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生物技术第3章 自测题及答案

农业生物技术第3章 自测题及答案

第三章自测题
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
2. 碳源:
3. 氮源:
4. 天然培养基:
5. 半合成培养基:
6. 合成培养基:
7. 合成培养基:
8.分离:
9. 纯化:
10. 菌种保藏:
二、填空题
1.微生物特征为、、、、。

2.微生物简单归类主要分为、。

3.1969年,魏塔克(Whittaker)首先提出了五界系统,后经我国学者丰富为六界,分别是、、、、、。

4.真菌分类采用安斯沃思(Ainsworth,1971)系统,分为和,而真菌门又分为、、、、。

5.一般细菌个体的基本形态可分为、、。

6.放线菌菌丝体分为、、三部分。

7.酵母菌的个体类似细菌,大多数为单细胞,一般、、,有些菌体能互相连接并延长成菌丝体,称。

8.微生物的生长需要、、、、五大营养成分。

9.根据微生物所需的营养和能源的不同,将微生物分为、、、四种营养类型。

10.培养基按选用营养物质的来源不同,将培养基分为、、。

11.按照培养基的形态又可将培养基分别调制成、、三种不同形式。

三、简答题
1.微生物命名法则是什么?
2.优势菌的分离思路是什么?
3.简述土壤中细菌分离技术路线。

4.简述土壤样品采样方法。

5.土壤中细菌分离的注意事项。

6.简述明胶颗粒保藏技术操作步骤。

7.简述菌种复壮技术路线。

8.简述摇瓶培养技术路线。

9.发酵罐液体深层培养技术路线。

10.简述菌体农药生产的工艺路线。

11.简述菌体肥料生产的工艺路线。

第三章自测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答案:
1.微生物:微生物是指大量的、极其多样的、不借助显微镜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类群的总称,通常包括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原核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以及具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原生动物和单细胞藻类。

2.碳源:凡能供给微生物碳素营养的物质
3.氮源:凡能供给微生物氮素营养的物质
4.生长因子:凡是微生物生长所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质
5.天然培养基:利用天然的动植物组织、器官以及它们的抽提物等为原料制成的培养基,称为天然培养基
6.半合成培养基:由成分已知的化学药品和成分复杂的天然物质混合组成的培养基,称半合成培养基
7.合成培养基:完全利用已知成分和数量的化学药品配制成的培养基,称为合成培养基
8.分离:将特定的微生物个体从群体中或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的技术叫作分离
9.纯化:在特定环境中只让一种来自同一祖先的微生物群体生存的技术叫作纯化
10.菌种保藏: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菌种的保持,即保持其存活和不受污染;二是
菌种的贮存,使其在相当长期内维持稳定的遗传潜力,两者缺一不可。

二、填空题答案:
1.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分布广,种类多;生长繁殖快,代谢能力强;易发生变异2.具细胞结构的微生物、非细胞结构的微生物
3.病毒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
4.真菌门、黏菌门、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半知菌亚门
5.球状、杆状和螺旋状
6.基内菌丝(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
7.球形、卵形、圆柱形、假菌丝
8.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
9.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化能异养型
10.天然培养基、半合成培养基、合成培养基
11.液体、固体、半固体培养基
三、简答题答案
1.微生物的命名目前采用林奈双名法,其规则如下:双名法由两个拉丁单词组成,既一个属名(在前)和一个种名(形容词)在后,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一般小写,用斜体表示。

而其后的命名人的姓一律用正体字。

在生产实践中,当一个菌种未进行鉴定以前往往用微生物菌株的名称。

2.对于微生物区系群体中在数量上占据优势的微生物而言,一般采用以下思路:细菌和单细胞微生物可以进行稀释,从而使得每一个细胞繁殖形成单菌落,进行分离;而丝状真菌可以进行孢子稀释,进而繁殖形成单菌落,在菌落还没产生孢子前,将平板上的单菌落挑出,进而纯化的思路
3.查资料、定方案→采样→样品预处理→分离→纯化→鉴定→性能测定4.采集土壤样品时,按统计学观点取样,确定取样点。

在选好适当取样地点后,用小铲子除去表土,用采集器取离地面5~15cm处的土约10g,盛入清洁的牛皮纸袋或塑料袋中,扎好,标记,记录采样时间、地点、环境条件等,以备查考。

5.采集来的样品应及时进行分离,不能立刻分离的应放于4℃冰箱中保存,保存时间不得超过24h。

土样浸提液水浴温度不可高于75℃,时间不得少于10min。

6.1)活化待保藏的菌种的活化与斜面菌种保藏法一致。

2)菌悬液制备将活化后的菌种接种于斜面,培养,选择优良的试管菌种制备菌悬液。

在试管斜面上加入无菌水,使之覆盖整个斜面,再用无菌接种环轻轻刮下菌苔,将菌苔悬浮液倒入事先灭菌的三角瓶中(内装灭菌玻璃珠),振荡打散,制备成菌悬液备用。

3)明胶颗粒制备将2%明胶溶液灭菌,待冷却至45℃,即不烫手背为宜。

将菌悬液倒入明胶溶液,摇匀,用无菌滴管吸取,溶液,滴至事先备好的无菌石蜡平板上,待凝固后形成明胶颗粒。

4)硅胶管准备将硅胶颗粒和玻璃棉放入培养皿在160℃下干热灭菌2~3h,取出放入无菌操作台上,打开皿盖冷却,冷却后,将硅胶颗粒用无菌镊子转入无菌试管中,大约占试管的三分之一体积,再在硅胶颗粒上面铺上玻璃棉,制成硅胶管。

5)保藏及定期检查将明胶颗粒放入硅胶管的玻璃棉,再将硅胶管管口用石蜡封好。

4℃低温保藏。

定期检查保存菌种管的情况。

7.待复壮的菌种→活化→菌悬液制备→涂布平板→菌落形态鉴别→选种保藏→生产性状测定→选优保藏
8.斜面菌种→活化→摇瓶接种→振荡培养→收获
9.斜面菌种→活化→摇瓶种子培养→发酵罐接种→发酵与控制→放罐→收获。

10.保藏的菌种→活化→摇瓶种子培养→种子罐培养→主发酵罐培养→压滤→粉碎→成品→检测→入仓或出售
11.保藏的菌种→活化→摇瓶种子培养→种子罐培养→主发酵罐培养→检测
泥炭→干燥、粉碎、灭菌→制成吸附剂→吸附菌液→拌种→成品→检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