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句逻辑关系及语义重心分析一、非因果类复句的逻辑事理关系的表达规律(一)并列复句及其表达规律并列复句包含两种逻辑事理关系,一种是并列关系式,另一种是对比关系式。
1、并列关系式并列关系式的复句的几个分句分别叙述彼此相关的几件事,或一件事的几个方面、相关的几种情况。
几个分句的意思没有主次先后之分。
其使用的关联词语如“又、也、既……又……、一边……一边……、一面……一面……”等。
这种关系在一般的阅读理解训练中是常见的关系式,对于句子中心意思的概括要注意到其表达的特点:其中意思不偏重于任何一个分句,在理解其意思时,要全面概括各个分句的意思,既不能缩小原句表达的意义范围,也不能扩大原句表达的意义范围。
例如:①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
第①句根据其并列的逻辑事理关系,应概括为“上云层的厚薄象征着阴晴两种不同的天气”。
第②句则应概括为“描写这年轻人的年龄及穿着打扮”。
2、对比关系式对比关系式的复句两个分句说明一正一反两种情况,肯定某一事物而否定另一事物,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其中一个分句的意思。
其使用的关联词语如“是……不是……、……而不……、不是……而是……”,其表达为先肯定后否定或否定后否定两种情况。
在具体应用时,先肯定后否定的句子其突出的中心意思在否定的分句上,先否定后肯定的句子突出的中心意思则在肯定的分句上。
例如:③作为一个三好学生,应该在各个方面都表现优秀,而不应该犯这样低级的错误。
④在内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
第③句说话人的意图明显在于对这个三好学生的批评,对比关系中突出后一分句的意思,前一分句是作为比较突出后一分句而存在的,其中心意思应概括为“这个学生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
第④句则是先否定后肯定的句子,其中心意思应概括为“王昭君是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
(二)承接复句及其表达规律承接复句包括三种承接关系:时间上的承接关系、空间上的承接关系和逻辑事理上的承接关系。
1、时间上的承接关系这类承接关系反映连续动作或连续发生的事件,可不用关联词语,也可用表时间先后的关联词语,如“再、就、便、接着、于是、又、才、起初、最后、一……就……”等。
时间上的承接关系往往表现一个事件的先后过程,在理解上,必须概括出全过程的所有环节,不可遗漏。
例:①狗来了,这可怜的动物摇显然着尾巴,大概是和人一样表示微笑吧!它好奇地把湿滑的鼻子放在开盖的得水瓶口上。
它惊恐地向后一跳,并冲着我尖叫着,发出一种责备的声音。
在理解这一段叙述性的话时,对于主要意思的概括,要抓住过程的三个重要环节,重点是抓住几个重要的动词:①“来”“摇尾巴”,②“闻香水”,③“惊恐地跳开”。
由此概括其中心意思:这段文字写狗走过来闻到香水味,很惊恐地跳开去。
然后根据前后承接关系的前因后果分析作者的表达意图:狗很不喜欢香水。
(原文主题是讽刺一些读者不喜欢高雅作品,反而喜爱一些低俗的作品)承接关系的分析在小说阅读的情节分析中十分重要,小说的情节结构,实际就是一种承接关系的语言结构。
对于情节过程的准确把握,是分析人物,归纳主题的基本方法。
2、空间上的承接关系空间上的承接关系的各个分句依次反映在一定空间内存在的事物。
一般不用关联词语,用方位词起承接作用。
往往按照由表及里(或由内到外)、由远及近(或由近到远)、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的次序一一写出存在的事物。
在理解这类关系的句子内容时,同并列关系式一样,要依次概括出各个方位存在的事物,不能遗漏。
例:②走进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围屏。
这个空间承接关系的复句就是按照一定的次序反映大殿所摆放的物品的,概括这句话的中心意思,要将全部物品涵盖,不能遗漏。
因此,应当概括为:大殿里依次摆放着朱漆方台、金漆雕龙宝座和雕龙围屏。
3、逻辑事理上的承接关系这类关系的复句分句间的先后顺序实际包含时间先后和前因后果的关系,但又不同于单纯的因果关系。
也不使用关联词语。
例:③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连续起来的思索。
这就是一个逻辑事理上的承接关系的复句,在“部署、决心、判断、侦察和思索”四个方面有时间上的承接关系,也有前因后果的承接关系,反映的是一个因果的过程,而不是用原因来证明结果。
理解这样的复句,必须完整反映这个因果的过程,因和果都是重要的。
这句话的中心意思应概括为:侦察和思索是正确判断的基础,正确判断是正确决心的基础,正确决心是是正确部署的基础。
(三)递进复句及其表达规律递进复句后一分句的意思比前一分句的意思进一层,一般要使用关联词语。
主要有四种递进的方式。
1、“不但……而且……”式这是典型的递进复句,前一分句关联词语还可使用“不仅、不光、不只、不单”等,对第一分句的意思作不完全的否定,提示前一分句的意思是肯定的、正确的,后一分句表达的意思要进一层。
后一分句的关联词语还可用“并且”。
根据这类复句的组合关系,可以看出,说话人对于两个分句的意思都是肯定的,但更偏重于表达后一分句的意思,起着突出强调后一分句意思的作用。
这类复句常用于文章段落之间的过渡,往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前一分句是对上一段落的中心意思概括,后一分句是下一段落的中心意思的总提。
例:①哥白尼发表了地动学说,不但带来了天文学的革命,而且开辟了各门科学向前迈进的新时代。
②这本书不仅总结了清代学术研究的成就,而且对学风问题谈了一些很有益的见解。
这类复句的中心意思概括要根据语言环境和理解的角度来概括。
单纯理解其内容要点,要将两个分句的意思都概括进去,比如第①一句就概括为“哥白尼发表地动学说带来了天文学革命和开辟了各门学科的新时代”。
但如果在承上启下的情况下,对于开启段的中心内容的概括,则只抓后一分句“突出了哥白尼地动力学说开辟了各门科学的新时代”。
第②句的理解也是同样的道理。
2、“……而且……”式这种形式的递进复句只在后一分句使用关联词语,还可使用“并且、还、又、甚至、以至、更是、更加、尤其是”等。
由于前一分句不用关联词语,作者对第一分句的意思完全肯定,因此,其递进语气相比“不但……而且……”式要弱一些。
在概括中心意思时,大多情况下应将两个分句的意思全部概括,不能仅偏重于后一分句。
例:③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
④青年人永远朝着愉快的事情想,女人们尤其容易忘记那些不愉快。
第③句是对天气的描写,两个分句均天气很热,后一分句用特例来突出热的程度。
概括时不能仅抓后一分句。
第④句中后一分句中的“女人们”是特指“青年人”中的“女人们”,其中心意也要两面兼顾,概括为“青年女人们喜欢想愉快的事,忘记不愉快的事”。
3、“尚且……更(何况)……”式这类递进复句前一分句提出一个明显事例,后一分句在程度、范围上进一层做出推论,并与前一事物比较。
在表达上这类复句往往突出后一分句的意思,中心意思的概括要抓住后一分句。
例:⑤我阅读唐诗、宋词尚且有困难,诗经、楚辞就更看不懂了。
⑥秋天尚且这么热,夏天就可想而知了。
第⑤句的中心意思是“我看不懂诗经楚辞”。
第⑥句的中心意思是“夏天更热”。
4、“不但不……反而……”式这类递进复句说明一个事实,并用关联词语加以否定,后一分句逆向递进,对于这类复句的理解,表达重心在后一分句。
⑦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⑧他不但不感谢同志们对他的帮助,反而以怨报德。
第⑦句的中心意思是“母亲给我许多慰勉”;第⑧句的中心意思则是批评他“以怨报德”。
递进关系的复句常常有倒置的情况,将进一层的意思先说。
出现此种情况时其表达目的在于突出进一层的意思。
如:⑨别人都这样看,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意见。
这句话的中心意思在于强调“大家都这样看”。
(四)选择复句及其表达规律选择复句每个分句表示一种可能性,分句间的关系是选择关系。
选择复句有三种关系式。
1、取舍关系式取舍关系式的选择复句表达说话人对两种可能性主观上是有所取舍的。
包括两种方式:取前舍后:常用关联词语是“宁可……也不……、宁愿……也不……”等;取后舍前:常用关联词语是“与其……不如……、与其……毋宁……、与其说……不如说……”等。
①宁可将可做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决不将速写的材料拉成小说。
②他宁愿自己多做一些,也不把工作推给别人。
第①②句都是取前舍后的选择复句,但说话人的表达目的重心在后一分句上,强调后一分句的意思。
第①句的中心意思是“不将速写的材料拉长”,第②句中心意思在于“不推诿工作”。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句话,其中心意思也在于“不苟且偷生”这一面。
③与其碌碌无为地混这一生,不如壮烈地去死!④这责任与其让李自成来负,毋宁是应该让卖友的丞相牛金星来负。
第③④句都是取后舍前的选择复句,说话人的表达目的重心在第二分句上,第③句突出“壮烈地去死”这个意思,第④句的中心则是“这个责任应该由牛金星来负”。
2、非取舍关系式这类选择复句说话人主观上不作取舍,又可分为两种关系。
(1)相容关系,表示两种可能性可以同时存在。
使用关联词语“或者、也许……也许……”等。
作者的表达意图为两种可能性均可,在理解时应同并列关系式复句一样,各个分句的意思要综合概括,但要注意到其表达的语气要比并列关系式弱,对事物的陈述是不确定的。
例: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雨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
⑥她们心里也许有些后悔,不该这么冒冒失失走来,也许有些怨恨那些走远了的人。
这两句话在理解说话人的意图时就应综合思考,第⑤句的中心意思应是“南极有暴风雨之家和风极这两个别称”,不能只取其中一个。
第⑥句的中心则是“她们有些后悔,也有些怨恨”。
(2)不相容关系,表示两种可能性互相排斥,不能并存。
使用关联词语“要么……要么……、不是……就是……”,有时也用“或者……或者……”。
这类选择复句的理解要根据语境来揣摩作者的意图,原句中作者的虽然只是提出了两种可能性,但是,在语境中作者是对两种不相容的可能性有倾向的。
例:⑦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⑧要么被困难吓倒,要么拿出勇气来战胜困难。
根据这两句话的语境,第⑦句显然是两种可能性中倾向于第一种“在沉默中爆发”;第⑧句则明显倾向“拿出勇气来战胜困难”。
这就是作者运用这种句子的表达意图,是句子的中心意思所在。
3、疑问形式的选择复句⑨她是从四婶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第⑨句是疑问形式的选择复句,这是表示对两种可能性的猜测、估计。
其中心意思无偏重,要将两种可能性全部涵盖,但要注意到其语气的表达:祥林嫂成为乞丐的时间有两种可能:一是从四婶家出去以后,一是到卫老婆子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