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究方法文献综述作业

研究方法文献综述作业

研究方法文献综述作业文献选取1:Rhoades L, Eisenberger R.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2, 87(4): 698-714期刊、作者简介:JAP(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是国际顶级期刊,一直以来的研究聚焦于微观行为方面,是心理学、组织行为等研究领域公认的权威期刊。

Eisenberger 是非常著名的研究者,与本文相关的是,她是组织支持感的提出者(1986年)。

在组织支持感(POS)提出十多年以后,她再次操笔撰写此文对POS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可以说,此文的价值可见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在google 学术上给出的被引频次已经超过2300次,在web of science上的被引频次也高达779次,这其中不乏2014年最新的高水平论文对其引用。

尽管目前国内已经有其他学者针对POS的中国本土情境(凌文辁等),国外也有其他学者(Muse等)对此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对于如此重要的原始文献对我们后续研究者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也是本文选用此文章进行分析的最重要原因。

本文的主要内容:文章首先在引言阶段突出了组织支持感(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POS)的巨大作用及重要意义,同时指出尽管目前已有一部分研究,但是缺乏对其系统的梳理总结。

文章的第二部分回顾了POS的提出过程。

POS的提出基于两个理论,组织拟人化和互惠原则。

组织拟人化认为组织和人一样,他们之间都有相类似的行为原则,员工在处理与组织相关的事务时,会像员工与员工之间一样,同样存在承诺。

互惠原则则进一步要求组织对员工具有承诺,员工对组织之间也有承诺。

这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组织对员工之间的研究空白。

最早的研究都始于员工对组织的承诺,但是缺乏组织对员工的承诺。

第三部分描述了POS的维度。

当然,在当时情况下,组织支持感的研究还没有现在如此深入,当时对组支持感的测量主要来源于Eisenberger的SPOS量表,认为POS是单一维度的。

(目前我们认为他也可能是二维度或三维度的)。

当时的测量主要为36条目或者17条目。

随后的一部分,研究者对POS的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分别进行了总结。

分析。

AMJ的两任主编曾经说过,对待一篇论文,尤其是实证类的文章,主要看其表格和摘要即可。

而我认为本文的这部分恰好符合这一规律(当然这建立于阅读者对文章使用的研究方法具有理解的基础上)。

所以此处没有特别需要描述的。

最后一部分总结文章结论,提出展望。

POS的前因变量包含了,领导支持,组织程序公正,工作奖励和工作条件。

POS的结果变量包含了,对组织的情感性承诺,绩效,离职。

使用的主要分析方法:不同于一般的文献综述,本文选择了元分析(meta-analysis)对已有的实证研究进行总结分析评述。

对本文的评述及启示:文章选用了元分析的方法对已有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

一方面,这告诉我们,一般情况下我们的研究会遇到两种情况:已有的研究方向已经有较为充分的研究或者有很少的研究。

前者可以借鉴本文的研究方式让我们对当前研究领域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后者则给我们更多创新的空间,类似于POS的提出一样,借鉴其他理论的思想,整合可以进行理论创新。

另一方面,理论在发展,我们通过一篇综述了解当前研究进展的同时,务必要回去查看原始文献,同时也要了解其他同类文章对此研究内容的评述。

尽量保持客观没有学术偏见的对待现有研究成果。

文献选取2:王文周,宋娟,李建平.项目成功因素文献综述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01:96-101.期刊、作者简介:《中国软科学》杂志是中国软科学研究会会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主管。

1986年6月创刊,月刊。

该刊致力于推进决策科学化,及时反映国家宏观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政策、重大理论动向、国内外软科学领域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是经济、科技研究及管理人员、专家学者、高校师生、政府官员、企业家等社会各界人士的交流论坛和工作指南。

《项目成功因素文献综述研究》文章在中国知网上被引8次,在谷歌学术上被引5次,本文作者为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

本文的主要内容:文章在第一部分回顾了项目国内外有关项目成功因素的分类,并提出了本文试图找出项目成功因素研究的主要特点以及项目成功因素的基本特征,为今后这一领域的项目管理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第二部分作者进行了研究问题的界定,不包括项目成功界定的一些因素,这些项目成功标准既包含了传统的时间、成本和质量目标的实现,也包括了客户对项目产品的满意等其他衡量标准。

第三部分说明了本文文献来源于四个数据库,时间跨度从1990年1月1日至2008年10月31日,最终确定80篇文献进行研究。

第四部分是文献研究的结果,系统的将项目成功因素的文献进行了分类整理,从研究方法的类型;研究者的地域分布;文献涉及的项目地理分布;文献涉及的项目类型等方面进行了文献综述研究;并且根据文献研究,将项目成功因素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和分类比较,得出了近十年来项目成功因素研究的主要特点以及项目成功因素的基本特征。

第五部分是结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研究的局限性,本文虽然对项目成功因素的分析仅限于因素组,而没有对具体因素项进行阐述。

对本文的评述及启示:当前,全球范围内的项目管理热潮方兴未艾。

项目管理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各大产业领域内越来越多的组织的高度重视,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在世界范围内走出金融危机过程中,项目扮演了重要角色。

项目成功有哪些关键因素,一直以来都是项目管理研究和应用领域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里,各国研究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

文章对以往文献中所提出的项目成功因素进行总结归纳,既有助于我们对各类项目成功因素有更为全面的认识,也为项目管理实践提供参考。

但是,由于文章篇幅的限制,本文对项目成功因素的分析仅限于因素组,而没有对具体因素项进行阐述。

由于因素组的涵盖意义较宽,限制了其对项目管理的指导意义。

文献选取3:谭劲松,何铮.集群研究文献综述及发展趋势[J].管理世界,2007,12:140-147.期刊、作者简介:《管理世界》杂志是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主办的中国经济管理类权威刊物,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国家一类核心。

自1985年创刊以来,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好评。

在2003年,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公布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统计结果中,该刊的“影响因子”在管理科学的社科期刊中名列第一;根据《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2002)》的统计,该杂志的“总被引频次”为1148,“影响因子”为1.7550。

本文作者谭劲松教授现任加拿大约克大学舒立克商学院(Schulich School of Business)纽蒙特企业战略讲座教授(Newmont Chair in Business Strategy),管理学终身教授,同时担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谭劲松教授的主要教学及研究领域包括创业与创新、公司成长理论、战略管理等。

已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包括数篇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的文章),涉及所有制对企业环境的影响、转型期战略等课题,并担任十余家国际主要学术刊物的主编,副主编,编委或评委。

谭劲松教授于1994年在《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首期发表的关于中国电子行业战略管理的研究,是全球第一篇在主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中国战略管理问题的实证研究,其开创性的研究方法及结果至今仍被广泛引用。

谭劲松教授的研究曾经获得美国福特基金会和北美蒋经国基金会等组织的支持。

文章在中国知网上被引用57次,在谷歌学术上被引用30次。

本文的主要内容:文章第一部分指出现在研究者对集群的研究逐步从静态向动态转变。

本文没有采用传统的以各流派为线索来进行文献综述,而是透过战略管理这个新的角度,将集群现象视为不同企业选址决策和发展战略的共同结果,而集群发展不同阶段体现了企业战略与环境之间共同演进过程(何铮等,2006)。

第二部分作者以集群研究中环境与战略关系为导向,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不同进行了分类,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展开:(1)集群区位:环境对企业战略的决定作用;(2)集聚效应:企业战略对环境的影响作用,其包括四方面内容:知识信息外溢、弹性专精、网络结构、集群内企业竞争优势;(3)集群演进:企业战略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演进过程。

这里集群区位主要是指企业选址决策,一般而言企业主要考虑相关环境因素如生产成本、需求、政府政策等,表现出环境对战略的决定作用;集聚效应实质上体现了企业战略对环境的影响,相关企业共同的选址决策进而营造出包括知识、信息、管理方式等方面外溢效应的集群环境;而集群演进则表现为企业战略与环境之间共同演进,通过集群内部自组织过程,从远离平衡点的非均衡状态逐步实现间断均衡,最终如果外界环境变化后,企业战略与环境之间不能很好匹配,企业战略与环境之间的无法相互适应,集群将由成熟期走向衰退。

第三部分作者认为从文献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研究大都以集群某一特定阶段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指标如失败率来分析集群演进过程。

对集群不同阶段的定量研究主要停留在对集群企业增长的logistic曲线拟合上或者仍然停留在理论模型建立阶段,究其原因,作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由于集群演进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从而为定量研究其动态过程设置了很高的难度;其次,集群产生原因、内部组织结构以及不同期间影响因素的复杂性都导致很难从中抽象出一般模型,进而选取合适的指标来对集群整体发展进行相应的实证研究,以便更深刻地揭示企业总体数量变化与集群其他特征变化之间相互影响的动态关系。

对本文的评述及启示:本文仍然是应用传统研究方法研究集群演进过程的,这就造成了一些局限性,文章中提出,近年来,部分学者开始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集群演进过程,即借鉴复杂理论的概念和思想,将集群视为一个复杂适应性系统,认为集群演进过程实质上是系统自组织过程,其基本特征表现为在一定的环境压力下,微观企业会进入临界状态,呈现出较强的创新能力,虽然系统内每个企业的具体行为由于还受制于许多随机因素干扰很难准确估计,但整体而言会表现出集群特定的成长轨迹。

以后的研究可以考虑运用复杂理论中复杂网络工具来对集群演进过程进行定量研究。

复杂网络是从整个系统层面,在研究个体的同时,更看重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对系统的影响。

与此同时,在研究方法上,针对传统实证研究在动态大样本数据收集方面的局限性, 可以采用计算机仿真方法来进行相关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