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树立科学人才观的必要性
【摘要】从多个角度看树立科学人才观都有其必要性,本文试图通过基础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所谓主科、副科说法的维度来探讨树立科学人才观的必要性。
【关键词】幸福感;教学观;人才观
就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将学科分为主科、副科是违背素质教育理念的,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也是不利的。
我们必须要树立科学人才观,避免主副科说法产生的危害。
1基础教育主科副科说法之现状分析
早在上个世纪中叶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形象地描绘了这样一种景象:“学生是学会考。
教员是教会考。
学校成了会考筹备处。
会考所要的必须教。
会考不必要的不必教,甚至必不教。
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家事不教了,农艺不教了,工艺不教了,科学的实验不教了,所谓课内课外的活动都不教了,所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
这样的教育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应试教育”。
如今,亦然也。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相对于应试教育,考试的科目、内容虽然扩展了许多,形式也有所改进,但教育的模式与陶行之先生当年所批判的并没有多大改变。
有人把所谓主科和副科下了这样的一个定义:“中考考的就是主科;中考不考的就是副科。
”正应了考的必须教,其他不必要的可少教甚至不教。
试想,原本属于所谓副科的时间均被所谓主科占用,学生整天在与三个所谓主科战斗,这对于学生和所谓主科教师是多么可怕的事。
其次,所谓主科老师感到幸福吗?非也。
超负荷的课时、超负荷的备课量、课程改革压力、巨大的生活压力、班级管理压力(很多“主科”教师同时必须担任班主任)、种种因矛盾冲突而产生的心理压力让这些教师感到无比痛苦与无奈。
年年、月月、日日地在拼时间、拼体力、拼青春、拼精力,让身心倍感交瘁,无止休的机械劳动,无止境的工作时间,让生命向未来做出透支,教师付出超负荷的劳动。
“主科”教师经常羡慕“副科”教师:没有教学压力,闲暇时间多,因此对于前文中“副科”老师的牢骚,“主科”教师是不屑道:切!得了便宜还卖乖!品着香茶吐酸言!
有权威调查表明,当前教师普遍认为自己目前的压力较大,认为感受到工作愉快的比率很低。
可以这样说,目前大多数教师普遍体验不到工作的幸福感。
更谈不上教学和幸福生活相统一。
2工具理性人才观深入骨髓的结果
所谓人才观,在一般意义上说,也就是关于人才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简单说就是如何看待人才,是关于人才的观念体系。
既包含对人才的本质、价值、规律、地位和作用等问题的基本观点,也包括评才、聚才、育才、用才、管才等所持的具体观念和态度,是人们对于现实中所存在的人才现象在头脑中的观念反映。
因此,对人才有什么样的理解,形成什么样的人才观,相应地也就决定了如何进行人才培养、教育。
有什么样的人才观就有什么样的人才理论和实践。
工具理性人才观是在合目的的有效性思维方式支配下,以人类物质需求的绝对优先性为前提,以人才的现代管理体系现实地实现其形式合理性,体现了对人才的工具性理解和支配的基本特征,考试本是手段,但如今考试变成了目的,而且是唯一的目的,而学校、教师和学生也随着教育的工具化一并成了手段和工具,
学校和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
“考试”缘于这样的价值目标,强调的是考试的范围和内容,不是考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是统一性的标准化的课本知识,在规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知识范围内考同样的题目以利于进行横向比较,其实质体现的是社会分层的技术公正性、真理性,从而导致了主体的客体化、物化,并最终扼杀了人才的创造性、丰富性,使人才成了一种单向度的理性工具。
工具理性人才观的基本思维方式是追求人才培养、使用和管理的最佳方案、最佳人选、最佳效率的有效性思维方式。
工具理性逻辑是一种效率逻辑,效率是工具的价值之所在。
作为能力评价的唯一尺度,考试内容具有唯一科学的正确的答案,答题正确与否,因为内容的真理性是人才评价公正性的基础,也是应试教育的核心问题;这样真理性的内容导致学习时只能背诵和接受,不能怀疑和批判,社会和学校在这种“应试教育”模式的主导下,片面追求人才培养效率的功利性目标,将人才培养的竞争转化为升学指标的竞争,进而直接地异化为培养考试能力的竞争。
导致以考试成绩作为教与学效果的绝对评价尺度。
重智力开发而轻人格培养,重理论知识而轻实践能力;重视考试学科而忽视非考科目产生所谓的主科与副科。
3树立科学人才观的必要性
基于以上分析,正是由于不合理的人才观念,导致了我们在现实的人才培养、使用和管理活动中违背了人才自身成长、发展及其发挥作用的基本规律,产生了所谓主科副科的说法。
反过来,该问题的根本性解决,则需要前提性地实现人才观的突破与变革。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质上就是着眼于解决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和人与社会的矛盾并形成以人为本基础上的和谐关系,实现人的发展过程中目的与工具、人与物、人与社会等价值观意义上的统一。
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人才的目的性价值与手段性价值的统一,从而从根本上超越和扬弃工具理性的人才观。
其实,以人为本的人才观既是科学发展观的人才观,又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方针,这要求我们在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下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反过来,在人才领域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才观才是真正的体现科学发展观。
只有抛弃工具理性人才观,建立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从“社会本位的工具理性态度”到“以人为本的价值实现理念” 从“社会精英意识”到“大众人才观念” 从“物化的共性标准”到“人化的个性尺度” 人才问题最根本的是人才的标准,由于其在人的发展上的重要性、潜在性、长期性、长效性和导向性等特点,要克服“物化的共性标准”带来的人才模式化和创新能力弱的问题,人才观念应充分体现“人化的个性尺度”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将人才标准由急功近利的操作型转移到激励人的创造性上去。
这就要求我们从过去把“物”的增长当作目的的发展理念,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上来。
总之,只有真正转变工具理性人才观建立以人文本的科学人才观念,实现价值理念的转变,发挥正确价值观、人才观的指导作用,在整个社会形成正确的教育培养模式,同时激发教师内在潜能和自我实现的愿望,革新教育观、学生观才能避免所谓的主科与副科之分。
【参考文献】
[1]张车伟.人才问题的人口学思考[N].中国人才,2004(10).
[2][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3][德]H·贡尼.R·林古特·霍克海默传[M].任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5]上官子木.中国人成才障碍反思[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