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督教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基督教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基督教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随堂感悟
“原罪”
在我的心中,基督教是一个陌生而神秘的宗教,因为身边没有信仰这个得亲人朋友,而自己本身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工科生,所以对这些都是特别模糊。

也许仅有的印象就是闲暇时看的各种欧美电影或者电视剧,总会有一些镜头或者语言是关于耶稣基督的。

所以这学期选择了这门课,应该是打开了我对基督教认识的大门,让我一窥这个中奥秘。

第一节课中,我从老师那里听到了“原罪”这个词,觉得很有意思。

原罪说,即基督宗教中认为任何人天生即是有罪的,他们的罪先天地来自其祖先——亚当与夏娃。

亚当与夏娃在伊甸园中违逆上帝出于爱的命令,偷吃禁果,想要脱离造物主而获得自己的智慧,从此与上帝的生命源头隔绝,致使罪恶与魔鬼纒身,而病痛与死亡则为必然的结局。

后世人皆为两人后裔,生而难免犯同样的罪,走上灭亡之路。

在基督宗教看来,每个人身上都会有原罪的表现,就算是圣人也不可避免。

而我们这样的凡人就自是不必说了!原罪存在于内心的隐秘之处,而释放原罪的一个很大因素就是我们都存在某种心性,当某种外力恰好作用于这种心性,每个人都会在瞬间丧失理智,显露出罪性,沦为疯子。

“有一种爱我们还很陌生”
《有一种爱我们还很陌生》是余虹老师在《南方周末》上刊登的一篇文章。

这堂课老师就这篇文章展开了演说。

从马加爵,到赵承熙再到最近的复旦投毒案,我们看到的是两国人对类似事件截然不同的态度。

“33”与“32”,我们看似只是缺少了那简单的“1”。

“爱”究竟是应该以亲疏敌我区分,还是以善恶是非区分?或者是另一种超越了所有世俗之爱的偏爱与选择的“爱”呢?很显然,我们是缺少这种不以亲疏敌我、义与不义、善恶是非的区分为前提和条件,爱人如己,爱义人也爱不义的人,爱善人也爱恶人的“大爱”。

“这是一种来自基督启示并在长期的信仰实践中培育起来的神圣之爱。

”余虹在他的文章中讲到。

这节课让我认识到,基督教并不是一种盲目尊崇上帝的宗教,它教人向善,爱人如己,
摒除人性之恶。

千百年来,它依然散发着魅力光辉。

“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这节课是从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电影《空中监狱》拉开序幕。

片中八年前,自游骑兵部队受训完毕的卡麦伦坡(尼古拉斯·凯奇饰)为了保护刚怀孕的妻子免于小混混的骚扰,导致过失杀人被判了8年徒刑。

在狱中表现良好的他,终于在女儿八岁生日当天获得假释,卡麦伦坡希望能亲自将生日礼物送到女儿手中,因此要求典狱官让他登上空中监狱,以节省乘车往返的时间。

但这趟空中监狱正巧搭载一批全美最残暴凶狠的犯人,准备运送到另一个新落成的监狱去。

美国的联邦探员(约翰·库萨克饰)为这趟危险任务准备许久。

没想到飞机飞上天没多久,罪犯首领外号“病毒”的葛森(约翰麦可维奇饰)就策动其他同伙,夺下飞机。

联邦调查局在无路可退下,决定打下这架飞机。

影片中,空中监狱中最大的坏蛋“食人魔”是唯一幸免于难的人。

这或许是因为他在最后选择相信上帝,抛弃罪恶的自己,同时也获得了上帝的宽恕。

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不在乎的“罪”的大小。

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In God, people is equal.这句话出自十八世纪的英国年轻议员威廉威伯福斯( William Wilberforce),他年仅21岁就被选为下议院议员,一生致力于废除黑奴议题,提案遭遇多次失败仍不气馁;他成功统合了分裂的势力,不畏与当权者保守势力抗衡。

在他多年努力下,最后英国国会终于在 1807 年通过废除奴隶交易的草案。

当时,整个下议院的议员都有黑奴,并且为英国带来巨大的财富。

在上帝面前,没有一个人比另一个人高贵。

不管你有多高贵,人人都需要为自己的罪接受审判,没有一个好人,只有罪人。

另外,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被造的,大家都很尊贵,没有一个不是按照上帝的形象被造的。

所以,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关于康德墓志铭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历久弥新,一个是我们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

他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


道德准则与头顶的星空这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始终新鲜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

星星之于夜空,就如崇高的道德准则于世俗,格外耀眼,
灿烂,所以最能震撼人的心灵。

对于康德本人,这句话的作用是,它表达了他内心的想法。

对于他人,这句话的作用是,它唤醒麻木的,不再感动的内心,让这些心能够想起如何感动,想起什么是美好的。

其实康德哲学体系正是这个宏伟、壮丽的十字架。

横轴是自然律,纵轴是道德律。

对于我们中国人,这个十字架是个亲切的。

二三千年的中国哲学智慧可以用四个汉字来概括:“敬天爱人”。

这也是个十字架,同康德的十字架是一回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他的墓志铭中我也读到了敬畏的重要性。

人活着不能随心所欲,而要心有所惧。

南宋大学者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

”即是告诫人们,人生在世,应当常存敬畏之心。

所谓敬畏之心,就是指人类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所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

怀有这种心理,它能让人懂得自警与自省,它还有助于人规范与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

不仅如此,它还具有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形成和谐关系的作用。

而一个基督徒,对自己的信仰的敬虔,对上帝存有敬畏之心,是最基本的方式,也是作为一个基督徒最重要的标志。

圣经的预言性
圣经的预言性是我认为最神奇的地方,这样一个让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让我惊奇不已。

何谓“预言”?预言即未发生的事能够说出来。

例如:我预言我家的母鸡明天下午五时会生下一枚鸡蛋,果然到了时间真的生下了一枚蛋,这样我就算一位预言家了。

可能是因为时间很短所以我能预言,但圣经的预言往往是上百年或千年,而且详细至百分之百的应验。

不能不让人惊奇。

圣经是一本充满预言的书,单单预言耶稣第一次来到世界的预言就有300多次,而且全部已经应验。

说道耶稣再来的预言,旧约由200多处,新约有318次,加起来有500多处。

我们可以说圣经是一本全世界最敢冒险的书,因为只要有一部分的预言不应验或者不准确,圣经就被推翻了。

通过有关科学家通过数学统计等方法我们知道圣经中的预言应验的概率是极其微小的。

从圣经预言应验的不可能性及渺茫,我们看出圣经绝对不是人的作品,如果不是人的作品,那我们只得接受它不是一本普通的书,乃是神所启示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