾炷灸法
瘢痕灸 直接灸
无瘢痕灸
艾炷灸
间接灸 隔姜灸 隔蒜灸 隔盐灸 隔附子饼灸
(一)直接灸:明灸、着肤灸
(一)直接灸(续)
1、 瘢痕灸
(化脓灸)
2、无瘢痕灸
(非化脓灸)
(二)间接灸
(隔物灸、间隔灸)
隔姜灸
操 作 : 定 穴 — 生 姜 片 ( 0.2-0.5cm 穿
孔)—大中艾炷—点燃至尽—除灰烬—— 反复 5-10 壮至皮肤潮红(其间更换姜片)
诊断:
寒湿型背肌筋膜炎。探查大椎、肩井、 风门、天宗穴喜热,采用 艾卷温和灸 疗法,
治疗:
取穴:大椎、肩井、风门、天宗,每穴 施灸30分钟,每日两次,治疗5天后,疼 痛症状消失,局部无压痛反应,条索样 结节消失,活动正常,舌质淡红,苔薄 白,脉平。
艾灸法注意事项
★体位选择和施灸顺序 1.体位选择: §医生----正确取穴,方便操作 §患者----坚持施灸治疗全过程 2.施灸顺序 §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背部,后腹部; §先头部,后四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 §特殊情况
施灸程度:
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隔姜灸(续)
临床应用: 作用:温中、祛寒、止呕、解表 适应症:
感冒、呕吐、腹痛、泄泻、遗精、阳痿、 早泄、不孕、痛经、面瘫及风寒湿痹等。
隔蒜灸
操作:定穴-独头蒜(0.2-0.5cm 穿孔)—大、中
艾炷—点燃至尽-除灰烬—每穴每次宜灸足7壮, 以灸处泛红为度 (其间更换大蒜)
★施灸禁忌及注意事项
◆禁灸病症: 无论外感或阴虚内热证,凡脉象数疾者禁灸; 高热、抽搐或极度衰竭、形瘦骨弱者 补充:压灸法 ◆禁灸部位: §心脏虚里处、大血管处、皮薄肌少筋肉积聚 部位 §孕妇下腹部、及腰骶部 §睾丸、乳头、阴部 §颜面部不宜着肤灸,关节活动处不能瘢痕灸。
1、禁忌症
2.注意事项
◆施术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