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个“不打不骂不管儿子”的好父亲的故事

一个“不打不骂不管儿子”的好父亲的故事

一个“不打不骂不管儿子”的好父亲的故事父亲是江南人,到祖国的最北端城市读大学,然后就留在那里工作。

儿子出生在冬天,冰天雪地,难得见到太阳。

一生下来就缺钙,瘦小的身子顶着一个大大的脑袋。

父亲想尽办法给孩子补钙都不果,遂下决心南迁。

(是不是他自己也很怕冷啊?)可是在那个时代,没有什么革命”理由,全家搬迁简直是天方夜谭一样。

机会终于来了,五七战士”可以下放到农村,别人都想方设法地逃避,只有父亲主动去申请。

因为,下放了就可以往南面挪动了。

他们下放到了母亲的老家、靠近海滨城市的农村。

新鲜的粮食和空气、泥土、阳光,果然使儿子的身体强壮起来。

后来政策改变,五七战士”可以回城,父亲马上就在那个海滨城市的大学里找到了教职。

儿子也到了上学的年龄,他因为从小的身体底子差,不仅长得比同龄孩子小,心智也没有开窍,懵懵懂懂的。

一到开家长会,老师就跟父亲反映孩子不好好听课,贪玩,小动作特别多,不好好写字……父亲嗯嗯啊啊”地听着,不说话,既不为孩子辩解,也不向老师下保证回去之后好好管教。

回到家,儿子忐忑地问:老师说什么了?”父亲总是摸摸他的头微笑着说:挺好,老师说你表现不错,有进步。

” 每天下了班,父亲都拉着儿子的手领他到海边游泳。

赶上退大潮的时候,和儿子一起去赶海:抓螃蟹、挖蚬子、捡海带……有时天还不亮,父亲悄悄来到孩子床边在他耳边小声说:起来了,起来了,去赶海了。

”孩子一骨碌爬起来,睡眼朦胧地拉着父亲的手,在雾蒙蒙的寂静无声的通往海边的小路上,只听到两个人踢踢踏踏' 的脚步声……别人的家长都忙,只有父亲天天领着儿子下海游泳捉鱼摸虾。

邻居的孩子们都想跟着去玩,父亲就一起领着去,儿子于是有了朋友,后来这些人都成为他终生的朋友。

等到粉碎了四人帮”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学习,各班都要按成绩排名次。

儿子每次排名都是在班上的后半部分晃荡。

妈妈也是大学老师,自己上学时总是考全校第一,看着儿子惨不忍睹的成绩,忍不住问道:你怎么会考成这样?有什么不懂的妈妈爸爸都可以教你。

”儿子不服气地妈,我比咱院里的二宝强多了,他考最后一名。

”爸爸依旧摸着儿子的脑袋说:对,考得不差,比二宝强。

”孩子的各科学业中属语文最差,总是不及格。

尤其是写作文,常常是只写了半句话就没了下文。

父亲买来日记本,教他每天写日记,这是父亲唯一教过儿子学习的一次。

渐渐地,日记由一句话变成了几句话,又变成了半页,儿子学会写文章了。

到小学四、五年级时,儿子在学校的成绩依然没有起色。

母亲想要辅导他,他总是一边回答我会,一边跑出去撒欢玩去了。

一天,父亲拿回来一套木匠工具,让儿子在家里自己做东西。

正好家里打了一张大床,剩下了一些木料,儿子就用这些边角余料练起手艺来。

每天放学后刨啊锯的,几天的功夫就做成了一个小板凳。

父亲高兴地坐了上去,没想到一个屁股墩摔倒在地上,板凳被父亲坐塌了。

父亲站起来拍拍身上的木屑笑道:不错,不错,做得挺漂亮,可惜这木料不齐整,否则就可以做出很结实的板凳了。

”父亲眼见儿子对学习不感兴趣,却观察到儿子手巧有耐心,于是想到让儿子早早学会一门手艺,以后可以凭手艺吃饭。

买来木匠工具就是探查孩子的兴趣的开始。

孩子果然乐此不彼。

(估计那时如果拿回来的是瓦匠工具,孩子更会兴趣十足,和泥多好玩啊!)几年间持续不断的游泳锻炼,使儿子的身体越来越强壮,他对学习的兴趣也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越来越大,到小学六年级毕业考初中时他爆出了学校的最大冷门:考上了重点初中,是他班里唯一一个考上的,那年全校一共才考上了三个人。

好消息传来的那一天,班主任老师放学后拉着他的手亲自到他家里报喜。

父亲还是摸摸儿子的脑袋:挺好,挺好。

”(心里在琢磨,瞎猫真的可以撞到死耗子啊!)到了初中,儿子的学习成绩依然在中下游晃悠。

父亲没有流露出任何焦急情绪,依旧领着他和一帮孩子去游泳赶海,倒是对他在班上交的好朋友很上心,开家长会的时候特意去问了问老师对方的情况。

初升高,儿子又撞到了一个死耗子,考上了重点高中。

这个时候,全国人民都开始重视考大学”孩子考上了大学如同跳过龙门一样。

他们住的是大学的家属楼,各家都是知识分子,家长们各辟蹊径为自家孩子铺路,有自己辅导的,有请人给孩子辅导的,买各种参考书,督促孩子天天学到半夜才罢休。

而父亲一到九点就喊儿子睡觉,说睡好觉身体才好,脑筋才清楚。

学校的课业也很繁重,中午孩子回家吃午饭,父亲总是给孩子看着时间让孩子睡个午觉。

他自己不辅导孩子学习,也不请人,一如既往地放任自流,只抓睡觉。

儿子依旧贪玩,夏天去游泳碰海,已经不用父亲陪了,几个朋友约着就去了。

(后来谈恋爱的时候,领女朋友到海边,一个猛子扎下去,半天不见人影。

女朋友等得心急火燎的时候,看到人冒了上来,手里举着一个大鲍鱼或者一个大螃蟹,那真是崇拜得两眼冒星星啊!父亲训练儿子的好水性成了找到媳妇的一个重要砝码,纯属意外收获。

)当母亲背后嘀咕孩子不用功学习,就知道玩时,父亲挺儿子说:玩好,玩是锻炼身体,身体好比什么都重要,学习的事儿他有能力考上大学就上,没有那个能力当个工人挺好,孩子快快乐乐健健康康的比什么都强。

”高考时,考完数学,儿子回来气恼用拳头砸桌子:那道题明明会做的,怎么会推导错了呢!”父亲劝诫到:考完了就不要去想了,集中精神考下一科。

”考完了物理,儿子又回来叹气:唉,最后那道题本来可以做出来的……”父亲看在眼里,心里更加确定儿子上大学没什么戏了。

高考结束的第二天,父亲早早就喊儿子起床。

儿子问干什么?父亲回答:我领你到我们学校知青办公室报个名,他们有工作机会就会安排你。

”儿子听了没好气地说:爸,我能考上大学!不用学校给安排工作。

”父亲说:能考上更好,去报个名也不损失什么,走吧,早报名早排上队。

” 儿子心不甘情不愿地跟在父亲后面去知青办报了名。

父亲严重低估了儿子撞死耗子”的功夫,高考成绩下来,他的分数不仅过了录取线,还过了重点大学的录取线。

多年之后,儿子心血来潮跑到美国读博士,改了专业,进入了和医学研究相关的领域。

开学初,海量的生物、英文医学名词一拥而上,把他打懵了。

同学们大都是学医出身的,生物和医学名词至少中文意思还明白,他中文都不懂,英文就更甭提了,学起来困难重重。

远在国内的父亲听说了之后,给儿子写来了一封信。

信中说:儿子,你上了大学,又念了研究生,父母亲都很为你自豪。

人的脑力是有限的,人定胜天’这句话不可取,每个人都有其局限性。

身体是本钱,家庭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至于文凭事业,只要踏踏实实做一份工作就足矣!博士能读则读,不能读就罢了,不要把自己逼过了头 ....... ”父亲的信没有让儿子放弃读博,反倒激起了他奋发的动力,几年后到底带上了博士帽。

(难道父亲用的是激将法?)这在过去也算中举了吧?父亲心里是高兴的,回到老家在族谱上大书了一笔。

回来告诉儿子,你是家族里迄今为止学历最高之人。

他自己大概都没有料到曾经那个成绩总在班上后半部分晃悠的孩子,在学业上能达到如此高度。

去年的父亲节,儿子被自己的儿子请吃了一顿大餐,酒足饭饱,坐在家中开始琢磨人生。

沉思了许久之后,点点头自言自语地感慨道:现在想来,我爸爸是个难得的好父亲。

”老婆问:那你有没有告诉过他?”嘿,这种话老爷们怎么说得出口,心里知道就行了。

”老婆不以为然,说你这叫沟通不良,心中的感情不表达出来,对方根本就不会知道。

你不好意思讲,要不我来替你说?”老公不置可否。

于是老婆就给父亲打了个电话,告诉他:爸,你儿子今天在家里夸你是个好父亲。

”父亲在电话那头高兴地说:是吗?好啊!这是最好的父亲节礼物了。

’ 忽然灵机一动,对儿媳妇下指示说:那个,你不是会写吗?你就给写下来好了。

”老爷子觉得口头表扬的力度远远不够,还得形成文字才行。

儿媳妇在这一头有点为难,吭吭哧哧地说:爸,您有所不知,从刚写文的时候吧,您儿子就立下规矩了,九族之内都不能写。

您看您这是属于直系亲属,我写了之后肯定要挨批评不说,文章也要被打入冷宫的。

”父亲在那头嘿嘿”直乐:你怕什么,我让你写,他敢说不字?”倒也是,这个儿子从来没有忤逆过父亲,父慈子自孝。

儿媳妇把太上皇指派的事儿当做最高指示执行,只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于是开始搜集素材,首先采访当事人。

问:你说你爸是个好父亲,那他好在哪里呢?”(被采访人做思考状)嗯,越想越觉得他是个好父亲。

”他怎么个好法?”哪方面都挺好。

”采访人挠挠头,继续启发:能不能举个例子说明一下?”这个,例子实在太多了。

”一条一条讲来。

”嗯,他从来没打过我。

”还有呢?”他从来都没骂过我。

”还有呢?”他不管我。

”还有呢?没有了!” 不打不骂不管,就是好父亲?媳妇处于抓狂中……换一个采访对象吧,电话打到婆婆那里:妈,我想问问爸在小G小时候是怎么教育他的,您能不能跟我讲讲?”你说小G小时候啊,他可有意思了,他一年级的时候我给他买了一双新鞋,他上课就拿在手里玩,老师说也不听,说也不听,气得一把夺过鞋给扔到了窗外,小G他立即站起来也从窗户上跳了出去……(此处略去1500字)”儿媳握着已发热的话筒,好不容易插进一句:那爸他在小G小时候都和他在一起干什么呢?”他呀,他没干什么。

你不知道小G他小时候可有故事了,那一次在学校……(此处略去2800字)”取材如此困难,是此文写了将近一年的主要原因。

求人不如求己,儿媳妇自己回想公公是如何对待孩子的,想起一件让儿媳妇感念不已的事儿。

那年,媳妇生老三,公婆来帮忙坐月子。

公公却在那时生了一场大病,身体极虚弱疲惫。

小孙女五岁,一天一个人跑到外面院子里去玩,公公看到了跟媳妇说孩子一个人在外面,得看着点,媳妇忙着给新生儿喂奶换尿布,不当一回事地回答:不要紧,这地方挺安全的。

”过了一会儿,扭头,却看到公公一个人斜倚在后面阳台上的椅子上,强打着精神,眼睛一直盯在下面跑跳着的小女孩身上。

女孩玩够了来家了,老人才起身慢慢挪着身子回到屋里躺下休息。

他是在心里真正关心孩子爱孩子的爸爸和爷爷。

回想父亲对待儿子的方式,儿媳妇觉得真正瞎猫撞到死耗子”的是父亲。

他对待孩子学业上的无为而为”正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他的不骂不打”是尊重,他的不管”最高杆,那是不干扰”是顺应孩子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去干扰孩子的自我成长的节奏。

而且不是真的散手不管”他只是不管孩子的学习,实际上没有几个做父亲的能像他那样在孩子小的时候天天陪孩子玩,花费无数时间在孩子身上。

很多父亲可以做到陪孩子学习,却做不到每天都陪伴孩子玩耍游戏。

他一直觉得孩子只要当个工人自食其力就挺好,因为没有期望,孩子在学习上毫无压力,对知识对未知的好奇心得到自然的成长,所以才会喜欢学习,喜欢钻研问题,考试时超水平的发挥,达到一个又一个父亲没有预料到的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