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周长》评课稿大面五小张芳君11月12日,我参加了区数学骨干教师教师,聆听了著名教师何瑜姝老师的讲课“什么是周长”,我从这堂课中学到了很多。
一、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什么是周长”,教材只给了几幅图,2句话。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创造性的将材料进行加工。
何老师用孩子们喜欢的“神舟七号”发射场景和卫星绕地球一周的视频,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动态的蚂蚁跑树叶的一周,进一步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多种方式、有层次的感知“周长”的含义理解“周长”,揭示周长的意义:①卫星绕地球一周;②蚂蚁跑树叶,并用手势跟随;③摸书的一周;④描图案的一周等,让学生充分理解周长就是围绕图形一周的长度,适时揭示概念并加以巩固反馈。
通过两只蚂蚁赛跑“一只蚂蚁跑树叶,一只蚂蚁跑大的荷叶”让学生浅显地理解到周长是有长度,是可以比较的。
三、充分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方法的多样性和策略在测量树叶周长的时候,刘老师提供了很多工具:直尺、软尺、棉线等,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测量,从中感受到了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你觉得选用哪种工具更好?用软尺哪里不好?那该用什么工具呢?”一个个富有启发的追问,让学生在思维的选择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四、巧妙运用课堂的生成、灵活调控课堂何老师在处理p45找三角形的周长时,首先需要理解到周长的概念,要测量出三角形的各边的长度并进行计算。
在此环节中学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直接出现三角形的周长,而测量的数据则在图中没有。
何老师巧妙地运用这一课堂生成“你对这位同学有没有建议?怎样做才能让大家都明白?13cm是怎样来的?”于是学生很快明白了该怎样去做:测量并表数据,用算式表达思维过程。
这些都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这是一节“常态下的课”,“扎实的课”,“丰富的课”,让我学到很多,再好的课也有需要完善的课。
首先是测量腰围、头围的活动能不能在感知周长感念的环节中展开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一周”“周长”;其次是当比较两个图形周长的时候,学生本能的说乙更大,甲更小,他们比较的是面积。
能否让学生描出图形的周长在比较为以后计算组合图形的周长做知识铺垫。
另外我还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在比较周长时,很多学生会用重叠、平移的,但也有用计算的。
此题是要学生明白“图形形状不同,周长有可能相同”,前两种学生不难达到目的,用计算的方法,难免会产生误差,从而导致结果不等,怎样处理这样的结果更好?这只是个人观点,不足之处还需原谅!2010-11-25篇二:什么是周长-评课稿《什么是周长》评课稿《什么是周长》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来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也是后面学习计算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
教材编排不揭示严格的定义,但要求通过教学对“周长”留下深刻的痕迹,所以学习这一课的目标有以下几个:①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理解周长的含义;②探索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③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以这三个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叶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通过观察和实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并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采用了以直观演示为主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亲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较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具体的说来,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建立表象,理解概念。
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
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本节课教师首先创设了一个情境——七星瓢虫三次爬树叶的情景,引导学生感受什么是周长,然后通过讨论、比较初步理解什么是周长。
紧接着教师创设了第二个活动情境,指一指,说一说教室的物体的面的周长,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理解每个物体的面的周长,接着教师又创设了第三个情境:指一指、说一说平面图形的周长,让学生认识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在充分的体验中,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感悟周长的实际含义,建立丰富的表象,从而达到理解周长的意义,达到第一个教学目标。
在理解了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创设了第四个活动情境,测量并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活动有明确的目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地体现了新课标中提倡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新的理念。
2、适时的因势利导,让学生探索发现,提高了教学质效。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
本节课叶老师实现了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到底什么是周长呢?在学生充分认识和感知的的基础上用数学语言加以概括,实现了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学生在充分理解了周长的含义的基础上,让学生测量并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不同计算方法,学生们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实现了第二个教学目标,为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3、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展示了概念课教学的基本模式。
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概念是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思维特点,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揭示。
有些概念是正式定义,有的则是通过直观渗透、具体描述、举例方法等给出的,即描述性定义。
但还有些概念既不定义,又不描述,而是作为常识应用的。
而课改以来,概念教学中对于概念的本质教学越来越淡化,不再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的描述概念,而是能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感悟理解和认识。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就可以。
叶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虽没有让学生以严谨的语言把什么是周长说出来,但教学中做到了创设多个教学情境,注重体验,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表象,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实际意义,在充分认识理解的基础上测量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展示了概念课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概念的引入—概念的理解—概念的巩固;即: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引入概念,直观操作、深化思维、理解概念;巧设练习、扩展思维、应用概念。
篇三:三年级数学《什么是周长》评课稿三年级数学《什么是周长》评课稿三年级数学《什么是周长》评课稿《什么是周长》一课是新教材一节经典的概念教学课。
在原有的旧教材中是没有这节课的,课改后,各版本教材都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之前,特意安排一节课来让学生体验理解周长概念,可见这个概念、这节课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它不仅是后续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等周长的基础,也是六年级学习圆的周长及与圆相关的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的基础。
但是这节课又是很难上的,因为概念如何内化是很难的。
我曾经听过很多次《周长》一课,都存在一些问题。
如揭示定义过于轻率,都是通过一个情境、一个活动就出示了周长的定义,好像学生会读会记那句话就是理解了周长;又如教学内容整合不当,层次杂乱,认识了周长后又进行描边线的活动;还如习题安排过多,堆砌了各种求周长、量周长、比周长的习题等等。
这些问题凸显出,很多教师对于周长概念的教学浮于表面、未及内心,没有顾及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真正体验、感知及内化。
周长概念的本质是什么?蕴含着怎样的教学价值?如何让学生内化周长概念?这些是值得我们课前思考的,是我们上好课的基础。
事实上,周长是研究一个平面图形的度量特征,是对“一维空间”(线)的度量。
认识周长,首先要明确度量的对象,即图形的“边线”;然后再明确度量的长度,而在比较或度量长度时,有些可以用直尺直接度量,还有一些需要想办法把不能直接度量的转化为能直接度量的,其思想就是“化曲为直”。
由此可见,周长概念本身是有层次,有内涵的。
周长概念的内化就应该是可递进的、可转化的、可变化的。
以此来观察思考王老师的这节课,可谓是“活动丰富体验深刻”,有几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1、逐步推进,体验有层次对周长概念的剖析可知,周长概念本身可分解为两层含义:一周→一周的长度。
与此相对应的适于学生的数学活动也可分为两层:描一描→量一量。
王老师在课中很好地先是看一看、比一比,再是描一描、摸一摸,让学生体验“周”的含义;然后是是估一估、量一量、数一数,让学生体验“周长”的含义;在学生对“周长”的理解内存于心,呼之欲出之时,再揭示周长的定义,非常恰当,水到渠成。
2、直观演示,体验很简明如何使学生从对“周”的理解进一步达到对“周长”的理解,王老师在两者之间有个独具匠心的设计。
就是在指一指教具三角形和圆形的一周边线之后,让学生估计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圆一周边线谁长谁短,并且还将两个图形的边线给拉直,进行比较。
这样做至少有两点好处:①对周长的概念理解非常直观明晰。
既直观看到周长本质上就是“线”,不是“面”;又明确了周长“是可以度量的”。
一举轻松突破了周长内涵的两个方面,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②在将圆的一周边线拉直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暗示、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方法和思想,给学困生后续的学习思考提供了示范。
3、动手动脑,体验能深入王老师在这节课中,不断以“动手”促“动脑”,不断促进孩子们对周长深入体验。
如描一描、指一指的操作;估一估、数一数的操作;尤其是小组协作量一量的操作;这样不同程度的操作,促进了不同程度的思考,使学生对周长概念的体验逐渐深入、逐渐内化。
4、从学到用,体验更丰富在课内安排了一系列活动,明确了周长的含义之后,王老师还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出示了量头围、腰围、做相框等生活中应用周长的事例,再次回归生活,为周长寻求生活情境的释义。
这样的做法,既使得学生感受到生活与周长的联系,又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体验,对周长的理解更实际、更丰富。
5、一点建议后面的估一估、数一数、量一量这三个环节可否调整为估一估、量一量、数一数?因为估和量用的是同样的学具,目的都是为了理解“周长”之“长”这层含义;从学习心理来看,学生在估了之后,是很想也很习惯去量出准确长度的,为何不顺势而为呢?至于数一数这个环节,教材就是安排在量一量之后,并且配上了格子图。
乍一看,似乎比量一量要容易,应该先数再量;细思量,本意是故意走进学生的思维误区,用面积进行干扰,再通过辨析排除干扰,更深刻地理解“周长”为线而非面。
所以,数一数还是要放在量一量之后,并进行深度设计。
篇四:什么是周长说课稿《什么是周长》一、说教材: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44~45页的教学内容。
教学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的基础。
本节课在小学数学“空间图形”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周长”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这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见到、摸到、用到的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时候比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