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灯》公开课课件
作者说自己每天都在日记里检讨自己所犯的错误,期盼 2、什么是记叙文中的议论?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纯粹的人 ,是为了说明那个时代是文化荒 芜的年代,压抑个性的年代。 作者在演讲中,着重写了两部文学经典在“文化大革命” 那个鄙视知识、限制阅读的文化荒凉的时代中给自己的影响, 紧扣了“文学是灯”这个题目。
•
我问这位韩国友人,金基昌先生在韩国究 竟有多高的地位多高的知名度,他说和齐白石 在中国差不多。谈话间我和父亲及这位朋友正 坐在出租车上,我于是试探地问出租车司机是 否知道画家金基昌,司机回答说金基昌先生吗? 那么有名的画家,哪个韩国人不知道呢。又说 他弟弟也很有名,住在平壤。当我告诉他住在 平壤的金基万是我父亲的朋友时,这位司机显 得意外而又惊喜。他把我们送至目的地后,特 意从车上下来,向我父亲深深鞠了个躬说,因 为您本人就是艺术家,又是我们的大画家的朋 友,我向您致意。应该说,这位普通司机和七 十年代朝鲜电影里所提供的韩国人形象是那样 的不同。
2、什么是记叙文中的议论?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样说是要说明从世俗的意义上讲,文学一直就
不在社会生活的中心,尤其是在今天,信息的爆炸把 文学“挤压到一个稍显尴尬的角落”,这反映出当代 社会的一种状况。
作者在文中说:“文学其实一直就不在社会生 活的中心。”试整合文章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 话的理解。
感同身受
• 感:感激;身:亲身。心里很感激,就 象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 • 清· 孙龙尾 《轰天雷》第二回:“再者北 山在京,万事求二兄代为照顾,感同身 受。” • “说一句老套的话,你如果能给我解决 三分之一,我真是‘感同身受’呢!” (叶圣陶《感同身受》)
结合语境,品味下面的句子:
“文学应该是光亮的,如灯,照亮人性之美。”(第4节末)
答:作者在农村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无一不体现 2、什么是记叙文中的议论?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人性之美,正如文学作品所要反映出来的一样, 也是作者日后对文学的态度的一种肯定,用作者的 话说“那些醇厚的活生生的感同身受却成为了我生 活和文学永恒不变的底色,那里有一种对人生深沉 的体贴,有一种凛然的情义”对作者以后在文学发 展的道路上有很大帮助。
•
• • • •
现在我把时间再向前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我的少年 时代,中国的大门还没有向世界打开,多数中国人对当代韩国 和韩国人所知甚少。作为一个少年的我,对于韩国的了解也仅 仅来自当时朝鲜的一些电影。那时中国人习惯称朝鲜民主主义 人民共和国为北朝鲜,称大韩民国为南韩。南韩当然联系着李 承晚“匪帮”,而李承晚“匪帮”背后是“万恶的麦克阿瑟”。 在我的少年时代,一提起韩国,首先会想起某些朝鲜电影里的 韩国“特务”形象。比如当时有一部名叫《看不见的战线》的 朝鲜电影,影片中一位化装成教师模样的韩国越境特务手拿一 本书,和朝鲜的暗藏特务对接头暗号: 问:你拿的是什么书? 答:歌曲集。 问:什么歌曲? 答:《阿里郎》。
2、作者说在青少年时期曾经有两本书对她产生了深 刻的影响,为什么? 因为这两本书让作者第一次真正领略到了文学的魅力。 (1)它的丰富的想象力和不同寻常的思考,照亮 了她精神深 处的幽暗之地,给了她身心的沉稳和力气。使她在那个文化荒 凉的时代认识到人的自身价值,并敢于去追求个体的独特价值。 (2)为她当时狭窄的灰色生活 开启 了一个秘密而有趣味,但又 不可与人言的空间。给她带来了人生的趣味,使她敢于打破种 种约束,去追求人的本质,去做一个真正的人。
理解文章标题
• “文学是灯”既是文章的标题又是全 文的线索,将“我”作为一个文学的 阅读者和创作者两个不同的人生阶段 的文学经历贯穿起来。
•【总结】
1. 通读全文,简要概括课文每一部分的内容。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回忆作者的文学阅读。
第二部分(3~4):从文学与生活、与人的关系入手说明文学 的本质。 第三部分(5~6):正面论述“文学是灯”。 第四部分(7~8):对“文学是灯”的进一步深化。 第五部分(9):再次重申对文学传统、对在我们之前就亮着 的灯要谦逊,同时进一步说明文学之灯的光亮是永恒的,文学 之美是永远无法抵达的,这正是文学不朽的魅力。
连云港生物工程中等专业学校
20131219
铁凝:
(1957年—)当代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 会主席, 主要著作有:《玫瑰园》《无雨之城》 《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 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300余万字。 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 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根据小说 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 春片最高奖;电影《红衣少女》获1985年中国电影 “金鸡奖”“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部分作品译成 英、法、德、日、俄、丹麦、西班牙等文字。亦有小 说在香港和台湾出版。
怎样理解“这就是在我的青春期文学给我的恩 泽和‘打击’,这‘打击’具有一种宝贵和难忘的 重量,它沉入我的心底,既甜蜜又酣畅。”这句话?
(第2节末)
在那样的时代环境中,在青春期能读到一部两部经 典是十分幸运的事,它让人体会到文学真正的魅力。所 谓的“打击”其实是文学带来的陌生感,它开启了一个 未知的想象的世界。
•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特别是一九八八年汉城 奥运会之后,中国人对今天的韩国有了新鲜而 又具体的感知,这感知远不再是朝鲜电影中的 戏剧化脸谱。韩国高速增长的经济,和由此带 来的文明、发达,特别是这个民族对艺术不同 寻常的尊敬和爱,给我的印象尤其深刻。二 ○○三年在首尔时,某位韩鲜著名画家,上世纪五十 年代在中国留学时,成为当时也是大学生的我 父亲的好友。
文学是灯
铁凝 在首届东亚文学论坛的演讲
——东西文学的经典与我的文学经历
2008年9月30日
很高兴在秋天这样一个收获的季节来到首尔,参加 韩日中东亚文学论坛。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文学是 灯——东西文学的经典与我的文学经历》。 • 这是我第四次访问韩国,第一次是在一九九八年, 距今已经十年。之后的两次分别是二○○二年和二○○ 三年。前三次的访问和文学并无关系,因为我父亲在首 尔举办个人画展,主办方也邀请了我作为陪同前往。不 用准备演讲,也不必以作家身份和媒体见面回答问题, 这使我的心情很放松,也使我得以更自然、更近切地体 味首尔的美丽和雪岳山的神奇。而我学会的第一句韩文 就是在飞机上听到的广播:“汉城到了!” •
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突出文学作品 2 、什么是记叙文中的议论?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对人性的影响。古语有云:人性本善。只是人性 之美处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中,不知觉 的被湮没。文学作品恰如一盏明灯驱逐人性黑暗, 给人更多光明。
阅读第三部分:作者在文中两次说“文学是灯”的说 法是一种“冒险”,(第5节、8节开头)这是为什么?
优秀作品不在于它是鸿篇巨制还是玲珑小品, 也不在于它是否跨越国界,只要它是好的,不管 它是否写了你熟悉还是不熟悉的生活,它都会给 人滋养,启迪人心。
结合全文,如何理解“文学是灯”这一标题 的含义?它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试 作简要说明。 • 在那个文化荒凉的时代,文学照亮了“我” 精神深处的幽暗之地,指引我走上文学创作之 路;在如今这个文化边缘化的时代,作者仍然 坚信文学应该有力量去呼唤人类积极的东西, 去照亮人性之美,并以此作为自己坚守的创作 宗旨。结构上,“文学是灯”是全文的线索, 将“我”作为一个文学的阅读者和创作者两个 不同的人生阶段的文学经历贯穿起来;内容上, “文学是灯”以形象的比喻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作者少年时代阅读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和《聊 斋志异》对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因为这两本书让作者第一次真正领略了文学的 魅力,它的丰富的想象力和不同寻常的思考,给 “当时狭窄的灰色生活开启了一个秘密而有趣味,
但又不可与人言的空间”,对她的精神世界产生
了重要的影响。
在第3、4段中,作者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去写农村 生活,这和“文学”有什么关系?
字词积累
苛刻 ( kē )鄙视( bǐ )忏悔 ( chàn ) 纯粹( cuì ) 自卑( bēi )不屑 (xiè )扉页 ( fēi yè ) 鬼祟 ( suì) 2、什么是记叙文中的议论?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炫耀 ( xuàn ) 淹没( mò )震撼( hàn )浸润 jì n rùn 尴尬 ( gān gà) 凛然 ( lǐn ) 娇憨 ( hān ) 醇厚( chún ) 汀( tīng ) 璀璨 ( cuǐ càn ) 谦逊( xùn )酣畅 hān
2、什么是记叙文中的议论?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文学的灯哪怕是微弱的,但只要给人一点感 悟,它就光亮无比。
怎样理解“从古至今,人世间一切好的文学 之所以一直被需要着,原因之一是它们有本领传 达出一个民族最有活力的呼吸,有能力表现出一 个时代最本质的情绪,它们能够代表一个民族在 自己的时代所能达到的最高的想象力。” (第6节末) 2、什么是记叙文中的议论?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
我看这电影时正读初中,这段对话在中国 的中学生中广为流传。上课时常有学生压低嗓 音问旁边正在阅读课文的同学:你拿的是什么 书……而女生们更感兴趣的是另一部反间谍电 影,说一名韩国女间谍潜入朝鲜去冒名顶替一 个名叫贞姬的姑娘,为此她在韩国做了面部整 容术。这高超的整容术真的奏了效,使朝鲜人 对两个贞姬真假难分。这样,在很长时间里, 我以为间谍对于朝鲜的渗透和整容术的先进就 是韩国的两大特点。
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优秀的文学作品,阅读本民族的优 秀文学作品更容易引起共鸣,它对我们的精神世界的陶冶 起到积极的作用。
阅读第四部分:怎样理解“其实若把文学简单分为 两类,只有好的和不好的。而所有好的文学,不论是从 一个岛,一座山,一个村子,一个小镇,一个人,一群 人,或者从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出发,它都可以超越民 族、地域、历史、文化和时间而抵达人心。也因此,我 对文学基本持一种乐观的认识。”(第7节末) 2、什么是记叙文中的议论?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