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物流业与国外同行的差距

中国物流业与国外同行的差距

物流报告交运3班:黎飞孙文新黄世南物流的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的求,国内物流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有经济学家预言,中国的物流在未来将引领全球物流。

愿望是美好的,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物流如果真的想成为全世界物流的龙头,那么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就现实而言,国内物流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日千里。

但是在这种飞速发展的前提下同样存在着危机,处理不好,将会在未来的道路上造成不可估计的危害。

这种危机有许多成分组成。

比如,管理落后,物流系统不够完善,技术设备陈旧。

下面让我们看看国内物流有待解决的问题及未来发战趋势。

一、物流的现状就国内物流整体来看,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多、散、乱、弱。

1.1、多中国的物流市场无疑是巨大的,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利润。

国内外的商人都看到了这一点,因此这些商人趋之若鹜一般纷纷开办物流企业。

根据数据统计,国内具有物流性质的企业有280余万家,而且由于某些商人对市场的盲目性,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加,由于物流企业众多,造成企业利润相对减少,且企业之间竞争加剧,这样导致企业将大部分资金用于主要业务上,而物流设备更新相对缓慢。

最终导致物流企业多而不专的状况。

1.2、乱中国物流企业的乱来自各个方面,其中企业的来源的混乱最为明显,国内市场上的物流企业来源包括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国有企业,地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

正因来源不同,所以资金服务客户等也就不同。

并且还导致服务水平,管理水平及价值体系的混乱,最终导致整个行业的混乱。

1.3、散中国物流市场的散乱主要表现余物流产业的领导、管理部门以及管理职能散乱,最为明显的体现就是没有任何一个政府部门能够对整个物流事件负责,常常是一个事件涉及多个部门,或者多个部门可同时处理一个事件,最后总是政出多头,是整个事件的不到完满的解决。

而地方政府更是本着各自的利益,不能为物流提供综合的全方位服务,导致各地方物流发展水平也不一样。

1.4、弱中国物流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它的弱小是无庸质疑的。

资企业规模,设备技术,服务水平等各个方面与国外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像2004年中国物流百强的第一名——中远物流,一年的流水额才不过24亿元人民币,而末尾企业的流水额不达1700万元。

即使从中国整体的物流发展来看,包括我国海运巨头中国远洋集团才刚刚够列到世界五百强的门槛而已。

二、与国外同行的差距2.1、现代物流理念上的差距。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

特别是电子制造业的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已经相当接近,我国物流业各方面的水平与同行业先进水平确实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从资金实力和网络布局来看,中国目前没有一家真正的物流公司,人们对于现代物流的整体认识还很模糊,理念上的差距更为突出,就物流公司而言,没有很好的考虑现代物流业的宗旨是什么,基本上想着怎样多赚客户的钱。

而作为客户,也没有考虑生产企业的职能是什么,想的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基于这种理念,公司与客户是很难想到一块去的。

2.2、企业规模方面的差距。

国外都有国际级的专业物流巨头引导者区域物流业的迅速发展,这些公司规模大,实力雄厚,动辄有几百架飞机和几万辆专用汽车,还有投资巨大的自动立体化仓库和计算机中心,这是国内所有物流公司无法比拟的。

据了解,国内今年来出现了一些专业化的物流公司,但一般规模比较小,缺乏竞争实力。

全国目前共有274万家经营公路货运的企业和个体户,平均每个经营单位的营运车辆仅1.3辆,绝对不足以与国际物流公司抗衡。

2.3、社会需求方面的差距。

这方面的差距与我国市场发展迟缓密不可分。

我国相当多的企业至今任保留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组织模式,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中的一系列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自我活动完成。

在工业企业中,%36和%46的原材料物流由企业自身和供应方完成,而由第三方物流企业完成的仅为%18,在产品销售物流中,由第三方物流承担的也仅为%16.1。

显然我国企业还远没有物流意识,更不用说利用物流来降低成本了。

反观国外的企业,特别是一些国际级制造业大公司,在考虑建厂时往往把诸要素都集中使用在产品生产中的各个环节上,而把物流服务等生产过程以外的活动都委托给比自己更加专业的第三方来承担。

2.4、专业手段方面的差距。

基于方方面面的原因,我国的物流企业既有先天的缺陷,又有后天的失调,专业手段相当落后。

一是物流基础设施比较差,公路和铁路网络不发达,港口数量不足,内河航运极度拥挤等等。

当然,目前物流基础设施已开始有了很大的改善。

二是物流企业内部生产手段相当落后,破房旧车,没有自动化立体仓库设备,没有GPS导航运输车,更没有专门的商务网络。

这怎么能够从事现代物流的服务呢?2.5、专门人才方面的差距。

我们的物流公司基本是从运输业和仓储业转化过来的,既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又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更缺乏既懂管理有熟悉业务的经营人才。

国外为培养专业人才,专门设立了物流学院,还有深造硕士的专业课程,这两者之间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三、现代物流发展趋势随着进入新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着尤为激烈的竞争环境,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大大加强,世界各国更加重视物流发展对于本国经济发展、民生素质和军事实力增强的影响,更加重视物流的现代化,从而使现代物流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

根据国内外物流发展的新情况,未来物流的发展趋势可以归纳为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电子化、共享化、协同化、集成化、智能化、移动化、标准化、柔性化、社会化和全球化。

3.1、信息化现代社会已步入了信息时代,物流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

物流信息化表现在: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代码化和商业智能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贮的数字化和物流业务数据的共享化等。

它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没有信息化,任何先进的技术装备都无法顺畅地使用,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会彻底改变世界物流的面貌,更多新的信息技术在未来物流作业中将得到普遍采用。

信息化促进了物流功能的改变,使得那些在工业社会里的产品生产中心、商业贸易中心发挥的主导功能发生了转变,传统的物流业以物为对象,聚散的是物;而信息社会是以信息为对象。

物流不再仅仅传输产品,同时也在传输信息,例如物流中心的聚散功能除针对实物之外,还要完成对各种信息的采集和传输,各种信息被聚集在那里,经过加工、处理、使用,再传播出去供社会使用。

总之,信息社会使物流的功能更强大,并形成一个社会经济的综合服务中心。

3.2、网络化网络化是指物流系统的组织网络和信息网络体系。

从组织上来讲,它是供应链成员间的物理联系和业务体系,国际电信联盟(ITU)将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等列为物联网的关键技术,这种过程需要有高效的物流网络支持。

而信息网络是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业务运作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共享,并运用电子方式完成操作。

例如配送中心向供应商发放订单就可以利用网上的电子订货系统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对下游分销商的送货通知也可通过网上的分销系统、甚至是移动手持设备来实现,等等。

3.3、自动化物流自动化的基础是信息化,核心是机电一体化,其外在表现是无人化,效果是省力化。

此外,它还能扩大物流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物流作业的差错等。

物流自动化的技术很多,如射频自动识别、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存取、自动分拣、自动导向和自动定位、货物自动跟踪等技术。

这些技术在经济发达国家已普遍用于物流作业中,在我国,虽然某些技术已被采用,但达到普遍应用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3.4、电子化电子化是指物流作业中的电子商务。

它也是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基础。

它具体表现为:业务流程的步骤实现电子化和无纸化;商务的货币实现数字化和电子化;交易商品实现符号化和数字化;业务处理实现全程自动化和透明化;交易场所和市场空间实现虚拟化;消费行为实现个性化;企业或供应链之间实现无边界化;市场结构实现网络化和全球化,等等。

作为电子商务发展关键性因素之一的物流,是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基础与载体。

电子化使得跨国物流更加频繁,对物流的需求更加强烈。

3.5、共享化供应链管理强调链上成员的协作和社会整体资源的高效利用,以最优化的资源最大化地满足整体市场的需求。

企业只有在建立共赢伙伴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业务过程间的高度协作和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资源、信息、技术、知识、业务流程等的共享,才能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和物流业务的优势互补、快速对市场需求作出响。

近年来,一些新型的供应链管理策略,如VMI、JIT II、CPFR、第四方物流、RSP与DI等都实现了信息、技术、知识、客户和市场等资源的共享化。

3.6、协同化市场需求的瞬息万变、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都要求企业具有与上下游进行实时业务沟通的协同能力。

企业不仅要及时掌握客户的需求,更快地响应、跟踪和满足需求,还要使供应商对自己的需求具有可预见能力,并能把握好供应商的供应能力,使其能为自己提供更好的供给。

为了实现物流协同化,合作伙伴需要共享业务信息、集成业务流程,共同进行预测、计划、执行和绩效评估等业务。

而只有企业间真实现了全方位的协同,才能使物流作业的响应速度更快、预见性更好、抵御风险能力更强、降低成本和增加效益。

3.7、集成化物流业务是由多个成员与环节组成的,全球化和协同化的物流运作要求物流业中成员之间的业务衔接更加紧密,因此要对业务信息进行高度集成,实现供应链的整体化和集成化运作,缩短供应链的相对长度,使物流作业更流畅、更高效,更快速,更加接近客户和需求。

集成化的基础是业务流程的优化和信息系统的集成,二者都需要有完善的信息系统支持,实现系统、信息、业务、流程和资源等的集成。

同时,集成化也是共享化和协同化的基础,没有集成化,就无法实现共享化和协同化。

3.8、智能化智能化是自动化、信息化的一种高层次应用。

物流涉及大量的运筹和决策,例如物流网络的设计优化、运输(搬运)路径和每次运输装载量的选择,多货物的拼装优化、运输工具的排程和调度、库存水平的确定与补货策略的选择、有限资源的调配、配送策略的选择等优化处理,都需要借助智能的优化工具来解决。

近年来,专家系统、人工智能、仿真学、运筹学、商务智能、数据挖掘和机器人等相关技术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并在实际物流业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使智能化已经成为物流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智能化还是实现物联网优化运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3.9、移动化移动化是指物流业务的信息与业务的处理移动化。

它是现代移动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

由于物流作业更多地体现在载体与载物的移动,除了暂时静态的存储环节外全都处于移动状态,因此移动化对物流业具有更加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应用现代移动信息技术(通信、计算机、互联网、GPS、GIS、RFID、传感、智能等技术)能够在物流作业中实现移动数据采集、移动信息传输、移动办公、移动跟踪、移动查询、移动业务处理、移动沟通、移动导航控制、移动检测、移动支付、移动服务等,并将这些业务与物体形成闭环的网络系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物联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