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畸形的诊断超声思路
内膜呈 “Y” 宫底正常
距离>1cm
宫腔内分隔达宫 颈内口及以下
未见残角 内膜呈管状 见残角子宫
单角子宫 单角子宫合并残角子宫
谢谢聆听!
class Ⅲ:双子宫(didelphys uterus)
双子宫为因两侧副中肾管完全未融合,各自发育形成两个子宫和或两个宫颈,
左右侧子宫各有单一的输卵管和卵巢。 可伴有阴道纵隔或斜隔。 分类:1.双子宫双宫颈 2.双子宫单宫颈
病例分析 患者姓名:龚雪梅 检查所见: 子宫区域见两个子宫,右侧子宫大小约60×47×38mm,内膜厚约 12mm, 左侧子宫大小约52×43×32mm,内膜厚约 9mm,左右两个子宫完全分开,见 一个宫颈,长约36mm。 两个子宫肌层回声均均匀, CDFI未探及明显异常血 流信号。 右侧卵巢大小约 39× 27mm,左侧卵巢大小约 30×25mm,边界清楚。 检查结论: 子宫先天性畸形,考虑双子宫(单宫颈)可能。 随访。 性别:女 年龄:31岁
病例分析 患者姓名:俞佳 检查所见: 膀胱后方似见一子宫样回声,大小约56mm×23×12mm,难辨宫体宫颈结构, 宫内膜显示不清,加彩后未见明显异常血流信号。右侧卵巢大小约 2mm× 19mm,左卵巢未满意探及。 检查结论: 膀胱后方子宫样回声,始基子宫? 随访。 性别:女 年龄:19岁
class Ⅱ:单角子宫(或合并残角子宫)(unicornuate uterus)
单角子宫(unicornuate uterus)和残角子宫(rudimentary horn uterus)
单角子宫是由单侧副中肾管所发育形成,而对侧的副中肾管则未发生或未发 育,未发育侧的卵巢、输卵管、肾同时缺如。如果一侧副中肾管发育良好, 而对侧副中肾管在发育过程中发生停滞等异常情况,则形成不同程度的残角 子宫,多数仅通过纤维条束与对侧的单角子宫联接。 单角子宫可分为分类: 1.单纯性单角子宫 2.单角子宫合并残角: 1.残角有宫腔 2.残角无宫腔,残角有宫腔有分为:(1、相同;2、不相同)
1.先天性无子宫(congenital absence of uterus) 副中肾管完全未发育,双则输
卵管、子宫体、子宫颈和阴道同时缺如。副中肾管不完全发育,可无子宫体,但 有子宫颈及阴道的存在;无子宫颈,往往与无子宫、无阴道同时存在。 2.始基子宫(primordial uterus)和幼稚子宫(infantile uterus) 始基子宫又称为 痕迹子宫,系因两侧副中肾管会合后不久即停止发育,常合并无阴道。子宫 极小,无宫腔。 3.幼稚子宫,系因副中肾管会合后短时期内即停止发育,体与宫颈之比为1:1或2:3。
检查结论:
1.子宫先天性异常,完全纵隔子宫?双子宫? 2.宫内膜增厚。 随访
class Ⅵ:弓形子宫(arcuate uterus)
弓形子宫的子宫底部轻度凹陷,但宫体及子宫颈正常,亦称鞍状子宫(saddle
form uterus)。 纵膈子宫与弓形子宫(鞍形子宫): 弓形子宫:子宫底向宫腔内凸起:<1cm 纵膈子宫:子宫底向宫腔内凸起:>1cm
子宫畸形的诊断超声思路
主讲人:超声科 邱敏
什么是子宫畸形?
美国生殖协会于1988年将子宫畸形分为以下7种主要类型:
class Ⅰ:子宫发育不良/不发育(uterus hypoplasia/agenesis) 无子宫
始基子宫:两侧副中肾管会合后不久即停止发育,子宫很小多无宫腔,或虽有宫腔而无
内膜生长,无月经来潮 幼稚子宫:青春期以前的任何时期子宫停止发育,宫颈较长,宫体较小,痛经、经少、 闭经或不孕 class Ⅱ:单角子宫(或合并残角子宫)(unicornuate uterus) class Ⅲ:双子宫(didelphys uterus) class Ⅳ:双角子宫(bicornuate uterus)
残角无内膜发育:无症状,子宫中下段低回声团,与肌层相连,回声相似
残角有内膜回声:可出现周期性下腹痛子宫中下段低回声团内见高回声内膜,部分与宫腔通过狭小间隙相通,部分与
宫腔不相通
子宫畸形鉴别:
双子宫与双角子宫:
诊断思路(注重横断面诊断):
阴道
• 一个?两个? • 是否有分隔?
宫颈
• 两个宫颈管?一个宫颈管? • 若为一个宫颈是否有分隔?
宫腔
• 是否有分隔(低回声或中等回声) • 分隔到达位置(宫颈内口以上或内口以下) • 宫底是否凹陷 • 宫底肌层是否增厚 • 内膜形态
宫底
诊断思路(注重横断面诊断):
分开至宫颈内口及以下
宫底凹陷 分开至宫颈内口以上 距离<1cm 双角子宫 双子宫(两个宫颈管)
弓形子宫 宫腔内分隔达宫 颈内口以上 不完全性 纵隔子宫 完全性纵 隔子宫
class Ⅴ:纵隔子宫(seperate uterus)
class Ⅵ:弓形子宫(arcuate uterus) class Ⅶ:己烯雌酚(DES)相关的子宫畸形(diethylstilbestrol-related abnomaly)
子宫畸形(图片):
子宫畸形(图片):
class Ⅰ:子宫发育不良/不发育(uterus hypoplasia/agenesis)无子宫
class Ⅳ:双角子宫(bicornuate uterus)
双角子宫底部的凹陷明显,致使子宫两侧各有一角突出,所形成的短突伸入
宫腔下段可达到子宫颈内口,子宫颈正常。
病例分析 患者姓名:崔亚飞 检查所见: 子宫后位,大小约 89mm× 83mm× 58mm,宫底横径明显增宽,宫底部见 凹陷,宫腔内见大小约 58mm× 34mm× 21mm的孕囊样无回声区,囊内可见 胎芽,CRL长约 17mm,可见原始心管搏动。 右卵巢大小约 29 mm× 19 mm,左卵巢大小约 21 mm× 12 mm。 检查结论: 1.早孕。 2.子宫形态异常可能,双角子宫? 随访。 性别:女 年龄:25岁
子宫畸形鉴别
子宫畸形鉴别:
纵隔子宫分类:
完全性:隔从宫底直到宫颈内口或外口,将宫腔分为两个完整的腔;常合并阴 道纵隔 不完全性:隔的下方在宫颈内口上方的任何部位
完全性纵膈子宫
不完全性纵膈子宫
子宫畸形鉴别:
纵膈子宫与双角子宫:
子宫畸形鉴别:
单角子宫(或合并残角)
单角子宫:一侧副中肾管发育完好,而另一侧未发育 单角合并残角子宫:一侧副中肾管发育正常另一侧在发育过程中发生停滞,根据残角发育程度分为:
class Ⅴ:纵隔子宫(seperate uterus)
纵隔子宫因两侧副中肾管融合不全,在宫腔内形成中隔。从子宫底至宫颈内
口将宫腔完全隔为两部分为完全中隔,仅部分隔开为不全中隔。子宫外观正 常,腔内遗留中隔,将子宫体分为两个腔。
病例分析 患者姓名:龙凤玲 检查所见: 左侧子宫大小约88 ×35× 32mm,右侧子宫大小约 89× 32 × 36 mm,见 两团内膜回声,右侧厚约16mm、左侧厚约18mm,宫颈长 31 mm。左右两 个子宫中间见分隔,宽约12mm。 右侧卵巢大小约 26 × 19 mm。 左侧卵巢未满意探及。 性别:女 年龄:14岁
病例分析 患者姓名:文芳 检查所见: 子宫前位,大小约67mm× 35mm× 32mm,边界清晰,轮廓规整,肌层回 声分布欠均匀,宫颈横切面测得宫颈宽约44.9mm,宫底横切面测得宫底宽约 41.5mm,宫内膜厚约 8 mm,CDFI未探及异常血流信号。 右侧卵巢大小约 34mm× 22mm,左侧卵巢大小约 23mm× 16mm。 检查结论: 子宫形态异常,单角子宫? 随访。 性别:女 年龄:3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