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油气田开发基础 6第六章 油气成藏条件及油气藏类型1
油气田开发基础 6第六章 油气成藏条件及油气藏类型1
生油凹陷面积大、沉降持续时间长 ,形成巨厚烃源岩系及多生油气期 ,是形成丰富油气藏的物质基础
6
油气田开发基础
§2 油气富集条件
国内外大型及特大型油气田都分布在面积大、沉积岩系 厚度大、沉积岩分布广泛的盆地中。
如波斯湾、西伯利亚、墨西哥、马拉开波、伏尔加-乌 拉尔、松辽、渤海湾。这些盆地的面积多在10×104km2以 上,烃源岩系的总厚度均>200-300m,一般在500m以上 ,最厚的可达1000m以上。沉积岩体积多在50×104km3 以上。
我国14个盆地面积 > 10×104km2大型盆地油气资源量 占总量的近75%。
7
油气田开发基础
§2 油气富集条件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些盆地面积虽然较小,但沉积岩厚度大,圈 闭的有效容积大,生油层总厚度大,油源丰富,也可形成丰富的油气 聚集。俗称“小而肥”的盆地。
例如美国西部的洛杉矶盆地,是一个面积仅3900km2的小型沉积
油气田,该盆地每平方公里发现的石油可采储量近20×104 m3(总可
采储量78,000×104 m3 ), 居世界各含油气盆地之首。
8
油气田开发基础
§2 油气富集条件
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生储盖组合:剖面上紧密相邻的生油层、储 集层和盖层的一个有规律的组合,称为一个生 、储、盖组合。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生油层生成的油气能及时地 运移到良好的储层中,同时盖层质量和厚度又能保 证运移至储集层中的油气论 圈合一碎特碳集其岩盖相盖压影性评基差影基湿初模二高征特)闭对;、般屑酸它层层响价响性式度物外成油本异本次次、征位烃厚(因、;特岩盐岩类封盖-三影、置浓度质在烃气有规聚概运运素临有要征(响岩影类型、闭度层、效沉基条模水律集4念界移效移素因响点特连)孔(((积机有(饱排孔沉火础件式成、按规(((素因)殊续隙运相相环和烃渗积山理效溢岩、素盖性分度律移态态境度厚、环岩出性评、层性、(-概;;、性毛有、度孔境、点、(价 评埋)念 动 动原岩因细效地)隙、结质分-价)深闭、力力理石管厚层结岩晶素布)等合运;—4学;度压构石岩范点()面移通7、超岩-力学、)点围最、积方道储等、泥;、大条-式时集闭)储质途有件、期径4润;点;、 效油方容向积气距)聚离集) 模式(机理4点、模式4种) 油地气壳藏运(动条件;含油边界和含油面 积岩-边浆底活水动-油气柱高度-气顶和油环充水满动系数力)
4
油气田开发基础
§2 油气富集条件
1、生; 一、充足的油气来源
油
2、储; 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气
3、盖;
富
4、运;
集
条
5、聚:
件
6、圈; 三、有效的圈闭
7、保; 四、必要的保存条件
5
油气田开发基础
§2 油气富集条件
一、充足的油气来源
大型油气田
充足油气供给
油气源供烃丰富程度
大面积、大厚度
油源岩地化指标(丰度 、成熟度、类型、转化 、环境指标等)
这三种组合关系是最有利
的或较为有利的。
11
油气田开发基础
§2 油气富集条件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箭头表示压实流体流动方向
2)厚度比例有利
在粘土岩-砂岩构成的生储盖 组合中:
砂泥厚度:当砂岩单层厚1015m , 生 油 层 单 层 厚 30-40m , 二者略等厚互层时,砂泥接触面 积最大,有利于石油聚集。
在烃源岩大量生排烃期及其以前形成 的圈闭是最有效的。如盆地此后又发生 一次或多次构造运动:
授课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油气水成分及性质 第三章 油气成因理论及油气生成模式 第四章 生油层、储集层、盖层 第五章 油气运移、聚集和保存 第六章 油气成藏条件及油气藏类型 第七章 油气聚集单元及分布规律 第八章 油气田地质研究概述 第九章 油层对比 第十章 油气田地下构造研究 第十一章 沉积相研究 第十二章 储层非均质研究 第十三章 油层压力和温度 第十四章 储量计算
1
油气田开发基础
第六章 油气成藏条件及油气藏类型
§1、油气成藏要素 §2、油气富集条件 §3、油气成藏时间
§4、构造油气藏 §5、地层油气藏 §6、岩性油气藏 §7、水动力油气藏 §8、复合油气藏
2
油气田开发基础
§1 油气成藏要素
1、生; 生油岩是油气藏形成的物质基础
成
2、储;储层是油气运移及存储的直接载体
盆地。在中新世晚期到更新世短短的时间内,就沉积了厚度达6000m
以上的沉积岩,在沉积凹陷的中心部位,泥质生油岩系厚达
2000~3000m,油源极为丰富。在油源区及其附近,砂岩储集层发育, 储集层与生油层互层或指状交错,还有断层连通。十分有利于油气运 移。且发育有一系列背斜构造,圈闭条件好。因此,形成数目众多的
藏
3、盖;盖层是油气聚集和保存的必备条件
要
4、运;运移是油气由源岩到圈闭的过程
素
5、聚:油气在圈闭中聚集成藏过程
6、圈;圈闭是油气聚集的地质场所
7、保;油气藏能否延续至今的关键因素
以上任何一个或几个要素缺损,都不能形成现今的油气藏。
3
油气田开发基础
§1 油气成藏要素
生;
储;
成
盖;
藏
运;
要
素
聚;
圈;
变 式
顶 生 式
自 生 、 自 储 、 自 盖 10 式
油气田开发基础
§2 油气富集条件
区域最佳烃类 运移和聚集
主要是砂2岩层 .有利生、储、盖组合
主要是泥岩层
1)接触关系有利
生储互层式接触面积大。
生储指状交叉,交叉地带最
表示流体自泥岩
表 流示 体无 运构 移造 的 箭 时 方头 向表示压实水的运 向 内 移 砂 运岩 移 方 及 的向 在 方砂 向岩有利。 砂岩透镜体
砂泥厚度比率:砂岩比率介于 20%-60% 对 油 气 聚 集 最 有 利 , 中 值 为 30%-40% , 太 大 太 小 均 不利。
深 度, ft
12
油气田开发基础
§2 油气富集条件—双7止12.27
三、有效的圈闭
具有油气来源前提下,圈闭聚集油气实际能力。 1、时间上的有效性:圈闭早于或同时于油气区域性运移时间有效
9
油气田开发基础
§2 油气富集条件
正 常 式
1、生储盖组合类型
1)根据时空配置 正常式;侧变式;顶生顶盖(顶
生式);自生-自储-自盖式:
2)根据生、储、时代关系
侧 变 式 自新储式生。古储式顶 、生 古式 生新储式和自 自 自生 盖 生、 式 自
3)根据生储盖的连续性
连续性沉积的生储盖组合和不连 续的生储盖组合(不整合面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