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 及农业协议的主要规则WTO 留哟韭襄昶卿安徽农业大学李晓明教授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农业国际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发展趋势.经过13年的艰苦谈判,中美两国终于在 1999年 4 月 10 日签署了《中美农业合作协议》,l1 月5 日中美又达成了中国加入WTO 双边协议 ,这预示着我国加入 WTO 的日子日渐临近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有必要认真分析一下WTO 的农业规则是什么?加入 WTO 对我国农业影响如何 ?应该采取何种对策 ,以促进我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本刊拟就这些问题作一系列探讨 .,WTO及其主要职能,宗旨,目标和基本原则WTO(WorldTradeOrga nizatio n)即世界贸易组织的英文简称.它是世界上唯一处理国与国之间贸易规则的国际组织,与国际贸易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共同组成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其前身是 1948年 1 月生效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简称GATI').GATI' 的主要内容是贸易规则与关税减让.1994年 4 月,125个参加国的部长在马拉喀什签署了乌拉圭回合一揽子协议 ,1995 年 1 月在日内瓦成立了 WTO.WTO 的核心是 WTO 协议,其内容涉及到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 ,规定了贸易自由化的原则及可允许的例外 ,包括各成员削减关税的承诺 ,开放市场的承诺 ,规定了解决贸易争端的程序 ,给予发展中国家特殊待遇等条款.到1999年,WTO有134个成员国,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量占世界贸易量的 90%,被称为 "经济联合国 ". WTO 的主要职能 ,一是制定国际经济贸易的规则 .二是组织世界贸易成员国进行开放市场的谈判,三是解决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争端 .WTO 的宗旨是在提高生活水平和保证充分就业的前提下,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佳配置 .同时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的份额与其经济需求相称 .WTO 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完整的 ,更具有活力的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 .WTO 的基本原则 ,主要包括非歧视性原则 ,市场开放原则,公平竞争原则,权利与义务平衡原则,发展中国家特殊待遇原则,保护措施原则 ,稳定贸易发展原则 ,地区贸易原则 ,磋商协调原则 ,透明度原则 .二,WTO农业协议的主要规则WTO 农业协议就是 GATr 的乌拉圭回合谈判所达成的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 .该协议第 1 次明确规定了关于世界农产品贸易的纪律与准则 ,其实施的产品范围几乎包括了所有主要农产品 .协议从 1995年 1月1日开始生效,所涉及的领域主要有四 :(一)市场准入规则1. 非关税措施关税化.协议要求各成员国必须取消所有农产品的非关税措施 ,按照规定的换算方法将非关税措施转换成 "等量关税 ",进而将其与受非关税措施影响的农产品的现行正常关税税率构成 "混合关税 ",即关税化 .关税化 ,也就是只允许使用关税对农产品贸易进行限制 .2. 关税减让 .关税减让期为 1986—1988 年,实施期发达国家为6年,发展中国家为10年.对于混合关税,发达国家在1995〜2000年协议实施期内平均削减36%,发展中国家在1995〜2005年实施期内平均削减24%;对每一单项税目,发达国家至少削减 15%,发展中国家削减 10%.3. 规定市场准入机会 .规定一些进口国可以规定最低市场准入机会 ,以扩大农产品出口 ,促进农产品自由化 .但条件是:以1986〜1988年为基期,在该基期内某产品的进口数量不足国内消费量的 3%,在减让期结束时应扩大到 5%,从 1986年开始不对该产品进行出口补贴 .4. 保证最低市场准入 .为确保能够满足最低市场准入,配额准入量内的进口农产品享受低关税(配额内税率),超过配额准入量的进口农产品要缴纳较高的关税(配额外税率).关税配额准入量应至少保持在现行实际市场准入水平 .5. 特殊保障措施 .WTO 成员国可引用(1994年关贸总协定》保障条款,《保障措施协议》和《农业协议》规定的特殊保障措施 ,以维护自身贸易利益 ,但只能择其一 ,不得同时使用 .任何成员在引用特殊保障措施时 ,需提前或在采取行动 1 0天内通知农业委员会,而且应给予有利害关系的成员磋商的机会 .(二)国内支持规则WTO 农业协议规定 ,发达国家产品的国内支持总量(AMS)在6年内削减20%,发展中国家在10年内削减13.3%.协议将政府补贴分为两类 ,一类为"绿色补贴"(又称"绿色政策"或"绿箱政策 ") ,因不引起贸易扭曲可免于减让 ,这类补贴措施包括 :1. 由公共基金或财政提供的一般性农业生产服务开支,如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人员培训,病虫害防治 ,检疫检验,培训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市场信息咨询等服务开支.2. 为保障粮食安全而提供的储存补贴,但这种补贴不得表现为高价收购或低价销售储备粮 .3. 粮食援助补贴.即为赈济饥民和保障低收入居民的粮食供给而作出的财政开支 ,或对非政府援助行动所减免的税收.4. 自然灾害补贴.这类补贴必须基于实际损失,补贴量不得超过实际损失量 .5. 农业生产者退休或转业补贴 .6. 农业生产资源贮备补贴 .7.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性投资补贴 .'安■霞业& gt;2001年一 1・目前 .国内粮食增长速度超过人口增长速度 ,农业连续丰收 ,出现了农产品供过于求的局面 ;国内消费需求大幅回落 ,国际市场农产品的消费和价格持续疲软 .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如大力发展特种养殖业 ),使农民增收 .是中央的英明决策 . 我国将加入世贸组织 (WTO), 对我国的特种养殖业来说,既是机遇 ,又是挑战 ,我们要紧紧抓住这次机遇 . 特种养殖业在我国发展已近 20 年了,在这 20年中,有的项目曾多次出现过几上几下的局面 ,近 2年已开始进入稳步发展的阶段 .但对今后的发展 ,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1. 种源管理目前,特种养殖业大多数单位都以销售种源为主.有的农家为了更多地销售种源竞采用高价回收的手段,诱使养殖户引种 ,这种做法的结局最终是放种者倒闭垮台 ,养殖户受骗上当 .为了规范我国的种源市场 , 希望各地场家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 ,法规和条例 .经县级以上有关单位审核批准 ,领取有关证明后进行经营. 在种源的管理上更应采取科学化饲养管理 ,建立一整套档案 ,必须向引种户提供有关的档案 ,系谱等详细材料.现在 ,大部分供种场家没有认真地做好这项工作 ,致使很多品种严重退化 .如狐狸,獭兔,海狸鼠等 .2. 采取生物链模式搞好养殖业加入 WTO 后 ,市场竞争必然更加激烈 .为了更好地使养殖业降低养殖成本 ,增加经济效益 ,综合利用是其中的一个关键 .国内有些好的经验完全可加以推广 .如有的场家将兔 ,鸽,鹧鸪等粪便经过加工发酵后转化成猪饲料 ,猪粪既可养鱼又可成为肥料 ,这样的综合利用使养殖成本大大下降 ,为养殖户创造更高的效益 .3. 特种养殖业要在综合开发,深加工上下功夫我国特种养殖加工水平较低 ,发展潜力大 ,发展这一产业 ,可以有效地提高附加值 ,以便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例如,海狸鼠养殖 ,1994年以前 ,我国形成普遍性炒种现象,1994年初 ,终因没有搞深加工推动市场 ,导致海狸鼠养殖业一夜之间臭遍全国 .这几年经过有些单位的不懈努力,不断开发 ,曾经臭遍全国的海狸鼠如今却是全身是宝 ,它的裘革不单一是制衣 ,鞋帽的原材料 ,而且糟月它的毛针可生产高 ,中,低档毛笔 ,它的骨经过加工后制成的酒可治疗多种疾病 ,用它的尾筋提炼后制成医 -用缝合线,伤愈后可不必拆线,人体自然吸收.海狸鼠因抗病性强,不必注射任何疫苗,它的肉含锌量极高,可称为绿色保健食品.又如过去肉鸽养殖只是单一销售鲜活乳鸽或速冻乳鸽,经过近2年的开发 ,现已生产出乳鸽胶囊 ,乳鸽精等一批高级保健营养品 ,使乳鸽的价值翻了几番 .4. 把握机遇 ,稳步发展 ,走产业化道路进入 21世纪对特种养殖业来说 ,在我国有三大机遇 :一是国家在农业产业结构方面的调整 ,加大养殖业投资力度 ;二是西部开发工程的实施 ,使特种养殖业成熟的项目有利于向西部地区推广普及,并可根据西部地区的条件开发出新的项目 ; 三是加入世贸组织后 ,特种养殖业的商品更容易加入到国际市场 ,利用我们的人力 ,物力的优势参与世界竞争 . 发展特种养殖业 ,目前关键是要把握住机遇 ,品牌效益特种养殖业产品开发潜力很大 ,单从一个蜗牛的商品开发,就能开发出多种高附加值的产品 ,如蜗牛酶 ,蜗牛蛋白醋 ,化妆品等 .多元化产品的开发关键是提高科技含量 ,以达到最高效益 .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要把握产品的质量 ,包装 ,装潢设计 ,价格定位 ,树立品牌意识 , 以利长期占领国际市场一 8,地区发展补贴 .即对生产条件明显不利(必须是长期性的)地区,补贴额应限于地区的平均生产成本高于一般平均生产成本的部分 . 另一类为"黄色补贴"(又称"黄色政策 "或"黄箱政策 "),因能够产生贸易扭曲而需要减让 .这类补贴包括价格支持,营销贷款,面积补贴,牲畜数量补贴 ,种子肥料补贴 ,某些有补贴的贷款等 .(三)出口补贴规则WTO 农业协议要求 ,各缔约方必须承诺削减其补贴的农产品出口的数量与预算开支•以1986〜1990年为基期,发达国家在 6年内要将有补贴的农产品出 1:3数量减少 21%,出口补贴预算开支削减 36%;发展中国家在 10年内要将有补贴的农产品出口数量减少 14%,出口补贴预算开支削减 24%;对在基期没有出口补贴的农产品则禁止在今后对该产品实施出口补贴 .f 四 ) 动植物卫生检疫规则协议规定 ,允许各个成员国采取正常的以保护人类健康 ,动植物生命安全及其生长为目的的措施.但这些措施不应构成不公正的歧视 ,从而造成隐蔽性的对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限制 .所采用的检验措施和依据原则应以国际标准和准则为基础,而且这类措施必须在充分透明的情况下实施.(邮编:230001)< 安曩农业 )2001 年一 I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