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人才观.txt54就让昨日成流水,就让往事随风飞,今日的杯中别再盛着昨日的残痕;唯有珍惜现在,才能收获明天。
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2008年05月08日 09:04:24 来源:光明日报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创新,具有十分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与科学人才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科学人才观是以“以人为本”、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而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一个伴随着人类及个体的本质力量或人的才能的不断生成与升华的历史,是以人民为主体的一代又一代人才推动着社会发展的。
以人为本的核心要义是:以人为中心,一切从人出发,把人作为观念、行为和制度的主体;人的解放和自由,人的尊严、幸福和全面发展,应当成为个人、群体、社会和政府的终极关怀;作为主体的个人和团体,应当有公平、宽容、诚信、自主、自强、自律的自觉意识和观念。
提出“以人为本”,目的在于明确人是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依靠人才、人才推动发展尤为突出。
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的核心都是以人为本。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谈科学人才观时强调指出:“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
”这是由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及其作用的紧密联系来加以阐发的,并由此构成了科学人才观最主要的内容。
《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也明确指出:“小康社会,人才为本”,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开发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
”这些重要论述,应当成为我们对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才为本这一重要含义的基本认识,而且还可以说以人才为本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人才保证与广泛智力支持,以人才为本作为一种人即主体的自觉而能动的力量是作用于科学发展观始终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以人才为本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所在。
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与社会全面发展目标的统一。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社会全面发展是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来实现的,社会全面发展又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充分条件从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因而可以说,科学发展观就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与社会全面发展观内在统一的新发展观或新价值观,就是社会发展要以人为本,社会发展是由人来作为并最终都是为了人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也体现了马克思说过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毛泽东提出的“三好”学生、“又红又专”,邓小平提出的“四化”干部、“四有”新人,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以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都是既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又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科学的人才观,就是对于什么是人才、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如何用好人才等一系列问题的科学认识。
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对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人才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观念。
要充分认识人才是社会生产的第一要素。
人才作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是当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
要充分认识人才是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不仅可以直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且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利用与配置效率,带动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强化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
这是科学人才观的中心内容,揭示了科学人才观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要把实践作为衡量人才的根本标准,为那些能为社会作出贡献而没有学历和职务职称的人才开辟一条发展途径。
要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对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
要深入研究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培养,正确运用自主性开发、培养性开发、使用性开发和政策性开发等多种办法。
强化以人为本的观念。
要尊重人才的人格,尊重人才的个性,尊重人才的选择,尊重人才的需要,尊重人才的劳动,尊重人才的创造,使各类人才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满足感,有贡献社会的成就感,有得到社会承认和尊重的荣誉感。
要关心人才,带着感情来关心人才。
要正确对待人才的正当利益和合理需要,关心人才的事业和利益,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帮人才之所困,多办实事、多办好事,从政治上、思想上关心人才,保障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要大力倡导和弘扬崇尚创新、鼓励创新的精神,大力宣传各类优秀人才典型的先进事迹,使科学人才观深入人心,为造就一支浩浩荡荡的人才大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逄淑涛/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人民日报》: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人民日报》 2003年12月29日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人才工作,落实好人才强国战略,这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抓紧抓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克服在人才问题上的各种不合时宜的观念。
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人才开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人类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则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要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优势。
这对我们这样一个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要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每一个人的发展创造了广阔天地。
要按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切实实行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环境,把每一个人的潜能和价值都充分发挥出来。
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
要树立有较高知识水平、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和有丰富实践经验与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都是人才的观念,努力形成谁勤于学习、勇于投身时代创业的伟大实践,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遇,就能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有用之才的社会氛围,创造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人才工作首先是做人的工作,必须把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放在首要位置。
要着眼于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既切实抓好教育、培养、引导人才的各项工作,又切实抓好使用、关心、激励人才的各项工作。
要坚信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又要高度重视人才在促进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尊重人才的特殊禀赋和个性。
要一视同仁地为各类人才提供服务,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思想观念是行动的指南。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才能跟上时代潮流,适应形势发展,把人才强国战略化为自觉行动。
对经济工作而言,观念一变天地宽;对人才工作而言,观念一变视野宽。
思想观念陈旧,就发现不了人才;思想观念落后,就会埋没人才。
只有紧密结合各地各部门的实际,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才能促使各种人才脱颖而出,才能有力推动人才工作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才能开创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万马奔腾的人才工作和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本报评论员)科学人才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徐颂陶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上任后第一年的工作中,提出了三个极其重要的观点,即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和科学人才观。
“三观”中的“二观”,即正确政绩观和科学人才观,都是讲干部人才工作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确政绩观也是科学人才观的一部分。
科学人才观由科学和人才观两个概念组成。
科学是指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人才观就是对人才问题的各种各样的看法、观点。
科学与人才观的结合,构成了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的人才观。
科学人才观,既是人才观,也是方法论,具体是指对人才的含义、标准、价值及其成长、使用、管理规律的根本看法,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在人才问题上的根本表现,它将直接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
科学人才观的提出,为我们正确处理人才工作中各种各样的关系、矛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和具体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科学人才观的内涵和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关于什么是人才。
这涉及人才的基本属性,是人才观的根本问题。
科学人才观认为,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
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的,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
人才的这个定义,突出了人才的群众性及其劳动的创造性,打破了剥削阶级社会亲亲贵贵和英雄史观等传统观念,打破了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身份的唯心论人才观,划清了人才与非人才的根本区别,是识人标准、选人视野、用人价值的重大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才观和群众观,有利于鼓励人人都做贡献,人人都可以成才。
第二,关于人才标准。
在几千年的中国人才思想发展史上,曾经提出过各种各样的人才评价标准。
有的重德,有的重智;有的强调内在素质,主张以德为先,德才兼优;有的强调尚能、尚功,主张能与功的统一。
科学人才观汲取其中有益的营养,提出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在坚持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主要标准的同时,强调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鲜明的标准,坚持了民主、法制、公开、公平的原则,体现了实践是检验人才标准的原则,划清了与传统人才观的区别和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