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与构建和谐社会摘要: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的理想源于空想社会主义,又高于空想社会主义。

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乃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科学社会主义根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未来社会进行了科学预测,认为未来社会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这样的社会自然是高度和谐的社会[1]。

我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开辟了通往高度和谐的未来社会的现实道路。

关键词:和谐;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的理想,源于空想社会主义,又高于空想社会主义,无疑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总的指导原则,它涉及下述社会关系领域:一、全体人与各个人的关系;二、各个人之间的关系;三、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的来说,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原则在上述几个领域实现社会和谐。

1、全体人与各个人的关系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应是各个方面的社会关系得到妥善协调的社会,首先是全体人民的极其广泛的和谐社会,是旨在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社会,因而也是全体人与各个人和谐相处的社会。

全体人与各个人的关系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力图阐明的一种社会关系,但马克思比他们看得更明白更清楚。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的。

个人的发展总是只有在社会关系中和通过社会关系才能实现。

社会关系的含义便是指许多个人的合作。

至于这种合作究竟是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和为了什么目的进行的,则是无关紧要的。

人的发展取决于物质生活条件的生产,这种发展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个人的发展,而不是任何偶然的个人的发展。

人的自由发展,只有以当时已经充分发展了的生产力为基础才能实现。

在未来的理想社会里,“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将成为可能。

而这种发展正是取决于个人间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前提;二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必要的团结一致;三是在现有生产力基础上的个人的共同活动方式。

这里所说的一切人与每个人的关系就是魏特林所说的全体人与各个人的关系,也是全体人与各个人和谐相处这样一种社会关系[2]。

按照他的看法,从个人来说,个人欲望与个人能力愈和谐,个人自由也就愈大。

全体的欲望与能力愈和谐,全体人的自由也愈大。

全体人包括各个人的自由,全体人的自由愈大,各个人自由也愈大。

78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人欲望与全体人自由的和谐,即“全体和谐”。

2.各个人之间的关系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应是每个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也是各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而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又得到妥善协调的社会,还是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个体利益的社会。

马克思认为,把社会关系的总和看作人的本质,与把劳动当作人的本质是一致的,两者并不构成矛盾。

在他看来,现实的个人的生产本身,包括两种生产:一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也可称自己生活的生产(通过劳动);二是自身生命的生产,亦称他人生活的生产(通过生育)。

这样,生活的生产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

马克思认为,劳动本质上是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依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

”劳动作为人的生活的生产不仅具有个体的意义,而且具有社会的意义,即各个劳动者的产品不仅对他自身有用,对其他社会成员也有用。

从客观意义上说,劳动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作为人的生活的生产活动而获得社会意义的。

这就是说,劳动的客观的社会性质使劳动必然超越个体活动的范围而成为社会化的人类实践,而这正是马克思所说的“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的实践。

正因为马克思把人的生活的生产当作全部社会关系领域的中心问题,所以,人无论在自身还是在他人那里总是表现出一种不可取消的自然基础以及对这一基础不断的社会改造。

直截了当地说,“人的生活的生产”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3]。

自然界不能自动地满足人类的需要,人类只能通过实践改造自然界,而劳动便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

社会公平与社会正义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石。

社会公平就是社会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其它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得到合理而平等的分配。

社会正义便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合法身份即社会地位都得到整个社会的尊重与保障。

这样的社会公平与正义乃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从而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厚的根基所在。

3.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应是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安定有序的社会,是每个社会成员的独立人格得到尊重、基本权益得到保障、机会平等得以实现和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的社会。

社会关系包括人们在全部社会关系领域的活动与交往过程中所发生的联系与互动。

马克思解开了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之谜。

这是他对人类社会做出的一个重大贡献。

马克思认为,“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

”这就是说,不是个人构成了社会,而是社会构成了个人。

用他的话来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因而,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进行的生产,而不是个人的生产。

无论自己生活的生产,还是他人生命的生产(再生产)都是如此[4]。

这是因为每个个人都毫无例外地处于这些社会关系之中。

例如,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

这就是说,一个人究竟是奴隶还是自由民,是工人还是资本家,并不是由个人的特质所决定的,而是由一定的社会关系与联系所决定的。

没有银行便没有银行家,没有公司就没有董事、经理。

这些个人若抽去了社会差别,就成了抽象的人。

这种抽象的人在历史和现实中都是不存在的。

对于社会,马克思历来都是从总体性的观点来理解的。

他曾批评费尔巴哈“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因而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

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从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总体,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同自然界构成一个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展开的。

整个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由构成这个整体的诸多局部整体组成的,每个局部整体都与其余的局部整体发生着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并在这种互动中同整个社会整体发生关系,执行自己的特殊的职能,同时也进行自己的再生产。

在马克思看来,任何有机体制的情况都是这样的。

“这种有机体制本身作为一个总体有自己的各种前提,而它向总体的发展过程就在于: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还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

”人们的社会关系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的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一方面按分工的原则使社会分化为越来越多的局部整体,另一方面又按协作的原则使越来越多的局部整体联结成包括全部社会生活在内的整个整体。

在这个整体中各个局部整体又互为中介、互相联结,其最终作用则指向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生产过程。

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生产有机体。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使命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创造出最普遍最全面的社会关系。

一旦完成了这个使命,它的历史局限性便充分暴露出来了。

为了打破资本主义社会的狭隘性,就要根本改变它的宗旨和性质,那就是:把创造财富(使用价值)当作生产的目的,而把人当作财富的目的。

马克思说得好:“如果抛弃狭隘的资产阶级形式,那么,财富岂不正是在普遍交换中造成的个人的需要、才能、享用、生产力等等的普遍性吗?财富岂不正是人对自然力.……统治的充分发展吗?财富岂不正是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吗?这种发挥,除了先前的历史发展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前提,而先前的历史发展使……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成为目的本身。

”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乃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的理想,源于空想社会主义,又高于空想社会主义,无疑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总的指导原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的来说,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原则在上述几个领域实现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科学社会主义根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未来社会进行了科学预测,认为未来社会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这样的社会自然是高度和谐的社会[5]。

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开辟了通往高度和谐的未来社会的现实道路。

参考文献[1]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 贾云泉.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独具匠心的和谐社会理论[J].科学社会主义,2005,(6).[3] 李伟.论自由与和谐的关系[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4).[4] 周建超.论人的自由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统一[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9).[5] 冷溶.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