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平民教育“传教士”晏阳初:平民教育“传教士”生平:晏阳初(1893—1990年)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是中国平民教育的先驱,与陶行知先生并称“南陶北晏”。
四川巴中人,原名兴复,字阳初。
毕生从事平民教育与乡他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村改造的探索和实践,力图向全中国、全世界的贫困落后地区推广。
在河北定县的平民教育实践,为定县乃至河北留下了大量有形和无形的财产。
1950年定居美国,任国际平民教育委员会主席。
著有《平民教育的真义》、《农村运动的使命》等。
蜿蜒起伏的蜀道,盐贩子们背着一两百斤重的盐包,额头青筋暴露,身上汗流如注。
一个10岁大的瘦小男孩,心里蹦跶着对未来求学生活的憧憬和不安,不声不响地跟着这支汗水涔涔的队伍翻山越岭,第一次来到山外世界。
谁能想到,这次与苦力的同行,在他心中埋下了为劳苦大众谋利造福的种子。
“劳力者呀~这是我第一次与你们共同生活,我稍稍体会到你们的痛苦和坚忍”,“我朦胧意识到:民间的疾苦,必须从生活中去了解”。
多年后,世界知道了中国的晏阳初博士,而他开创的平民教育也影响了全世界。
从河北定县到第三世界国家农村,从骑驴下乡的博士到享誉世界的教育家,他把百岁人生中的70年奉献给了平民和乡村。
有人说,20世纪的中国,晏阳初是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教育家;21世纪的中国,他的理论和经验依然是不可忽视的财富。
“走出象牙塔,跨进泥巴墙”跟着苦力队伍走出四川巴中老家后,晏阳初经过15年求学生涯,1918年6月以博士学位毕业于耶鲁大学。
毕业第二天,他即应募以北美基督教青年会战地服务干事的身份,远赴法国北部的一战战场,为那里的华工苦力做翻译。
再次走入苦力们中间,晏阳初深切感受到,这些目不识丁的劳苦大众并非天生愚笨,而是从来得不到受教育的机会。
于是,他开始免费教他们识字写字,还办起了白话文形式的《华工周报》。
他很快成为广受华工尊敬的“晏先生大人”,甚至有华工把省下来的365法郎“巨款”捐给他办报。
“苦力教育了我!”晏阳初后来回忆道:“一切都因为我当年发现了一个新人物,这个新人就是‘苦力’,我不但发现了苦力的‘苦’,还发现了苦力的‘力’——潜伏力。
”晏阳初意识到,当时的中国以及亚、非、拉的许多国家,2/3的人口是苦力,如果通过教育发挥他们的“潜伏力”,效果将是惊人的。
他就此立下志向:不做官,不发财,不为文人学士效力,要把终生献给劳苦大众,做好名副其实的“平民先生大人”。
1920年,晏阳初回国。
尽管已有教授华工苦力识字的实践经验,但他还是强调“先看病症如何然后发药”。
花了一年多时间,他游历19省,系统地调查国内平民教育现状。
在民族救亡图存的时代,他借助“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句古训阐述平民教育理念,很快赢得众多有识之士的响应,平民教育运动也随即在华中、华北、华东实验推行。
1923年,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即“平教会”)在北京成立,宣布了“除文盲,作新蒋梦麟、陶行知、陈鹤琴民”的宗旨。
晏阳初任平教会总干事,熊希龄、梁启超、胡适、等社会名流陆续加入,一大批被平民教育理念打动的知识分子,也纷纷投身平民教育事业。
平教会短时间能有如此影响,离不开晏阳初的宣传鼓动。
他曾当面问好友、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的创办人兼校长郑锦:“你的画作何以只供豪贵赞扬,而不用生花妙笔表达平民的可怜困苦生活,”不久,深受触动的郑锦辞掉校长职务,担任平教会视听教育部主任。
抱着“给乡下佬办教育”的信念,知识分子主动放下“大人”身段,走出象牙塔,跨进泥巴墙,深入民间与劳苦大众为伍。
延续千百年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风气第一次有了转变。
1929年,晏阳初和平教会全体同仁迁往距离北京200多公里的河北定县,平民教育工作重点也由此转入乡村。
晏阳初有一段与同仁共勉的话:“自北京迁到定县,不是地理上几百里路的距离,实在是跨越了十几个世纪的时间。
我们必须克服一切困难,在各方面尽力使我们适应乡村生活,和农民同起同居,千万不能在定县形成小北京!”此后两年,有100多位知识分子举家搬到定县,其中不少人是和晏阳初一样的留洋博士。
面对外界的疑惑,极富口才的晏阳初解释说:“我们知道自己不了解农村,才到乡间来。
我们不愿安居太师椅上,空作误民的计划,才到农民生活里去找问题,去解决问题,抛下东洋眼镜、西洋眼镜、都市眼镜,换上一副农夫眼镜。
换句话说,欲化农民,须先农民化。
可是农民化不容易,必须先明了农民生活的一切。
”留存至今的一张黑白照片定格了当年的一幕:风沙飞扬的乡村土路上,身穿粗布大褂的晏阳初骑着毛驴,回头微笑着……他后来的人生再也没有离开过乡村:河北定县乡村10年,湖南、四川农村10多年,第三世界国家农村40年。
直到95岁时从“国际乡村改造学院”院长职位上退休,他为平民和乡村奋斗了整整70年。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实验室”深入乡村后,晏阳初知道,要把平民教育由理念变为现实,仅凭一腔热情远远不够,还需要有科学的实施思路和方法。
他和同仁们下定决心:“要把定县做成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实验室”。
在定县,平教团队对千头万绪的农村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最终归结为愚、穷、弱、私四种基本问题。
晏阳初认为,解决四大问题根本之策在教育,由此提出“四大教育”:以文艺教育救愚,培养农民的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救穷,培养农民的生产力;用卫生教育救弱,培养农民的强健力;用公民教育救私,培养农民的团结力。
“这四种力,是今日国民最不可少的~”晏阳初进而提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种实施方式:学校式的实施以文字教育为主,以青少年为主要教育对象,侧重于知识之传授与基本的训练,注重个人的教学;社会式的实施以讲解表演及其他直观与直感教育的方法为主,以成年人为主要教育对象;家庭教育是将家庭成员组织起来,进行公民道德训练、家庭预算、妇女保健等方面的教育。
在晏阳初的倡导下,平教会成员们把乡村当作社会实验室,开办农民学校,指导农民识字写字,进行农业技术改良,设立诊所药房,创办《农民报》,编制平民读物,建立广播电台,编演农民戏剧等,让村民生活和乡村面貌为之一变。
虽然是为改造乡村而来,但平教会成员并不以“导师”自居,而是注重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
晏阳初总结说:“人的原料在农村里,尤其青年农民是推动乡村工作的中心力量。
”几年间,平教会培养了一批农民专家。
牛村40岁农民刘玉田按课上学到的方法,在自家地里培育出产量高、抗病力强的麦种。
平教会将其命名为“定县刘玉田号”,被当时的中央农业实验所认定为“华北小麦珍贵品种”。
据记载,牛村吴雨农家的鸡种改良,水磨屯李士秀家的谷子选种,东里屯孙育德家的棉花选种等,都是当时培育出的广受赞誉的优良品种。
晏阳初参加了农民经济生活好转了,也自发地谋求精神生活的改善。
1934年12月2日,“东不落岗村”剧场的开幕礼。
他对满场村民激动地说:“这剧场是中国全国第一次村里老百姓自动建筑的,意义价值重大,实远过万里长城~”剧场开幕后,连续两天演出10场乡土剧目,来自各村的一万多名农民观看演出,盛况空前。
1933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参观定县后写道:“我发现了很具戏剧性并且证明是最重要的生活改造工作。
定县人民,从外表上看,和中国其他各地村民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形成他们许多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的心灵以及其整个生活的前途。
……黄土之中,一个年轻的农民用锄头写出:在中国扫除文盲;而旁边一位姑娘则写道:为国家塑造新公民。
”七七事变后,华北局势日益恶化,持续10年之久的定县实验止步于战火。
平教会一路南下,把定县经验扩散至湖南、重庆、四川等地,在抗战所需的物力、人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1943年,晏阳初赴美研究战后建设及世界和平问题,恰逢“哥白尼逝世400周年纪念大会”。
鉴于中国平教事业的卓越成就,他获评为全球10位最有革命性贡献人物之一。
“世界最基本的要素是人民”在美国,晏阳初与女作家赛珍珠有过一次影响深远的谈话。
赛珍珠问道:“现在世界上3/4的人民受着腐败政府的压迫,愚昧无知、营养不良,时刻在受疾病的威胁。
所以首先应该为他们打算:怎样使他们受教育,怎样使他们健康,怎样使他们都吃得饱,有知识,……”晏阳初说:“我要向全世界提出这一个问题,请求解答。
为什么不能团结所有国家、所有地区的人民以共同打击我们的敌人——愚昧、贫困、疾病和腐败政府呢?”“世界最基本的要素是什么,是黄金还是钢铁,都不是,最基本的要素是人民~在谈及一个更好的世界时,我们的确是需要素质更好的人民。
”1945年,赛珍珠据此写成《告语人民》一书,在美国出版不过半月,即销售一空。
这本书让世界更清楚地了解到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25年的实践经验。
晏阳初认为,中国之所以弱,并不是因为根本无力,而是我们的“力”被湮没、被压抑、被摧残了。
中国的“力”其实潜藏在占有全世界1/5人口的老百姓当中。
在劝告农民读书时,经常有农民惊诧地反问:“种田的人哪能识字,做读书人,”晏阳初就微笑着再三劝说:“我们有很好的方法教你识字。
你喜欢做读书人吗,”无论是“解除苦力之苦,开发苦力之力”、“开发中国人民特别是贫苦农民丰富的‘脑矿’”,还是“除文盲,作新民”,晏阳初的思想和行动始终以“人”为航标,相信人的尊严和价值,以及由此造就一个美好世界的能力。
晏阳初在泰国、菲律宾、印度、印尼、加纳、古巴、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哥伦比亚等国家成立了平民教育组织,用“定县实验”总结出的理论与经验指导各国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计划。
1967年,他在菲律宾马尼拉南郊创建了国际乡村改造学院(IIRR)。
国际乡村改造学院运行至今,专门向第三世界国家推广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协助第三世界国家培训平民教育人才。
有学者评价说,晏阳初是“第一个将在中国人群、中国本土创建的平民教育理论与乡村教育制度传播到国外,使之在外国的土地上落地生根的中国教育家”。
1985年,晏阳初回到阔别45年的祖国。
在当年骑驴下乡的定县,他面对大多数陌生的村民,用高音喇叭说:“兄弟姐妹们,我回来了~”言罢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1990年,近百岁高龄的晏阳初安然辞世。
在他96岁生日时,美国总统布什发来贺词:“通过寻求给予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以帮助,而不是施舍,您重申了人的尊严与价值。
”“您使无数的人认识到:任何一个儿童决不只是有一张吃饭的嘴,更是具备无限潜力的、有两只劳动的手的、有价值的人。
”在晏阳初发起定县实验70多年后,“农业”、“农村”和“农民”依然是困扰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难题。
当今天的知识分子试图为“三农”问题求解时,也许会庆幸有晏阳初那样的先驱所留下的思想与足迹。
但是,重新走入乡村的知识分子,还能找到与他们对话的自信吗,(2013年05月04日中国教育报作者:张以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