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洛阳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汇报(上)
洛阳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汇报(上)
主要工作过程
2009年7月,市委、市政府开展了《洛阳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国际征
集活动,共邀请的五家国际国内知名设计公司参与。
2009年9月,市政府邀请清华大学朱自煊教授、同济大学陈秉钊教授等知
名专家对初步方案进行了评审。
2009年11月,市政府邀请原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赵宝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理念四:多核驱动——多组团之间的协调
多核分散型空间理论: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并非只围 绕一个核心,而是围绕多个核心。 核心城市的发展结合多个次核心城市,推动区域经济的 协调发展。 低冲击开发
4、洛阳新区发展规模:
2020年洛阳新区总 人口约为240万,城镇 人口约为210万,城镇 化水平约为88%。
洛偃一体化应从功能的互补、设施 的共享、政策的支持三方面开展, 达成空间一体化的结果,实现洛偃 一体共赢、区域整体提升的目标。
6、主要发展战略
空间布局战略 城镇发展战略
城乡统筹战略
产业发展战略 交通发展战略
生态发展战略
公共服务设施战略 大遗址保护与利用战略
6.1 一体化的空间结构
洛阳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二O一O年一月
主要内容:
一、规划背景及主要工作过程 二、总体规划情况 三、新区拓展区规划情况
一、规划背景及主要工作过程
规划背景
2009年7月,河南省人民政府
下发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洛阳新区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
要求全面推进洛阳新区建设,将洛
阳新区建设成为全省现代产业体系、 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的重 要载体、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 增长极。
大型购物中心、特色滨水商业街 娱乐中心、体育中心
旅游度假
生态居住
五星级酒店、滨河湿地度假村 洛阳新区拓展区规划设计
Urban Planning & Design for the New District of Luoyang
生态型居住区、酒店式公寓、风景度假公寓
4、发展规模
1. 人口规模 规划至2020年,拓展区人口 规模达43万人。 2. 用地规模 规划至2020年,拓展区城市建 设用地规模达52平方公里,人均 120平方米。 其中伊河北岸建设用地4平方 公里,伊河南岸建设用地48平方 公里。 建设用地 4平方公里
规划形成”一环一心,五廊引绿,历史河谷,山水融城”的整体空间结构。其中,
一环:城镇组团发展环。 一心:伊洛河生态核心。 五廊:主要的五条生态通廊。 历史河谷:伊洛河之间依托两
侧遗址密集分布区,打造历史文 化特色旅游区。 山水融城:组团式发展,城 市空间与绿色生态系统相融合。
6.2 一体化的城镇格局
洛阳新区整体定位: “洛偃新区” 中原城市群的重要增长极和综合改革示范区,洛偃一体化的 规划落实区,河洛文化旅游精品区,城乡统筹改革发展试验区, 以现代产业示范区为支撑的复合型生态新区。
洛阳新区发展目标:
具有国际影响的历史文化、旅游度假中心 具有区域影响的公共服务中心、产业示范区 现代化的生态型“宜业、宜居、宜游”综合新区
1、规划范围
研究范围:包括洛阳 市区、偃师市、孟津县, 以及新安、宜阳、伊川 与市区接壤的部分乡镇, 土地总面积2405平方公 里。
重点研究范围:洛阳 新区和偃师市,1025平 方公里。
省定新区范围:洛阳 新区,480平方公里。
重点规划区域:新区 拓展区,60平方公里左 右。
2、整体定位及发展目标
一体化的大遗址保护与利用
三、拓展区规划情况
1、拓展区区域位置 2、拓展区与周边区域的关系
3、发展性质
4、发展规模 5、总体布局 6、道路系统规划 7、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8、核心区城市设计
1、拓展区区域位置
拓展区位于伊河两 岸,二广高速以东,规 划用地总面积约72.45 平方公里,其中,建设 用地面积约 52 平方公 里。 拓展区西邻新区核 心区,东侧为东汉陵墓 南兆域,南面为龙门山, 北侧为伊河洛河生态绿 廊。
吉利片区
洛北城区
偃师旧城
洛南城区 新区拓展区 龙门风景区 偃南新城
与偃师片区的关系: 带动与互补 通过统筹产业发展, 形成良性互动、共赢 的发展路径。
洛阳新区拓展区规划设计
Urban Planning & Design for the New District of Luoyang
3、发展性质
6.5 一体化的交通体系
通过交通线网的整合和优 化,构筑多方式交通网络 体系。 以交通的一体化为洛偃 一体化提供基础性支持, 打造畅通的高速公路环、 网络化的区域性快速道路、 方便可达的公交系统等。
高速公路:三横三纵
交通主干道:六横六纵 铁路:双十字 城际铁路:中原城市群间 城市之间,四条 城市轻轨:一环五射
6.3 一体化的城乡统筹格局
村庄发展以城镇 化建设、保留发 展、引导迁建等 类型进行划分和 指引。 以“集中”促 “集约”,工业 向园区集中、农 业向规模集中、 农民向城镇集中, 实现整个洛阳新 区的城乡和谐共 荣。
6.4 一体化的产业布局
以“分工合作、战略协同、互补共赢”为基本发展原则,构筑洛阳新区专业化、特色化的三大 产业集聚区。 洛龙产业集聚区——12平 方公里,重点发展机械装 备制造业、太阳能电池产 业等,禁止发展有污染的 产业。 伊洛产业集聚区——30平 方公里重点发展新材料、 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和 装备制造业,限制有污染的 企业。 偃南产业集聚区——22平 方公里发展汽车工业、轻 纺、家具等传统优势产业。 伊洛产业集 聚区:30KM2 洛龙产业集 聚区:12KM2 偃南产业集 聚区:22KM2
建设用地分配
其中:
新区核心区68万人, 新区拓展区43万人, 偃南新区25万人。
5、洛阳新区发展路径:
以洛偃一体化为主构架的区域联动 洛偃一体化是郑洛一体化的前奏, 也是都市圈整合统筹的核心部分。 通过洛偃一体化建设,增强洛阳社 会经济发展实力,逐步向东加强联 系,与郑州形成竞合,逐步推动实 现郑洛一体化。
3、规划理念:
理念一:复合型城市——多元共生、多面协调
复合型城市倡导多元共生、协同发展、实现多维度的结构性转变和整 合
理念二:良性互动——与大遗址协调
积极保护现有历史文化遗址,实现生态文化保育;依托历史文化资源, 发展文化旅游展示等产业;
理念三:低冲击开发——与自然生态协调
低冲击开发是从雨洪利用引入的城市发展理论。强调以生态系统为根基, 以对环境更低冲击的方式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 。
洛阳新区拓展区规划设计
Urban Planning & Design for the New District of Luoyang
2、 拓展区与周边区域关系
承东启西、居中传导:洛偃一体化的先行 区和桥头堡 与龙门风景区的关 系: 保护与协调 拓展区距离龙门风景 区边缘最短距离为3公 里。通过绿化隔离和 拓展区产业类型控制 达到保护的目的。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董黎明,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 究院顾问王东、两院院士李京文等知名专家,对5家应征规划方案进行了评审。
目前,清华规划设计院已完成对战略规划的修改完善。
二、总体规划情况
1、规划研究范围
2、整体定位及发展目标
3、规划理念 4、发展规模 5、发展路径 6、发展战略
建设用地 48平方公里
洛阳新区拓展区规划设计
Urban Planning & Design for the New District of Luoyang
公共设施在都市圈范围内应采取共享利 用的方式,大型公共设施应足以提供满足 区域要求的服务。
洛南区:提供区域性体育、商务、展览、 医疗类设施。 新区拓展区:提供区域性会展、市民中 心、商业、医疗等设施。 偃师老城区:提供区域性旅游类设施 偃南新区:提供区域性体育、文化、医 疗类设施。
6.8
以伊洛河之间的历史河谷 为轴,将龙门石窟、周城 遗址(西苑)、汉魏故城、 偃师商城等遗址旅游区有 效串联在一起,形成东西 向展示长廊. 历史河谷中应避免进行大 规模的开发建设,应采取 “小规模、斑块式”的文 化、旅游园区发展方式, 丰富历史河谷的功能.
洛阳主城区向南—向东发 展,偃师主城区向南—向 西发展,形成南部的洛偃 城镇发展带,成为都市圈 城镇发展主轴。承载洛阳 新兴产业建设和现状部分 工业的转型、疏散。
规划形成“一主四副多组团”的大洛阳格局。其中, 一主: 新区核心区:都市核 四副: 洛北老区:都市文化城 新区拓展区:活力科技城 偃师新区:制造产业城 吉利区:石化产业城 多组团: 偃师老城、孟津县城、庞村 组团、高龙组团、麻屯组团、 磁涧组团
城市性质
洛阳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洛偃一体化的先 导区,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兼
具科教研发、商务办公、旅游度假功能的现代
复合型产业新区。
功能组织
功能 科技研发 教育培训基地、科研机构 设施
商务办公
国际商务写字楼、企业总部基地、会议酒店、SOHO
文化创意
商业服务 休闲娱乐
创意论坛中心、会展中心、大型博物馆
6.6 一体化的生态系统
规划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自然环境资源,突出生态融合,注重遗址生态区的保护和利用,形 成“一心五廊三片”生态格局.其中,
一心——生态核心。
五廊——五条主要的生态 通廊,串接山体、水体、 主要交通走廊等。 三片——西部丘陵生态区、 中部遗址保护区、南部山 体生态区
6.7 一体化的公共设施体系
2、 拓展区与周边区域关系
承东启西、居中传导:洛偃一体化的先行 区和桥头堡 与洛北的关系: 外溢与承载 拓展区是洛北旧城人 口和城市职能拓展的 承载体,承接旧城功 能外溢的优选地.